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慧 (宜興市人民醫院腫瘤科,江蘇 宜興 214200)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 (PICC)是一種經過外周靜脈置入到肢體中心靜脈的深靜脈穿刺技術,具有操作時間短、成功率高及留置時間長等特點,適合于腫瘤患者反復化療、長期輸液及胃腸外營養等,尤其是腫瘤化療患者[1],它能夠避免化療藥物對腫瘤患者外周靜脈的破壞和局部組織的刺激,還可減少患者重復靜脈穿刺的痛苦。但是PICC也存在一些并發癥和危險,如PICC相關感染、導管堵塞、靜脈炎等,且首次置管患者存在緊張、焦慮及恐懼心理,因此如何進行專業護理將并發癥降到最低顯得尤為重要。臨床護理路徑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由醫師、護士和其它醫務人員共同合作為特定患者制定的護理管理模式[2]。本研究將CNP應用到PICC置管的肺癌化療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科從2011年9月至2013年10月經病理證實的肺癌化療患者患者41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 (54.3±4.5)歲。應用抽簽法將患者隨機分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21例,給予臨床護理路徑護理,對照組20例,給予常規護理。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病理證實為肺癌患者;②符合置管適應癥,且為首次置入PICC;③置管時患者體溫正常;④Karnofsky(KPS)評分≥70分;⑤置管處皮膚無感染。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 (P>0.05)。
由科主任、護士長、專科護士及責任護士組成PICC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參照《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3]和《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技術與管理》[4]制定PICC臨床護理路徑方法。
1.3.1 治療組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方法 ①患者入院后,對于需要化療的患者,主管護士先與患者進行置管前溝通,患者同意置管后由置管護士按照PICC術前評估單對患者病情、血管情況、既往史、實驗室檢查等資料進行評估,符合PICC置管條件者,醫生開立 “PICC置管”醫囑。②置管前置管護士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置管目的及相關知識,同時將健康教育貫穿于PICC置管后至拔管的整個過程中。簽署知情同意書,做好置管用物及環境準備。③置管時按照PICC置管技術規范嚴格執行操作,填寫穿刺記錄,建立患者維護檔案,提供穿刺者聯系方式和電話。④置管結束后立即拍X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如導管異位及時調整。⑤置管后第1天給予穿刺部位換藥,換藥時觀察穿刺點滲血情況,有無疼痛及其它不適,發給患者PICC日常護理卡,并指導病人做握拳活動,每天15~20次,觀察導管功能。⑥患者帶管出院前發給患者出院宣教單,告訴病人如何護理PICC導管,告知病人PICC置管側手臂不能提過重的物品及劇烈運動,以防導管移動和脫落。洗澡時避免浸濕貼膜造成污染。
1.3.2 對照組PICC常規護理方法 置管前置管護士評估患者一般狀況及外周血管狀況,符合置管條件者讓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然后行PICC置管,在置管前、置管中及置管后對患者進行PICC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
PICC留置期間并發癥的判定標準參照美國輸液護理協會 (INS)出版的2006版 “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PICC導管留置時間指從置管成功當日開始計算直至導管拔除之日止,以 “天”為單位。導管每4天進行沖管1次,每7天換藥1次。留置成功是指患者化療結束拔管,拔管時功能正常。滿意度調查表采用李克特 (Likert)量表原理設計的內容對患者進行調查[5]。
應用SPSS 13.0版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為28.6% (6/2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60.0% (12/2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治療組患者PICC置管按時維護的依從率為81.0% (17/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0% (11/2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治療組患者PICC置管留置成功率為90.5% (19/2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 (13/2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
治療組的PICC置管平均留置時間為 (120.87±55.62)d,對照組的PICC置管平均留置時間為(94.19±50.74)d,治療組導管留置時間長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 (P<0.05)。
治療組患者總體滿意度 (44.92±3.64),明顯高于對照組 (37.95±2.48),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CNP是臨床路徑在護理實踐中的應用,它以病人為中心,制定標準化的護理流程表,使病人從入院到出院都按照一定模式進行護理,能有效的進行質量控制,減少患者住院期間的風險,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PICC的CNP應用在此項研究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充分得到腫瘤化療患者的信賴。
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常見的有導管堵塞、靜脈炎、血栓及感染等,嚴重者需要拔出導管。首先臨床護理路徑實施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PICC置管技術和相關護理知識,對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做到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和早期處理[6]。其次,護士置管前對患者進行PICC相關知識的詳細講解,讓患者理解PICC置管的過程并掌握置管后的注意事項,調動患者積極性,讓患者參與到自身PICC的日常護理中。最后,從置管到拔管不同的階段分別有PICC責任護士對患者進行連續的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教育可以讓患者積極主動的按照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注意事項主動參與到自身PICC的護理過程中,自身護理能力提高后并發癥相對就減少了。PICC管理中應用CNP的主要目標就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7]。
患者依從性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患者缺乏相關醫學常識,且醫護人員PICC置管前對相關知識講解不全面或專業術語太多,患者沒完全理解、掌握;再如如患者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經濟條件欠佳等。一些年齡較大、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理解能力較差,沒有認識到按時維護的重要性,尤其出院后需定期來院維護的患者認為每次維護比較麻煩,從而不嚴格按時維護[8]。因此,PICC置管前后醫護人員對肺癌化療患者有目的、有計劃、連續的健康教育和指導是保證依從性的重要手段。此外,醫院還應建立PICC門診,定期對出院患者進行隨訪,提醒患者維護時間,患者依從性提高對減少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至關重要[9]。患者對PICC導管維護的依從性提高后PICC導管能夠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規定的時間按時維護,導管堵塞、靜脈炎、血栓、感染等并發癥就會顯著降低,PICC導管留置成功率就相應的顯著提高。
導管留置時間長短受導管功能、治療計劃、并發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是PICC置管后是否有并發癥發生。并發癥發生早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可能嚴重影響PICC留置時間,相反,只要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就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留置時間相應延長[10]。為保證CNP質量,對參與的醫護人員進行培訓考核是必要的,此外還應按照CNP嚴格無菌操作,妥善固定,及時沖管和換藥,避免置管側肢體受壓,預防靜脈炎、導管脫出、導管堵塞及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11]。本研究證明PICC的CNP可達到延長患者PICC的留置時間。
作為肺癌化療患者既希望高醫療技術的治療,又希望被重視和關心。CNP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提高留置成功率、減少PICC并發癥來達到減少住院費用和縮短住院日的作用。并發癥減少后患者能夠順利完成化療,痛苦減輕,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對醫院的整體服務滿意度提高。
總之,對PICC置管實施CNP,患者的PICC并發癥減少,留置成功率提高,對醫院服務的整體滿意度提高。
[1]Rifkin K.Breakage of a PICC Line[J].Aorn J,2011,93 (3):418.
[2]牛萬霞 .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與展望 [J].天津護理,2012,20 (4):268-269.
[3]王建榮 .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 [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89-90.
[4]喬愛珍,蘇迅 .外周中心靜脈導管技術與管理 [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69-70.
[5]白凱 .無應答式李克特量表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檢驗 [J].旅游學刊,2011,4(26):29-35.
[6]陸梅芳.PICC置管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 [J].當代護士,2013,9(7):106-107.
[7]馬麗麗,趙麗萍 .腫瘤化療病人PICC健康教育模式研究進展 [J].護理研究,2013,27(8):2435-2436.
[8]張華苑,簡怡娜.PICC置管病人實施循證護理的效果觀察 [J].全科護理:中旬刊,2013,11(8):2162-2163.
[9]夏月長.PICC置管患者院外帶管的健康指導 [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3,8(4):72-73.
[10]張琳 ,魯亞玲 ,司聯晶,等.PICC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預防 [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3):265-267.
[11]莊曼賢,余淑賢,林玲.PICC導管在胃腸腫瘤化療中的應用及并發癥的處理 [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6):20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