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高梅
摘 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過程,也是形成學生文化沉淀、培育學生審美情趣的過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考和反思,以及通過文章而創造出的思想產物。實施“慢”藝術閱讀教學,重視學生內心活動和感悟體驗,踐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強化學生閱讀體驗。分析了慢藝術教學的“細讀、慢品、靜思、遐想”四個部分,通過閑慢適中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漸臻佳境,逐漸探尋出文章的精妙,并學會運用和拓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慢藝術;教學策略
一、感悟細讀過程,讀出真情實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閱讀教學的“慢”藝術第一層是讀得慢,通過多次的細讀與反復研究,讀出文章的真情實意。讀分為四個階段:誦讀、品讀、研讀與思讀。誦讀字字鏗鏘、吐詞清晰;品讀細嚼慢咽、用心思考;研讀斟字酌句、挖掘思想;思讀靜靜沉思、細細思索。閱讀教學需要創設一定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不由自主細讀文章,感受和領悟文章的字、詞、句。可以運用音樂伴讀、示范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陳述等閱讀方式,結合文章自身特點,選取不同的細讀方式,融入學生情感,深入細讀,讀出文章的真情實意。
如,對八年級《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展開閱讀教學。結合配樂朗讀、由感情范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小組閱讀、自主閱讀,通過閱讀,欣賞文字中的美,通過閱讀,感悟生命的氣息與生生不息的熱情。文字的美,細膩清新,情到深處,觸動內心。學習這篇散文,由細讀在字里行間處品味含蓄雋永的語言,學習比喻、擬人與對比的描寫手法,感悟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在反復的細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文章,以表現自身與作者一樣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體味慢品情趣,品出言美理趣
文章如一盞清茶,需要細細品味,才能吸取精華。閱讀教學的“慢”藝術第二層是領悟得慢。慢慢領悟并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在細嚼慢咽之后,體會文章言語的魅力和人生哲理的趣味。閱讀教學需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基于學生認知基礎,感悟文字之美、語言之妙。
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為感謝他的父親創作的一篇語言樸實的文章,文章中從父親的語言、動作、背影這三個方面對父親進行了深入刻畫。語言簡單,描寫真實,結合“蹣跚、爬上、攀著、微傾”等詞語,表現出父親偉大的愛。展開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體味文章的言美理趣,引起學生的共鳴。結合自身周圍的親人對自己的愛,深入反思與感悟平常生活中親人無限的愛。通過慢品文章,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情感,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閑來靜思感悟,思出智慧創意
富蘭克林曾經說過:“在讀書上,數量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思索的程度。”由此分析出閱讀的關鍵在于靜心思考與感悟,通過優秀的書籍思考出智慧與創意。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引導學生思維創新,由文章的閱讀教學,慢慢結合生活實際思考出人生哲理。在朗讀、品讀完文章以后就需要采取靜心思考的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寫作目的以及涵蓋的人生哲理。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靜思”中思考、感悟和提升。
如,對于《敬業與樂業》一文的教學,教師重點需要引導學生深入靜思感悟,思考文章的主旨與智慧。從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總結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掌握其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后重點感悟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有業、敬業、樂業”的狀態。由深入思考文章主旨,提升學生道德修養。朗讀了解文章大意、品讀感悟字詞言語的美,靜思深入探究、循序漸進,細細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真情實感,感受文章的美與寫作意圖,引導學生從心靈上與作者達到情感的交融。
四、慢條斯理遐想,想出真知感悟
給予學生足夠的遐想時間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的關鍵。在學生對文章中心思想與內在意蘊有了領悟以后,應該鼓舞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感悟與反思。從幾個方面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感悟:(1)文章的中心思想;(2)作者寫作文章的情感;(3)與實際生活聯系,得到什么啟發;(4)學生寫作文章時,如何體現出這種情感。由優秀文章展開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拓展創新,深入感悟。
如,《兩小兒辯日》一文中在教師展開閱讀教學之后,引導學生深入反思,得出“看待事物的標準不同,答案也不同”的結論。由此引導學生深入感悟角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的道理,遵循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培養學生謙虛謹慎、嚴謹求學的作風。
閱讀教學是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個性,并且讓學生在被文章熏陶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修養和素質。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慢藝術教學,引導學生深入文章深入感悟和領會,探討真情實意,尋找文章靈魂,由閱讀拓展延伸,學會寫作技巧和升華學生作文靈魂的方法。通過慢藝術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劉連俠.芻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慢”藝術[J].文理導航,20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