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
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有的地方、單位、干部對三中全會精神理解不深、把握不準,對全面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關聯性、系統性估計不足;有的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抓改革作風不扎實、工作不到位。還要看到,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將越來越深,對此也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
李克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今年的經濟發展,還是要把握好宏觀政策,做好預案,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給市場以穩定的預期。要著力促改革、調結構,不僅要有實際措施,還要有實質進展。核心還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解決好政府錯位、缺位的問題。要以人民利益為重,把不該管的事堅決放掉,避免“拍腦袋”決策;把加強公共監管的事切實抓好,用硬措施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企業發展特別是新業態的成長拓展空間。
劉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從嚴管理干部,首先要管好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讓領導干部正確認識自己,敬畏法紀、敬畏組織、敬畏群眾,讓手中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要堅持從小事抓起,從日常管理抓起,認真落實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制度并進行抽查核實,做到真查實查。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對超編制、超職數、超規格配備干部問題,對繞圈子進機關、冒充人頭吃空餉、改學歷改經歷改年齡等違反組織人事制度問題,要嚴肅查處。
馬建堂(國家統計局局長):
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定宏觀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推動改革開放,調整產業結構。2013年國民經濟呈現出整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具體而言,我們用這樣三個字來說明一下,就是穩、進、好。穩,體現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表現為增長平穩,就業穩定,物價平穩,農業穩固。“進”主要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表現為產業結構優化,需求結構改善,區域協調性增強,收入分配比例進一步合理。“好”體現在效益回升,質量好轉,民生改善和升級加快。在看到上述積極變化的同時,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國民經濟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努力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方說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還要進一步鞏固,增長內生動力還需要培育,地方債的風險需要加強防范,淘汰落后產能仍需要加大力度。
肖鋼(證監會主席):
注冊制改革是推進監管轉型的重要突破口,牽一發而動全身,必將帶動和促進其他方面的改革。當前,我國已具備了向注冊制過渡的基本條件。但實施還需要一個過程,并且要以《證券法》修改為前提。初步設想注冊制改革總的思路是:證監會依法設定和核準股票發行及上市條件,統一注冊審核規則。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其言行必須與信息披露的內容相一致。發行人、中介機構對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充分性和及時性承擔法律責任。投資者自行判斷發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價值,自擔投資風險。證券監管部門依法對發行和上市全程進行監管,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在加強市場主體信息披露監管的同時,要加快建設透明證監會,維護“三公”,增強透明度。
劉昆(財政部副部長):
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是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既是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制度創新,也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效率、加快服務業發展、擴大有效需求、促進就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要合理界定購買范圍,明確購買目錄,解決好“買什么”的問題;二是要準確把握購買主體,厘清各主體間關系,解決好“誰來買”的問題;三是要規范市場準入,培育市場主體,解決好“向誰買”的問題;四是要健全購買機制,完善購買程序,解決好“怎么買”的問題;五是要加強績效管理,完善監督機制,解決好“買得值”的問題。
2014年在全國推開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十二五”時期初步形成統一有效的購買服務平臺和機制,到2020年在全國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
潘功勝(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在計劃、傳統的體制下,政府、企業和銀行組成一個三角關系,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金融機構作為這個共同體的工具,在政府的指導和指定下,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在過去的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銀行業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打破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位一體的關系,使政企分離、政銀分離、銀企分離,加強金融機構的商業性和獨立性。近年來,地方政府與銀行的關系出現一定程度的變異,金融危機背景下地方政府與銀行的關系出現重塑,政企不分、政銀不分、財政金融不分等一些不健康現象又有所反復,扭曲了正常的市場信用篩選機制。新時期的政府干預和銀政關系扭曲現象:一是泛濫的銀政戰略合作。各級政府紛紛與各家銀行簽訂全免戰略合作協議,但并無任何實質性約束。二是政企信用不分、良莠不齊的政府融資平臺。各級政府都設立不少融資平臺變相舉債,從銀行獲取大量貸款。三是變相的激勵引導。各地金融辦對各家銀行的考評、獎勵,以及各地財政以貸定存。四是隱晦的政治誘惑。如分行領導退休后延續政治生命。
范劍平(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
投資仍是拉動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四個不存在過剩的投資領域值得海內外投資者密切關注。一是服務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最快的三個行業全部是服務業:交通運輸、 倉儲和郵政行業同比增長41.2%,衛生和社會工作行業同比增長40.7%,文化、體育和娛樂行業同比增長39.4%。二是為消費服務的基礎設施投資不過剩。例如,在許多城市出現交通擁堵的情況下,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與私家汽車有機結合的高效交通體系,仍有巨大需求。三是現代制造業投資不過剩。四是一二線城市房地產不過剩。近年來,中國一二線城市一直保持人口較快流入,常住人口明顯高于戶籍人口,相應地,住房剛性需求較大,有的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供小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