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祥
摘 要: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要求是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知識轉化成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簡單闡述了生活化教學法的內涵以及意義,并提出了一些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與實際生活是分不開的,為了增強初中語文的教學
效果,教師應該注重將語文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結合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提出了一些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生活化教學法的內涵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教師應通過教學將理論知識
轉化成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的意識和能
力。”我們可以得知,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應該擺脫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并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學會生活。
二、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法的必要性
社會不斷發展,時代不斷進步,社會對教學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所有學科的基礎,語文的教學目的是要從思維、情感、認知等多方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初中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形成的重要時期,語文課程能在這些方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做出選擇,為其今后的成長打下基礎。
蘇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并且綜合性很強,十分注重口語交際與文學作品鑒賞,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專題命名,比如說《金色年華》《民俗風情》等,這些專題中的課文都是十分貼近生活的,所以,教師應注意將語文教學生活化,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通過學習開闊眼界,培養自己的思維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初中語文不應該是枯燥乏味的學習字詞、背誦課文、模仿寫
作,這樣的課堂教學會讓好奇心還很重的初中生失去學習興趣,如果教師能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現象引入課堂教學中來,學生就會在學習中體會到語文的樂趣,能夠與課文中描述的生活感悟產生情感共鳴,啟發學生對生活的思考。
三、生活化教學法的具體措施
1.尋找生活中的教學資源
初中語文教學要生活化,首先必須拓展課堂內容,教育本就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提取相關的課程資源,比如,在學習《社戲》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做一個課前調查,問問哪些學生有看過社戲或者戲劇表演的經歷或者是聽家中長輩講過看社戲的經歷,抑或是與朋友一起去游玩的經歷,請他們準備一下在課堂上講一講。教師也可以將一些相關圖片或者音樂制作成課件,讓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知識,并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創造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生放松心情,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
學習。比如說,可以在教學樓走廊、樓梯、教室角落張貼詩詞、書畫、語文小知識等圖片;根據四季變化在教室窗戶上設計不同風格的
粘貼畫等;在班上設立“語文百曉生”等職位,改變語文教師的稱謂等,拉近學校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創造充滿生活氣息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再現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初中語文教材所涉及的文體多種多樣,對于有故事情節的課文,教師可以模擬課文中描繪的故事場景,在課堂上創設一個生動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中來,例如,在學習《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來表現這個故事,選出晏子、楚王、楚國大臣、士兵等角色的扮演者,讓其戴上寫有角色名字的帽子,演一出小小情景劇。這樣不僅還原了課文場景,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調節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親身演繹,能更好地體會課文中的情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對于錄音稿、辯論賽、演講稿這一類的課文教學,教師完全可以組織學生來進行模擬錄音、實際辯論、演講等活動,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其相關的能力。詩詞類課文更是可以開展配合音樂的詩朗誦、詩詞改成歌、即興作詩等形式的活動,培養學生的韻律感、寫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4.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實踐活動
語文的教學從來就不局限于教材,它還存在于生活的每一處細
節中,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在實踐中學習。比如說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的第四單元提出的寫作目標是寫參觀游覽的文章,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附近的風景區或者名勝古跡參觀,參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畫下或者拍下自己喜歡的風景,再回到課堂用語言表達出來。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既體會到了自然之美,又從中激發了情感體驗,自然就能提高寫作水平。
初中語文教學在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以及文化修養的
培養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應使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孫春玲.生活化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的探討[J].文理導航,2011(1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