唐璟,劉朝陽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口腔科,湖北 荊州 434020)
陳啟紅,劉海兵孫毅,石慶 (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皮膚科,湖北 荊州 434020)
患者女性,39歲。以左上頜后牙區反復疼痛2年,左面部腫物1月就診于口腔科。患者于約2年前在當地診所行左上頜牙齒治療后,反復出現左上頜后牙區疼痛,在當地醫院行 “牙齒換藥”后,疼痛好轉,后又反復發作疼痛,無明顯化膿。1月前左上頜后牙區再次出現疼痛,伴腫脹,到當地醫院就診,再次行 “牙齒上藥”后,左面部出現一包塊,輕度疼痛,逐漸增大,無畏寒發熱,曾行頭孢類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包塊無明顯消退。既往無藥物過敏史及其他病史。
口腔科入院體檢:T36.8℃,P79bpm,R20bpm,BP110/70mmHg,神清,頸軟,心肺腹未見明顯異常,左側下頜角外側及下方皮膚明顯隆起,可觸及一大小約為5.0cm×5.0cm包塊,質地中等偏硬,邊界不清,活動度差,表面皮膚完整,顏色正常,未觸及明顯波動感,中等壓痛,左側頜下區輕度腫脹及壓痛;雙側顳下頜關節區無明顯彈響及壓痛,開口度及開口型正常;16牙殘冠,咬合面見開髓孔,并可見一縱行裂隙,松動I°。26牙殘冠,咬合面可見開髓孔,內部空虛,松動I°。叩診 (+),頰側牙齦處可見一膿包,擠壓可見少量膿液自牙齦溝內溢出。頜骨CBCT提示16牙縱裂,26牙根尖見片狀低密度影像,頰腭側骨板均有破壞,與同側上頜竇底壁僅有薄層骨間隔,左上頜竇粘膜增厚。口腔科診斷:①左上頜骨根尖囊腫;②16牙縱裂;③左頜下包塊待查。口腔科入院后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尿常規無明顯異常;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無明顯異常。
治療經過:入院后給予頭孢呋辛鈉、替硝唑抗感染治療;治療2d后右手背、雙下肢可觸及散在皮下結節,表面可見暗紅斑,輕度壓痛。后轉皮膚科診治。轉皮膚科后實驗室檢查:皮膚活檢提示間隔脂膜炎,符合結節性紅斑診斷。同時PPD檢測陽性 (15×15mm2)。結核芯片:結核分枝桿菌38kD抗體陽性、結核分枝桿菌LAM抗體陽性;ANA、ENA陰性;免疫球蛋白M2.91g/L(正常范圍:0.4~2.6g/L)、k-輕鏈1.7g/L (正常范圍:2~4.4g/L);C反應蛋白:30.84 (正常范圍0~10mg/L)、血沉75mm/h(正常<20mm/h)。胸部CT提示:右肺中葉纖維灶。彩超示:左側頜下腺后下方一3.1cm×2.2cm低回聲,邊界欠清;左側頸部淋巴結腫大。行左頜下包塊穿刺,細胞學檢測:見多量壞死物及中性粒細胞;同時抗酸染色找到結核分枝桿菌。目前診斷:①結節性紅斑;②上頜骨根尖囊腫;③16牙縱裂;④左頜下淋巴結核。給予異煙肼300mg/d、利福平450mg/d和吡嗪酰胺500mg,每日3次聯合抗癆治療。治療3d后皮疹好轉,部分結節消退,留有暗褐色色沉。1周后結節性紅斑皮疹基本消退。
結節性紅斑是結節性脂膜炎中最常見的類型,表現為小葉間隔脂膜炎。本病好發于青壯年,尤其是女性。表現為突然發生的鮮紅色的觸痛性結節。皮疹常多發,雙側對稱分布,高出皮面,無潰瘍,愈合后多不留痕跡。目前,結節性紅斑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在20世紀初,成人結節性紅斑患者中90%發現有結核病,但現在這個比例不到1%?,F更多見于鏈球菌感染、白塞病、結節病及藥物治療。本例患者的結節性紅斑繼發于口腔淋巴結核。通過有效的抗結核治療,結節性紅斑也得到了快速的緩解。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是因為出現了結節性紅斑,結合病史,長期的抗生素治療不佳,才考慮到口腔左下頜的腫物可能為結核,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后確診為口腔淋巴結核[1-2]。
[1]Passarini B,Infusino SD.Erythema nodosum [J].G Ital Dermatol Venereol,2013,148 (4):413-417.
[2]Gilchrist H1,Patterson JW.Erythema nodosum and erythema induratum(nodular vasculit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Dermatol Ther,2010,23 (4):3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