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玉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湖北 荊州 434020)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健康需求的增加,醫療服務內涵不斷豐富和規范,對護理人員的需求隨之增多。為了給病人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各醫院都在努力補充護理人員,使床護比達到1:0.4,為優質服務提供有力的人員保障,因而大量的新護士補充到臨床。這些護士從學校走進臨床,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從心理和行為上轉換角色,適應護理崗位,獨立承擔護士職責,避免因技能缺乏所帶來的安全隱患,盡快為臨床補充人力,帶給護理管理者和新護士不小的壓力和挑戰。我科自2008年7月以來,開展了新護士的規范化培訓,現將做法報道如下。
從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我科共接受新護士20人。性別:女。平均年齡 (22.2±5)歲。專科學歷14人,本科學歷6人。
1)根據我科的工作需要,整理出一名低年資護士獨立上崗所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急救技能,并裝訂成冊。理論包含各班職責、核心制度、護理文書書寫規范、院感知識、本科急重癥搶救護理流程、專科疾病護理常規;操作包括急救技術和呼吸機的使用。并將這些內容交叉搭配,分解成周目標,合理安排成4周的學習內容,并制成表格。
2)安排4名專職帶教老師進行相關內容的講授,每名老師負責固定的內容,并將講課內容做成課件,每周講解1次。操作實行誰講授,誰考核。理論內容要求新護士自學,每周一護士長進行上周內容的檢查,并評分。
3)新護士的入科宣教由護士長進行,包括人員相互介紹、環境介紹、本科疾病特點說明、學習目標及要求、專業思想教育等,發放學習手冊,講明學習方法。然后實行跟班制,相對固定年資較高的老師實施帶教。
4周后進行理論和操作考試。單獨上崗1周后,護士長進行個體和集體訪談,訪談內容包括:新護士對護理職業的認同、單獨值班的壓力承受力、其他同事對新護士工作的認可。
20名護士的理論考試平均分數87.25±8,操作考核均分92分。4周后,新護士單獨排班,均能獨立上崗,完成各班職責。通過和新護士本人及其它護士進行訪談,發現新護士認可護理專業,對獨立上崗充滿自信,對單獨值班的壓力表示能承受,同事反應較好。
護生在學校學習的都是基礎知識,缺乏將理論知識融合到臨床工作中的經驗。而臨床的實際工作,除了基礎工作外,還需要專科知識。所以新護士在走入臨床崗位后,需要進行適當的培訓,使其能獨立完成各班職責。其培訓質量對護理隊伍的穩定和壯大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提升護理服務質量的基礎[1]。規范化的培訓表格,明確了新護士需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交叉排列的職責、常規、制度減輕了學習的枯燥感。整理成冊的培訓內容更為新護士節省了收集學習資料的時間,讓她們有更多少精力和時間去學習,為盡快適應護理崗位奠定了基礎。
規范化的培訓表格,使帶教老師做到了有章可循,避免了教學的隨機性,減少了教學內容的遺漏和重復。盡管新護士是跟班學習,但有些操作在她整個學習期間都有可能沒遇見,帶教老師可能遺漏教學,比如無創呼吸機的使用和心肺復蘇,如果不培訓,是不可能會操作的。一旦獨立上崗,遇見此操作時就會手足無措,增加了安全隱患。護理管理者每周依據表格進行考核,及時矯正新護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使培訓學習緊湊而有節奏感,提高了學習效率,保證培訓效果,促進了新護士的成長。
護理管理者為新護士做的入科宣教包含了人員、環境、工作特性,便于新護士盡快熟悉工作環境,掌握專科特點。在對護理專業有一個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高年資護士們的言傳身教,使新護士在進入崗位前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認可護理專業,調整內心對工作和自身的期望值,減緩新護士的培訓及工作壓力。
通過規范的培訓,使新職工掌握了單獨上崗所必須的技能和工作流程,在短時間內提高了其適應護理崗位的能力。新職工自己也反應,經過規范的培訓,減輕了單獨上崗時的工作壓力。當然,1個月的培訓對成為一名優秀的護士是遠遠不足的,后期的培訓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
[1]楊靜,王世平,陳晶晶 .接受規范化培訓護士的職業倦怠感與專業自我概念相關性研究 [J].中國護理管理,2011,9(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