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紅
語文教學中有時會遇到小說類課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往往從背景、人物、主題三個角度來引導學生賞析文本,其中教師又會特別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但是在分析時,受到個人認知水平的束縛、個人教學水平的制約,很多時候會采取比較簡單的方式,從而得到膚淺的結論。這既會對作品產生錯誤的解讀,也難以發掘出作品本身應有的社會功用。下面以《窗》一文的教學來簡要分析。
《窗》是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著名作品,全文僅1200余字。內容精煉,構思巧妙,寓意深刻。文章被選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后,深受語文教師喜愛,經常作為公開課的素材。筆者通過對幾個教師有關《窗》的分析,都是從人性的善惡角度來解讀人物形象的,利用對比手法,指出靠窗的病人善良、樂觀、喜歡助人的優良品質,不靠窗的病人的冷漠、自私、無情的本性,從而揭示了文章
主旨。
這些分析,總的來說,比較客觀,符合實際,但是也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沒有把《窗》的真正的社會意義揭示出來,凸顯出來,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對《窗》有更深的理解呢?
本文是通過了解兩個不同位置的病人的性格,那標題為什么不叫“病人”“善與惡”等,而是叫“窗”呢?我們還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把兩個病人的位置換一下,結局會怎樣呢?讓學生感悟窗只是一種虛指。
不靠窗的病人起初并不是一個靈魂卑劣的人,文中有這樣的描述:“兩人經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爭中做過什么。”從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常人,常人都是有一定欲望的。但丁在《神曲》中寫道:“在人生的中途,我發現我已經迷失了正路,走進了一座幽暗的森林。”這其實就是對常人欲望的一種比喻。常人常會在特定的環境中迷路,如果沒有頑強的毅力,或是別人及時指點迷津,一錯再錯直至鑄成大錯是完全有可能的。不靠窗的病人既無堅強的毅力克服自己人性中的弱點,又無第三者來及時幫助,他的人性弱點遂愈演愈烈,終于轉化為卑劣的靈魂,以至于最后竟然見死不救。
但是,文中開頭如果這樣設計,良人位置顛倒,也許故事的結局完全不是這樣,不靠窗的病人,也許就不會冷漠、自私,也會變得善良、美好。
不靠窗的病人之所以在一段時間后突然產生“為什么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的想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得到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作為同樣的病人,他有權靠窗,我為什么沒有權利靠窗?這種內心的失衡導致嫉妒,嫉妒再轉化為怨恨,最后出現了悲劇。而醫院對病人的冷漠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兩個地方可以看出來:一是病人的生活極端的枯燥乏味,致使靠窗的病人只能講一些虛幻的故事來排遣寂寞與痛苦。二是病人死后,醫院的醫護人員“悄無聲息地將尸體抬了出去,一點也沒有大驚小怪。”如果醫院能采取一些辦法讓病人感到溫馨、感到生活的充實,如果醫院能讓病人感到他們所受到的待遇是平等的,那么文中的悲劇或許是可以避免的。
這樣看來,我們在引導學生分析小說人物形象時,應遵循這樣幾個原則。
1.平等性原則
大部分人在分析小說人物形象時,會不自然地以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分析人物、加以褒貶。而不能從人性平等的角度去解讀,這里的平等,不僅是表面身份的平等,還包括人的情感、價值觀、人格、道德的平等,在片面批判不靠窗的病人自私、冷漠之后,要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分析這種表面現象的根源,站在道德的高度來分析。否則這樣得出的結論當然是膚淺的,難以引起別人的共鳴。
2.體驗性原則
受目前這種考試制度的影響,現在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帶著一種功利,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學生的終身發展。教師應教育學生不要迷信專家,不要拘囿陳說,評價人物的結論應來自于自己閱讀的體驗。教師在把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置身于小說的情景之中,讓自己去體驗、感悟,從內心深處得到共鳴,從而真正地對文中的主人公作出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窗》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所形成的冷漠、自私的不良品質,誰之過?讀者應從多角度進行評判。
3.復雜性原則
大部分人的思想,很容易對一個人作出表面的評價。《窗》的教學是這樣,《孔乙己》《項鏈》《我的叔叔于勒》也是這樣。我們能用幾個詞語來概括《紅樓夢》中那些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嗎?豈不知人的形象是復雜的,人物分析更應當是多角度的,不應受到功利思想的影響,以至于讓學生養成不良的讀書習慣,形成不健全的
人格。
4.啟迪性原則
好的作品一定蘊涵著深刻的主題,隱含著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背景。教師在遇到學生解讀這類文章時,一定要引導學生打開這扇窗,而不是遠離窗口來分析問題,理解小說。正如上面所講的,教學《窗》時,教師提出問題:《窗》之悲劇,誰之過?這樣學生就能從道德的角度去審視、評判問題,這樣形成的學生的世界觀,比學生單純獲得的應試知識可能要重要的多。
《中庸》中說:“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在語文教學中遇到小說類課文的教學中,當我們要解讀、分析小說中主人公的形象的時候,要去功利化的影響,不要表面化,要深層次、多角度來分析人物的善與惡、美與丑,要從人格、道德的高度來看待問題,要從學生終身發展的角度剖析問題,要從特定的環境、特定的人物形象去思考,更多地引導學生從最本源的東西去思考問題。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