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被評價為是一份觸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等各方面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其中,將財政改革視為我國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而會計是財政的基本工具和手段,財政通過會計運行并發揮作用,因此,會計改革成為財政改革中的一個重點。無論是政府會計改革,還是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或是會計中介服務機構的做強做大……都將是會計改革發展的熱點。
《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同時,要“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建立規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這預示著我國將進一步規范經濟核算制度,推進政府會計改革。近幾年,財政部組織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試編工作,正在從少數省市擴至全國。但此項工作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例如,我國應該盡快優化會計核算制度,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編制應該盡可能以會計核算及會計報表為主要依據,并在此基礎上編制規范的政府整體綜合財務報告,提高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因此,編制權責發生制綜合財務報告的過程,必然將加快我國政府會計改革。如果說,過去幾年,在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過程中,企業會計準則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發展,那么未來,政府會計將在會計領域里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管理會計是對管理者的規劃和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的重要系統,自從其誕生以來,對企業提升戰略決策的效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近年來也越來越重視管理會計工作,當前已經告別了低效的管理會計時代。在應用管理會計幫助企業建立競爭優勢方面,都有一些非常成功的實踐。但同時,也存在很困擾,面臨很多的困難。有調查顯示,美國90%以上財務崗位是管理會計,而我國則相反,管理會計崗位不到10%。我國目前擁有1400萬財務工作者,其中的80%—90%都在從事著財務會計的工作。有專家預言,未來10年傳統會計將削減80%,管理會計崗位將達到2/3以上。
在2013年12月2日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舉辦的“管理會計:新理論、新實踐、新未來高層研討會”上,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財政部已將管理會計列入今后會計改革發展的重點方向,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會計制度建設,加快管理會計人才培養。他表示,第一,全面推進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意義重大,是全面推進我國管理會計體系建設,適應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第二,全力推進我國的管理會計體系建設,是中央“走出去”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促進企業管理提升的重要舉措;第三,全面深化我國的管理體系建設是管理會計的重要方向。也有專家認為,改革開放30余年來,我國會計界的重心從成本會計轉向財務會計。當下,面臨新的社會環境管理會計將創造更大的價值。對于管理會計在中國的推廣,CIMA全球教育理事諾爾·泰戈建議理論界與實務界要加強合作與交流,讓學術界有機會接觸到企業的實踐,學術界才能制定出更好、更務實的行動方案。由此可見,管理會計的發展在我國已具備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將是未來會計分支發展的重要方向。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為事關整體改革成敗的關鍵一項——財稅體制改革,無疑是2014年經濟工作的重頭戲。今年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未來7年,要實現全會確定的財稅改革目標,從預算管理制度、稅收制度以及財政體制等方面深化改革。
預算管理制度。樓繼偉明確表示,2014年在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要深入推進政府和部門預決算公開,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和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的政府預算體系。同時,建立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
稅收制度。2014年,加快“營改增”改革步伐、推進資源稅改革、調整完善消費稅制度、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以及進一步擴大小型微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剛結束不久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擴大“營改增”試點行業范圍。這是2014年稅收制度改革的主基調,也是2014年稅收改革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樓繼偉指出,應全面推進增值稅改革。按照稅收中性原則,全面實行“營改增”,建立符合產業發展規律、規范的消費型增值稅制度,消除重復征稅問題,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激發企業活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與商業模式創新。今后,要在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全面實行“營改增”的基礎上,適時將其他服務行業分步納入改革范圍,實現“十二五”完成“營改增”的改革目標,同時,適當簡化稅率。
財政體制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財稅專家們普遍認為要實現這一任務,理清中央和地方的支出責任,難度較大,任務艱巨,需深入研究、周密設計,通過頂層設計逐步推進。2014年恰逢分稅制改革20周年。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指出,很多人給分稅制貼上了“中央集權”的標簽,但94年分稅制的目的絕對不是集權,而是建立與中國市場經濟相匹配的漸進式調控體系。當前,財稅改革中面臨的很多問題,實際上與分稅制改革受阻有關,主要是由于迄今為止省以下并沒有真正進入分稅制狀態。他建議,應借助新一輪財稅改革,進一步推進省以下分稅制改革,推進行政級次的扁平化,從五級變成省市縣三個層級,做到每一級政府政權體系在事權上要明確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具體落實到支出責任的明細單上。在此基礎上,再整合所有稅收體系,使之與市場經濟相匹配。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事實上,我國近幾年在推動注冊會計師行業的政府購買方面已經有了很多有效嘗試和制度安排。目前,全國多數省市通過政府購買獲得注冊會計師的審計服務,將醫院、高校等事業單位納入審計范圍。同時,在政府購買會計代賬服務扶持小微企業方面,上海、江蘇等地也開始了大規模的嘗試。可以預見,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將為會計師事務所、會計代理記賬機構、資產評估機構等會計中介機構帶來新一輪發展契機。
但同時《決定》也提出要放寬投資準入。同意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其中,明確提出放開會計審計等服務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這意味著,一旦放開準入限制,國內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會計代理記賬機構等會計審計服務機構將面臨外資機構的巨大挑戰。本土會計師事務所近些年一直在“強身健體”,“苦練內功”,但在與外長級機構抗衡方面還需要加快管理、技術、軟件等方面的成長步伐。
2013年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更加積極主動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這有利于培育我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拓展經濟增長的新空間。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在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港)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會計審計機構、人員的規范和管理都將是未來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內容,相關的會計法規和制度或都將考慮到試驗區的特殊性而重新研究出臺,以便更適應其特征。(本文部分內容由鄭潔根據相關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