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陳英
摘要:在“卓越計劃”引領下,國際化卓越會計師培養過程中對雙語專業課程教學評價有了新的定位。為達到“國際化卓越會計師”的培養目標,本文基于CIPP模型從背景評估、輸入評估、過程評估和結果評估對雙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重新設計。
關鍵詞:卓越會計師 雙語教學 評價指標
一、引言
由高校和行業聯合實施的“卓越會計師計劃”旨在使大學生成為會計行業中的實踐型、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滿足市場轉型對卓越會計人才的需求,培養卓越會計師必須要國際化,因此要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系統地使用雙語教學,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外語能力均得到提高,以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及跨文化素養,這對培養國際化創新型復合人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一直在摸索雙語教學,為提高雙語教學質量,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探討雙語教學評價模式是當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對雙語教學評價展開了研究。國外通常通過雙語教育預期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Buggs,1975)。預期評價即評價是否具備雙語教育的基本條件;過程評價旨在通過改進雙語教學計劃,開展全過程監控,以實現雙語教育的效果;結果評價旨在客觀鑒定雙語教育的績效。Buggs (1975)認為雙語教育評價主要包括“對學生雙語能力與各學科成績的評價”、“對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態度評價”、“對雙語師資的評價”、“對雙語教育社會背景的評價”和“對雙語教育本身的評價”五方面內容。也有雙語教育家認為雙語教育評價應該重點關注雙語教育的效果(Fred Genesee,1984;Siguan & Machey,1987;Swain & Lapkin,1985)。Swain & Lapkin(1985)認為雙語教育評價應該主要考慮“學生學業成績評價、雙語教育計劃的評價和對學生智力與認知水平發展的評價”。某些國內一線雙語教師根據實際教學經驗研究了某一課程的評價(朱愛萍,2006;何艷,2011;姚清鐵,2012)。也有學者就某一專業學科的雙語教育展開研究(王志莉、陳旻、黃亮,2007;孫鵬云,2010;肖琳,2011; 肖凱,2013;折媛、楊軍、張朝暉、楊雙平,2013),或者主要從雙語教學的實施條件、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對雙語教學評價指標和體系展開了深入研究(蘇秦、楊鵬、張陵,2002,孫超平,2005;禹曉成,2007;張靜、趙靜、張進明,2007;王韶輝、史儀凱,2007;王莉穎,2008;饒泓、胡清、陳煉,2009;桑慶兵,2010;姚中青,2011;左鵬、奚紅妹,2011;張立倩,2013)。王斌華(2005)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雙語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與雙語教學不同步已成為雙語教學發展的瓶頸。因此,在培養國際化卓越會計師的過程中,探討雙語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迫在眉睫。
二、國際化卓越會計師培養雙語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卓越會計師雙語教學評價目標沒有考慮市場需求,缺乏系統性評價、不區分課程性質、忽視實踐教學評價,學生學習環節、考核方式單一,教學各個環節缺乏全程性評估、過程性監控、實時反饋,在教學條件、教師素質、教學對象和教學效果評價方面都不完善。
(一)教學條件評價方面
我國會計專業雙語教學評價中忽視了對教學條件的系統評價。會計專業的實踐性強,而在雙語教學評價時沒有將實踐教學條件納入其中,例如雙語的實驗軟件、國際化的實習單位等。從理論教學來看,也沒有將教輔材料全面納入評價系統,例如雙語教材、案例、習題評價等。
(二)教師素質評價方面
在國際化卓越會計人才培養雙語教學評價過程中,很少把教師的素質納入其中。教師必須既對專業知識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還要有較好的科技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善于組織教學,使學生對雙語課程有興趣。而青年教師英語水平相對較高,但專業能力和教學經驗相對欠缺;專業知識面寬、經驗豐富的教師,英語水平相對較弱。這就導致一般只考慮英語能力,讓青年教學擔當了雙語教師,教學效果難免會受到影響。
(三)教師教學環節方面
在會計雙語教學評價中,主要注重課堂教學的評價,忽視實踐教學評價;沒有考慮不同課程的特殊性,采用單一的評價理論模式;忽視不同教學模式和方法的評價;教學內容方面有的雙語教師側重于詞匯的講授、聽寫,或者翻譯課文等,把專業英語當成英語課來上,忽視了專業知識,而在雙語教學評價時也難以反映。
(四)教學對象評價方面
在卓越會計師培養的雙語教學評價中,沒有將教學對象的原有專業知識水平和外語能力納入考核范疇。在制定雙語教學評價體系時,忽視了對教學對象原專業知識和英語能力的考核,而采用單一的評價體系,依靠一次閉卷考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考慮學生的進步水平和基礎差異。這樣勢必影響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教學效果評價方面
在現有的雙語教學評價過程中,往往忽視了作為卓越會計師很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實踐能力評估,而且往往僅僅通過期末閉卷考試考查學生對本門雙語課程的掌握情況,即使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時考核,也無非是通過出勤和課后作業的形式,沒有充分利用小組討論、外文文獻的查閱等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沒有綜合學生的會計專業學科知識、外語能力和綜合能力的考查。
三、應用CIPP模型設計雙語教學評價指標
鑒于上述國際化卓越會計師培養雙語教學評價存在的不足,本文應用CIPP評估模型對評價體系進行重新設計。CIPP評估模型包括: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估(Input evaluation)、過程評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估(Product evaluation)。
(一)背景評估endprint
雙語教學的背景評估即從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對根據社會需求和雙語教學狀況所制定的目標進行價值判斷。教育部的雙語教學評審指標主要就是從高校開展雙語教學的基本條件開展的。目前高校為培養國際化卓越會計師,要從市場對會計人才需求角度明確雙語教學需求,設定教學目標、專業知識體系,為進行雙語教學評價,就應該從這些方面探討其必要性;同時為滿足教育的社會適用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應綜合考慮社會需求、教學對象的特定水平和教學目標,以及存在的差距,綜合評估其可行性。具體評估指標包括基本政策支持、教學目標的層級式設定。
(二)輸入評估
輸入評估主要考查各種雙語教學資源配備,包括現有教學條件和外部資源的協助。雙語教學輸入評價的主要內容圍繞雙語教學投入的各種資源展開,包括各種人力和物力——師資水平、教學對象水平、教學大綱和計劃、教輔材料等各種教學條件。
(三)過程評估
過程評估形式較為多樣,主要內容包括教師教學環節和學生學習情況評價。可以通過隨堂聽課、學生座談、中期檢查、教學檔案檢查等進行。課前準備評估主要是教學方案的評估;課中教學環節評估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應用、教學態度展開;課后輔導可以通過課后答疑、作業批改等完成。
(四)成果評估
雙語教學成果評估是重中之重,主要評估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包括課程考核和教學評價。除了考查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對外語能力應用水平(聽、說、讀、寫)的提高之外,還應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估,包括課外學習、進步、跨文化思維、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非智能因素。
四、雙語教學評價體系模型
根據上述CIPP模型對國際化卓越會計師培養的雙語教學評價指標設計,本文構建一個比較詳細的評價體系模型(見圖1)。
(一)背景評估指標內容
1.政策支持。雙語教學的背景評估首先從基本政策支持入手,包括從宏觀政策、學校政策等方面來考查對雙語教學的支持力度,以保障正常教學的開展。宏觀政策方面主要考慮教育部制定的相關雙語教學政策;學校政策可以從基本雙語教學經費保障、激勵措施等方面入手。
2.社會需求和教學目標。國際化卓越會計師的培養是基于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的,要培養具備“掌握國內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較高的外語語言水平與能力、成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積極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四維目標有機結合的人才。雙語教學評價要對教學目標是否滿足社會需求做出價值判斷。
(二)輸入評估指標內容
1.教學條件。開展培養國際卓越會計師的雙語教學必須具備基本的教學條件,主要包括教材使用與建設、實踐性教學環境、網絡教學環境。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用于傳播學術知識,服務于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要載體,因此必須評估理論教材、實驗教材和課程設計教材的使用與建設情況。實踐性教學環境是保障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基本前提。網絡教學環境能保證學生實時通過網絡查閱教學通知和學科發展動態等,并可與教師課程資料咨詢。
2.師資力量。雙語師資隊伍是保障雙語教學的基本條件,主要包括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外語能力、教學水平、職業素養等。專業知識掌握情況主要從學位的獲取、會計準則和知識的掌握、學術水平的提高、學科前沿的洞察。外語能力主要考查留學經歷、是否具備用外語授課的能力等。教學水平主要考查教學經驗、有效利用教學輔助手段的能力、教學方法等。職業素養主要考查教學態度、教學熱情等。
3.教學對象。教學對象的評價也是在雙語教學評價環節不容忽視的,主要包括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外語水平、學習能力和態度等。專業基礎知識主要考查學生已經掌握的會計專業課知識;外語能力主要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可通過學生的英語過級情況進行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態度主要考查學生是否能意識到雙語教學的重要性,是否能積極主動投入雙語學習。
(三)過程評估指標內容
1.課前準備。主要是教學方案的制定,主要考查教學目標、教學理念、教學大綱和計劃、教學內容等。教學目標是否定位為培養掌握國內外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會計師、是否掌握外語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教學理念主要考查是否注重學生的專業、外語水平,是否注重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綜合培養,是否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教學大綱和計劃主要考查安排是否合理;教學內容的評估主要考查該專業知識是否適合開展雙語教學、教學內容是否適中。
2.課中教學評價。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認真,教師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學內容和進度是否適度,能否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學生是否具有學習主體意識。
3.課后輔導評價。主要包括面對面答疑、網絡交流、作業批改等。
(四)結果評估指標內容
結果評估主要是評估雙語教學效果。為培養卓越的國際化會計師所開設的雙語教學效果評估主要從專業知識、語言能力培養、認知能力、綜合素質目標開展。專業知識的評估,主要通過平時考查和期末閉卷考試評估學生的學科專業理論知識掌握是否達到會計雙語課程規定的要求,通過對實踐教學環節的評估考查實踐能力的提高。外語語言能力主要考查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認知能力目標主要考查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技巧、學習能力等方面。綜合素質是綜合德、知、行、思各方面的綜合能力。J
參考資料:
1.Buggs,J.A.A Better Chance to Learn:Bilingual Education[M].New York:Clearinghouse Publication,1975.
2.何艷.改善高級財務會計課程雙語教學效果的對策研究[J].商業會計,2011,11(33):74-75.
3.折媛,楊軍,張朝暉,楊雙平.“卓越計劃”下冶金工程專業雙語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陜西教育(高教),2013,(5):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