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每個家長、教師幾乎都遇到過打孩子的“出格”行為,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課堂上的“出格”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前不久的課堂教學中,我就經歷了一個“出格”的事件。有一天上數學課,我講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積》的計算之后,講了一道練習題:“把一塊棱長是0.6米的正方體鋼材,鍛成橫截面積是0.08平方米的長方體鋼材。鍛成的鋼材有多長?”這道題目要求用方程解,我想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就隨口問了一句:“本題的等量關系式怎樣列?”但是過了好一會兒,也不見學生發言。我就讓學生按平時合作學習小組展開交流,最后仍沒有人回答。突然“啪”的一聲,原來是有人在吹泡泡糖。頓時,安靜的課堂亂成了一鍋粥。S1:“槍走火了。”S2卻大聲說:“老師,請讓S1再吹一次吧。”我心想S1就夠煩得了,你還在這兒起哄。我極力壓住心中的怒火,盡量用平靜的語氣說:“S1,請你上講臺再吹一個大泡泡吧。”S1紅著臉,當著大家的面又吹了一個泡泡。這時作為老師的我也來了靈感,但是我沒有吭聲。而是把臉轉向S2,微笑著對他說:“你還有什么好的想法?”S2說:“吹泡泡和這道題有聯系!”我馬上接著問:“什么聯系?”S2沒有吱聲,但我卻不肯罷休,緊緊抓住這一創新的小火花,給同學們出了一個思考題:“請大家順著S2的想法,去聯想,去驗證。”
誰知第二天的實踐課真的是異常活躍。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
學生1:“沒吹的泡泡糖相當于鍛造前的正方體鋼材,吹成的大泡泡相當于鍛造后的長方體。”
學生2:“泡泡糖也可以用手捏成正方體、長方體、不規則的形體。”
學生3:“用和好的面團可以做成圓饃、方饃、小兔子饃、小刺猬饃。”
學生4:“用橡皮泥可以捏成小汽車、小人、小寵物。”
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我又讓學生用手中的東西實際操作了一下,讓學生徹底明白“鍛前、鍛后體積相等,即長方體的體積等于正方體的體積這一等量關系”。
此時,我深深地感悟到: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東西,只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變的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知識才能變的豐滿、深刻。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說教師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去體驗他們的感受,這樣才會有驚人的奇跡出現。
我接著說:“現在大家在一起繼續討論、交流,聯想今天的情景,你還有什么奇思妙想。”
話音一落,學生又大膽地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接著,一次創造性的大討論開始了,不到15分鐘,學生滿面紅光,紛紛舉手。
學生1:“我想起了《曹沖稱象》的故事,曹沖利用船的浮力把大象的重量轉化成等量的石頭。雖然大象和石頭不是同樣的物體,但是卻能找到相等的關系。”
學生2(連說帶比劃):“假如我是一個建筑師,我要用最少的地方,最少的錢,設計最合理的房子。”
學生3:“我長大了,準備設計一種能大能小的公共汽車,如果乘客少,就讓公共汽車變小,馬路上就不那么擁擠了;如果乘客多,就讓公共汽車變大,這樣不僅節約了汽油,有急事的人,也不會耽誤辦事……”
學生4:“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城市規劃家,設計出自動馬路,如果上班高峰期,就讓馬路變寬,人少時,就讓馬路變窄,綠色草坪變寬,來保護環境……”
就因為在上課時,教師沒有放過這一小小的“出格”行為,讓學生發揮了與生俱來的創新欲望,讓學生用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了標新立異的舉動,如果恰在這時教師不留意,而是簡單粗暴地予以否定,甚至進行諷刺、嘲笑,就會扼殺學生的奇思妙想。
“出格”實踐,告訴我們數學教師,不要把數學看作是一門單一的學科,不要把教學當作是少數尖子生的專利,數學是活生生的數學,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
通過聯系實際,學生往往能更透徹地理解,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沒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著創造的機會。千方百計地拓寬孩子們自由創造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發揮各自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會幻想,學會做夢,學會好奇。對學生的創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點兒的智慧火花,我們也必須像母親呵護孩子一樣精心,讓孩子們盡情地釋放生命中的創造能量。
編輯 李艷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