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斌
摘要:在聲樂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判斷作品的難易以及需要考慮哪些方面,有利于教師更好的在教學中做到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至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聲樂作品對比的手法對男高音聲樂作品難易的分析判斷。從樂曲時值、咬字、結構,情感風格四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以得出聲樂作品的難易標準不能只看歌曲的音高,而要考慮很多方面。
關鍵詞:聲樂教學 作品選擇 男高音 對比研究
在聲樂的學習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宋代蘇洵在《上田樞密書》中說;“天下之學者,熟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而在聲樂學習的循序漸進過程中,聲樂作品的選擇優勢尤為重要。選擇什么樣的作品,唱什么樣的作品才合適。必須了解作品的結構,分辨難易。這樣就能根據自身水平來選擇作品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在聲樂教學中做到分析和判斷作品的難易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以下從四個方面分析;
一、最高音相同而時值不同
一般人都以歌曲最高音到哪里來定歌曲的難度大小,但從我們在演唱過程和作品分析中,這樣分析歌曲難易的方法是片面的。下面通過分析兩首男高音作品的最音高相同但時值不同的難易劃分。作品《橋》G大調與《燕子》降B大調進行對比。《橋》這首作品的最高音是g2,在男高音聲區中g2是換聲區的音。在高潮處“離家千年”的“離家”兩個字都是g2,時值各占半拍,在樂曲中g2出現了1遍。《燕子》這首作品最高音也是g2。“啊”保持了五拍同時還加入自由延長記號。從音高上講g2剛好屬于男高音換聲區中的音,十分難唱。《橋》的“離家”高音僅僅半拍。《燕子》是在高音上一直延長,更是考驗換聲區的音是否穩定。這跟人學走路是一樣的;“先站起來,然后再站穩”。顯然第二首作品比第一首作品難度要大一點。
二、最高音相同而字不同
在最高音相同而字不同的基礎上如何選擇作品難易。按照中國傳統聲樂理論中歸納的十三轍的發音筆者想有幾點分類:
1.發花轍、也斜轍、懷來轍、遙條轍、由求轍、言前轍、人辰轍(除in歸韻外)、江陽轍、中東轍(除ing和ong歸韻外)。
2.姑蘇轍 (如;路,福)
3.灰推轍一七轍和上面的以in、ing 、ong 歸韻的字。
4.梭波轍(含k g h發的音)。
第一種分類中基本都是開口發的音(可稱開口音),第二種是合口發的音(可稱合口音),第三種是牙齒處發的音(閉口音),第四種是喉部發的音(可稱為喉部發音)。在演唱的過程中,第三種的閉口音和第四種的喉部發音要比第一種和第二種的要難。尤其對于男高音,第三種的閉口尤為難唱,很容易造成喉嚨擠壓的毛病,使得聲音尖而刺耳。第四種的喉部發音更容易聲音養成喉音過重而且養成舌根音的毛病。在很多人的演唱當中這兩個缺點尤為明顯。因此,在咬字當中閉口音和喉部音要比其他的發音字難很多,也正因為難所以很多人才沒有唱對。如作品:《我等你到天明》《祖國,慈祥的母親》。
1.《我等你到天明》這首作品的樂句的歸韻在開口音和閉口音都有(騰,空,影,明),而高潮處“孤雁飛繞天空”“啊,那羊兒誰在草中”,最高音是雁,為開口音,時值一拍半。
2.《祖國、慈祥的母親》這首作品的樂句歸韻基本都在閉口音上(親,靈,親,情),而且高潮處“親愛的祖國,慈祥的母親”第一個字也是閉口音同時又是直接唱g2那么高的音難度比較大,時值一拍,同時又是樂曲的最高音。從字的角度上講,顯然第二首作品比第一首難很多。
三、最高音相同而旋律結構不同
這個分類的作品其實在男高音演唱中更加深有體會。許多作品音雖然不高,就是因為旋律的結構難。這樣的歌曲反而比那些音很高的曲子還難唱。一般分類有(1)旋律從中聲區到達高潮處換聲區在回到中聲區。(2)在高潮處有大跳,或者八度大跳。(3)旋律都圍繞在男高音的換聲區演唱。第一種至第三種分類是由易至難的順序排序。例如作品:《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 F大調與《小河淌水》降E大調。
1.《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這首作品符合第一種分類。“啊,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旋律開頭啊為g2,然后回到a1在進行到e2,這種旋律結構像流水一樣所以旋律比較抒情,也是一種旋律回旋的感覺。
2.《小河淌水》這首作品的旋律基本圍繞男高音換聲區演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這兩句的旋律一直往高音遞進到達g2,而且圍繞g2,一次又一次的繞回到g2,十分考驗男高音的換聲區是否扎實,所以第二首作品比第一首難很多。
四、最高音相同但情感風格不同
作品的情感風格都是為了塑造歌曲當中的角色。1、作品表現一種情緒而樂曲不叫簡短在二段式以內。一般藝術歌曲作品居多如《可愛的一朵玫瑰花》,《一片丹心》等。2、歌曲內容豐富,情緒情感波動比較大,樂曲長度一般在二段式以上,一般為歌劇選段。
如《不能盡孝愧對娘》,結構為A-B-C是典型的單三部曲式的作品。樂曲運用了大量的跳進手法、鮮明的地方民族風格、宣敘調部分的風格、借鑒戲曲中的“垛板”、在演唱中運用了潤腔、滑音、哭腔等。這樣的作品比起一般的藝術作品難很多,不僅要求演唱技術嫻熟,還要把劇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表現得十分到位。要求自身的藝術和文化修養很高,所以難于第一類作品。
總之,聲樂作品難易選擇的對比研究,有助于在聲樂教學中通過判斷作品的難易,在教學中能選擇更適合學生的作品,將更有效的實施聲樂教學。根據學生的進度結合作品達到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作品的難易分析是聲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參考文獻:
[1]許民,順通,辛琪.音樂作品欣賞實用教程上編[M].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2]趙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山版社,2002.
[3]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許講真.歌唱藝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孫繼男,劉再生.中外名曲欣賞[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
[6]陳然.歌劇《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人物形象與演唱特征探究[J].作家(下半月),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