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安徽醫學高等??茖W校護理學部,安徽 合肥 230000)
《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體系中體現護士職業核心能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是高職護理專業中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核心課程,是學習臨床各??谱o理課程的支柱與橋梁,也是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其包含的護理基本技能是臨床各科室常見的基礎護理操作,是考核護生動手能力的重要指標。隨著職業教育理念的轉變,高職院校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實際動手能力和社會行業適應能力,護理學科的快速發展也對護理人才的培養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傳統的 “以教為主”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逐漸被 “教學做一體化”的能力本位的教學模式所取代。
傳統的《基礎護理技術》課程教學模式通常是將理論與實驗分開,以教師為中心,理論知識集中在教室講授,實驗環節則以教師演示為主導,輔以學生回示和教師總結評價,然后組織學生在模擬病房進行護理基本技能的操作練習。這種教學模式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卻束縛了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學生處于一種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狀態,導致學生共性問題多、模仿動作多、積極主動性差,甚至出現眼高手低及學習疲勞感[1],長期下來,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2]。
目前大多數院校的《基礎護理技術》課程仍按照教材的章節順序進行教學,每個章節間的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章節順序與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不吻合,導致學生學習了理論知識和護理基本技能后,面對真實臨床情境卻不會將相關知識前后連貫、理論聯系實際地為病人提供系統的、連續的整體護理。
護理職業教育需要 “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強力支持。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護理專職教師大多來源于應屆的護理專業本科或碩士畢業生,雖然護理理論知識較扎實,但臨床實踐經驗和專科實踐能力普遍欠缺。即使部分護理專職教師在取得教師職稱的同時基本也具備了臨床護理職稱,即既為教師又為技師,但這些教師因長期脫離臨床護理工作一線,其護理實踐能力與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相差甚遠,所學的知識跟不上臨床護理的發展速度,不能真正的發揮 “雙師型”教師的優勢。
職業教育的擴招導致護理技能實訓條件相對不足,如實訓場地擁擠、儀器設備陳舊、易耗物品短缺等,加之課時有限,學生動手練習的機會減少,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操作練習,以致學生熱情不高、動手能力不強,影響教學效果[3]。此外,部分高職院校的護理實訓室不夠完善,基礎設施如模擬病房、護理模型人和護理儀器設備在規模、種類、數量上與醫院病房單元不相符,無法滿足學生校內實訓、工學交替的教學需求。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基礎護理技術》課程采用的是終結性評價即學期末考核,理論考核采取統一命題考試,技能考核則由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護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這種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在平時實訓中的表現,尤其是以護理操作評分標準為依據的技能考核,學生過于注重操作步驟,強調程序精確、動作規范和教師的權威[4],忽略了操作中的護患溝通和護理禮儀,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病人的突發狀況,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是以能力為本位、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強調在教學中以 “做”為中心,教師 “在做中教”,學生 “在做中學”,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究,從而促使學生在知識結構、動手能力、職業素質、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發展[5]。現將我校《基礎護理技術》課程應用 “教學做一體化”模式的實踐情況介紹如下。
“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旨在培養護生的職業能力,將 “能力為本位”、“就業為導向”作為教學目標,依據護理行業人才需求和護理職業標準,以臨床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驅動進行《基礎護理技術》課程設置,緊緊圍繞護理任務和教學項目重組教學內容,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融為一體,并整合形成全新的課程體系[6]。如調整章節順序,將教學內容按照臨床護理工作過程整合為 “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三大部分,住院護理中又按護理任務分為舒適護理、安全護理、生活護理、用藥護理、危重護理等,使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會護理人員在連續性的護理工作過程如何為病人提供護理服務。
“教學做一體化”模式要求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目標設置臨床護理情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式仿真教學、角色扮演、小組討論、PBL教學、操作回示等,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教學中加強護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發揮其主體作用。此外,要打破理論、實驗和實訓教學場地的界限[7],將教學場所統一安排在模擬病房,針對某項護理任務,教師邊講理論知識,邊分步驟示教護理操作流程,學生則每人一套實訓物品,同時跟著教師的操作步驟邊學、邊做、邊練習,教師對每個學生操作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點評糾正。這種教師 “做中教”、學生 “做中學”的方式大大加強了學生對操作環節和操作細節的記憶,雙方在 “做”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強化鞏固學生的護理技能。
“教學做一體化”模式要求擁有過硬的 “雙師型”師資隊伍,既能滿足護理教學需要,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又能勝任臨床護理工作,掌握嫻熟的護理技能,因此,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 “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定期選派專任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到綜合醫院、??漆t院、衛生社區進行臨床一線的護理實踐,每人每年臨床實踐2~3個月,輪轉科室1~2個,實踐期間接受醫院和學校的共同領導,參加臨床科室的政治和業務學習,實踐期滿經所在科室考核合格后方可出科;組織專任教師和臨床護理專家共同集體備課,加強學術交流;邀請臨床護理專家開展學術講座,介紹臨床護理新進展;安排教師外出學習,參與學術研討;鼓勵教師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提升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為教師創造機會獲取教師系列和護理系列雙職稱;依托醫院培養一批護理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隊伍等。
為了體現高職護理教育的特色,為臨床培養復合型、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將理論考核與執業護士考試相接軌,技能考核與臨床行業標準相對接,修訂護理技能操作評分標準,將護生的護理技能操作水平、職業素質、人文關懷、護理禮儀、護患溝通、臨床應變能力等納入考核范疇,并采取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分階段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
“教學做一體化”模式是職業教育的根本方法,既符合高職高專學生的特點,又符合我國職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和目前護理行業的人才需求。在《基礎護理技術》課程中的實踐證明,“教學做一體化”模式促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大大提高了護理教學質量,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助于學生護理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有效縮短了學生進入臨床護理崗位的適應期。但在實踐中發現,教師的邊講邊做和學生的邊學邊練要求配有充足的實訓設備和實訓場地;此外,要實現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必須打造一個結構合理、職業素質優良、教學能力強、專業知識扎實、護理技能嫻熟、隨時關注臨床護理動態的高水平教學團隊,這對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改變以教師理論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現狀,轉變教學理念,大膽創新,根據臨床護理崗位需求,摸索出適合高職院校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高素質、實用型、技能型護理人才。
[1]羅仕蓉,劉宇,郭桂芳 .《基礎護理》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 [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12-15.
[2]劉萌,馮瓊,雷瓊瓊,等 .《基礎護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 [J].當代護士,2011(9):166-167.
[3]劉霖 .淺析基礎護理學教學與人才培養 [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2):305-306.
[4]王萍,顏文貞,王芳,等 .《基礎護理》三位一體實驗教學改革的效果評價 [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24-25.
[5]陸一春 .“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在健康評估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 [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9):385-386.
[6]孫靜,高薇 .“教學做”一體化在圍手術期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92-94.
[7]姚啟萍,呂穎 .“教學做評合一”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J].護理研究,2011,25(11):3004-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