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櫟仁 陳德敏(江西省產權交易所,南昌330077)
習近平總書記3月9日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報告會議,在談到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時說,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基本政策已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要吸取過去國企改革經驗和教訓,改革關鍵是公開透明。講話雖然不長,但份量很重。要想“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關鍵是國有產權必須在產權市場公開交易。因此,進場交易是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的制度核心。
《企業國有資產法》規定,“除按照國家規定可以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國有資產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公開進行。”《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規定,“非上市企業國有產權的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省級以上(含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公開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在我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中,進場交易是關鍵環節,因此,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是企業國有產權交易監管的制度核心。
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最早是2002年1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七次全會提出的:“2002年,各地區、各部門都要實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招標拍賣、建設工程項目公開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產權交易進入市場等四項制度。”2003年至2009年,歷屆中紀委全會一直要求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2004年2月1日開始實施的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以及相關的配套文件,形成了比較健全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制度。
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是指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主體在履行相關決策和批準程序后,通過省級以上國資監管機構選擇確定的產權交易機構發布產權轉讓信息,廣泛征集受讓方,實現企業國有產權公開轉讓的制度。其核心是使企業國有產權交易通過市場方式,在更大范圍發現買主、發現價格,實現產權有序流轉和資源優化配置,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從源頭上治理腐敗,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及社會和諧穩定。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規定,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要進的是省級(含計劃單列市)以上國資監管部門選擇確定的產權交易機構交易。具體說來:
(一)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國有產權必須進入國務院國資委選擇確定的產權交易機構交易(京、津、滬、渝四家);
(二)財政部管理的中央金融企業資產應當在省級財政部門選擇確定的省級以上(含省級)產權交易機構交易;
(三)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實物資產應當在省級國資監管部門選擇確定交易機構交易;
(四)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含計劃單列市)企業國有產權應當在省級國資監管部門選擇確定交易機構交易。
根據國家和有關部委規定,進場交易的企業國有產權范圍包括六大類:
第一類是《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經營性企業國有產權;
第二類是國務院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資產轉讓進場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的中央企業的實物資產;
第三類是財政部《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規定的金融類非上市企業國有資產;
第四類是財政部《中央級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中央級事業單位出售、出讓、轉讓的國有資產。地方各級事業單位出售、出讓、轉讓的國有資產;
第五類是財政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修訂)》規定的國務院批準的債轉股項目股權資產及評估價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股權資產。
第六類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的涉訴國有資產。
一些省市還規定,行政單位國有資產、國有企業債權、國有企業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實物資產、國有企業增資擴股、國有企業待核銷的不良資產、國有礦業資產、國有林業資產、集體企業資產,也要進入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
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的主要程序包括:
(一)轉讓方進行可行性研究;
(二)轉讓方制定產權轉讓方案;
(三)轉讓方進行內部審議決策;
(四)轉讓方履行產權轉讓行為審批手續;
(五)轉讓方聘請中介機構清產核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
(六)轉讓方與代理會員簽訂產權交易委托代理合同;
(七)轉讓方通過會員向產權交易機構提出掛牌申請;
(八)產權交易機構發布產權轉讓公告,披露產權轉讓信息;
(九)產權交易機構征集意向受讓人;
(十)產權交易機構確定產權交易方式;
(十一)組織產權交易;
(十二)在產權交易機構主持下簽訂產權轉讓合同;
(十三)產權交易機構組織交易資金結算;
(十四)產權交易機構簽發交易憑證;
(十五)交易雙方憑交易憑證變更工商登記和產權登記。
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是指依法設立、經省級(含計劃單列市)以上國資監管部門選擇確定從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活動的產權交易機構。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做好產權交易機構選擇確定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國務院國資委負責選擇從事中央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活動的產權交易機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負責選擇從事本地區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活動的產權交易機構。
財政部《關于貫徹落實〈金融國資轉讓管理辦法〉有關事項的通知》 (財金[2009]178號)提出,各省級財政部門負責確定本地區承辦金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業務的省級產權交易機構,并推薦1家產權交易機構承擔中央管理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業務。各中央管理的國有及國有控股金融企業轉讓非上市企業國有產權,應當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和各省級財政部門推薦確定的省級產權交易機構中進行,不受地區、行業、出資或者隸屬關系的限制。
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沒有授權省設區市國資監管機構選擇確定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
在企業國有產權轉讓中,產權交易機構應該履行以下主要職責:審核和登記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項目,審核轉讓方提出的受讓條件,發布產權轉讓信息,登記意向受讓方,對向企業管理層、外商轉讓的合規性進行審核,確定交易方式,主持簽訂交易合同,結算交易資金,簽發交易憑證,定期向國資監管機構報告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情況,妥善保管交易檔案。
《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規定,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不得將企業國有產權拆分為均等份額公開發行,不得采取集中競價、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交易;不得將企業國有產權按照標準化交易單位持續掛牌交易。任何投資者買入后賣出或賣出后買入同一交易品種的時間間隔不得少于5個交易日;一律不得以集中競價、電子撮合、匿名交易、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進行標準化合約交易;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企業國有產權持有人累計不得超過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