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資源開發視角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汪祿應
試論成語典故的改寫
——基于文化資源開發視角的考察
汪祿應
(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江蘇常州213002)
“改寫”,是一種基于現成文本來寫作而與直接的現實摹寫區隔開來的寫作范式。改寫素材一般具有故事流傳的廣泛性、文本意蘊的豐富性和民族品格的代表性等特征。中華成語典故儲藏了極其豐富的改寫素材。成語改寫也有豐富的成功經驗:故事情節拓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材料多源化、情節實景化、因由具體化等;故事主題演進的手段有故事元素現代闡釋、對話用語緊跟時代、細節描寫契合時事等。成語改寫的意義在于將成語這種文化資源“引入”寫作和創作中,這是一個很有潛力、很有創新意義的文化發展項目。
成語資源;寫作素材;成語改寫
“改寫”,是一種基于現成文本來寫作而與直接的現實摹寫區隔開來的寫作范式。中外文學史上的很多經典,如《西廂記》《三國演義》和《哈姆雷特》《浮士德》等都屬于改寫之作。那么,什么樣的文本可以改寫、適合改寫?或者說,從中外改寫寫作實踐看,作家們更樂于、更傾向于對哪些文本實施改寫?首先是傳說故事。包括遠古神話、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比如,神話故事牛郎織女世世代代在傳說,也世世代代被“改寫”。歷史故事“三國”,隋朝就搬上了戲臺①,然而直到今天,“三國”還在被傳唱和改寫,人們樂此不疲。其次是流行作品。京劇《沙家浜》是對《蘆蕩火種》的改寫,電視劇《沙家浜》又是對京劇《沙家浜》的改寫②。為什么選擇改寫?因為原作在讀者和受眾中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力,是一個時期的經典。
不難看出,改寫素材除了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外,還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一)故事流傳的廣泛性
比如,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什么這個故事幾千年來一直被改寫?因為它流傳廣泛。在中國四大愛情傳說中,牛郎織女的傳說流傳最廣,以至于被后人譽為中國愛情神話的經典,甚至七夕這個傳統節日也是這個故事衍生出來的,可見它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現存最早的記載是《詩經·小雅·大東》一詩,應該還是貴族階層的歌唱。東漢古詩《迢迢牽牛星》在《詩經》內容的基礎上,豐富了神話傳說的故事情節,突出了織女相思之悲苦,這已是下層文人的傳唱了。到了北宋秦觀筆下,一首《鵲橋仙·纖云弄巧》將牛郎織女的傳說化為一曲純情的愛情頌歌,既有牛郎織女相聚的歡愉,又有他們離別的傷悲,故事跌宕起伏,尤其是詞末“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使這個傳說故事升華到一個嶄新的思想高度。這樣,牛郎織女的故事也就完全在下層文人心中扎根了。1955年的現代電影《天仙配》更是通過戲曲的形式將這個千古愛情絕唱傳播到最基層的民眾中了。
(二)文本意蘊的豐富性
《雷雨》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一部話劇代表作。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差不多各類劇種的《雷雨》都有了,從電影到電視劇,從評彈到歌劇,從滬劇到粵劇,從舞劇到黃梅戲,從眉戶劇到校園劇。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可以有很多方面的解釋。除了故事層面強烈的戲劇效果外,更主要的還是作品內涵的豐富性。劇本多方面的人生哲理意蘊是《雷雨》不斷贏得觀眾的根本原因。文學作品改編能夠在電影制作中找到優勢。據業內人士統計,自1930年以來,有25部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其中不乏《亂世佳人》《英國病人》《辛德勒的名單》等經典作品;在好萊塢,起碼一半以上的電影有其文學淵源③。在歐洲引起轟動,又在美國掀起“黑澤明熱”并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羅生門》,也是黑澤明由日本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改編而成。為什么有這種情況?文學作品文本意蘊的豐富性是其他電影劇本所不具備的。
(三)民族品格的代表性
“三國”故事為何一再有人去改寫、去“翻唱”?除了這個故事為民眾喜聞樂見,流傳廣泛外,還有一個更重要、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早在《三國志》中“三國”故事就蘊含比較明確的“忠義”觀念、“大一統”觀念。到了《三國演義》,有關“忠義”情感的描述、“大一統”思想的鋪寫就格外鮮明。在《三國志》里,劉備和關羽的君臣關系已有“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的記載,到了《三國演義》里,關羽的忠義便有“屯土山約三事”“夜讀春秋”“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等各種讓人蕩氣回腸的故事描寫。學者沈伯俊早就主張,《三國演義》主題就是“向往天下統一,歌頌‘忠義’英雄”④。這種談做人講究忠誠信義,談社會主張天下一統的觀念,正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基本品格的集中體現。
中華成語典故儲藏了極其豐富的改寫素材。首先,成語總量大,且運用廣泛,很多時候它們還作為基本素材應用到寫作以外的其他藝術領域,諸如繪畫、雕塑等。據統計,在社會上流行或者說在一般的口語和書面語中常見的成語,數量在10 000條以上⑤。其中,具有比較完整故事情節的占相當大的比例,這類成語通常人們稱之為成語典故。因為有故事情節,也就更加為大眾喜聞樂見,其流布傳播也就更加久遠、更為廣泛。比如,“狐假虎威”“黔驢技窮”“四面楚歌”等成語,每一條都是一個饒有情趣甚至驚心動魄的故事傳說。其次,成語內涵極其豐富,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國,人們生活的經驗常常凝結為言簡意賅的成語。它們或繪聲繪色地描述某種社會現象,或形象生動地揭示某個生活常識乃至自然規律,或機智委婉地規勸人們不要再走彎路,少犯錯誤。比如,“居安思危”“精益求精”“虛懷若谷”等等,它們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再次,成語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它們表現的是中國人幾千年的情感訴求、品格崇尚。比如,“愚公移山”“班門弄斧”“程門立雪”等分別闡述的是東方民族特有的頑強、謙遜和執著的精神品質。很顯然,成語的這些特性與上文所討論的改寫素材特征高度吻合。成語,特別是那些有故事情節的成語典故是改寫寫作的重要素材。其實,很多神話傳說都凝結為生動活潑的成語,不少流行作品也包含這樣那樣的成語故事。也就是說,成語改寫及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上文所述愛情神話經典“牛郎織女”后來就慢慢作為一條成語廣泛運用在人們的話語中。魯迅的《故事新編》的8篇里就有“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干將莫邪”“不食周粟”“三過家門而不入”等多條成語。郭沫若的歷史劇也有不少屬于成語故事改寫,如“文君新醮”“昭君出塞”“棠棣之花”等。也就是說,成語改寫并非今日始,前人有其豐富的實踐經驗。探討和總結這些經驗,不僅可以增強成語改寫的信心,同時也可以將成語改寫作為一個重要方面推動改寫范式在當今寫作實踐中的發展。
成語改寫大致可以有以下兩種類型。第一類,故事拓展型。這是保守型的改寫。忠實于現有的故事框架,同時也忠實于成語的基本意義。這樣的改寫理念過去一直是改寫范式的主流。故事拓展型改寫保證了成語典故的基本原貌不因為改寫而走形走樣,有利于成語本身的流傳。比如,從《詩經·小雅·大東》到東漢古詩《迢迢牽牛星》,到北宋秦觀的詞《鵲橋仙·纖云弄巧》,再到1955年的現代電影《天仙配》,故事元素有太多的變化,但作為神話傳說,作為成語典故,其故事在《迢迢牽牛星》的東漢時期定型之后,往后近2000年里該故事的基本面貌保持不變。首先,牽牛星、織女星等實現人格化;其次,人格化為牛郎織女后,他們是男女戀愛關系;再次,一彎銀河相隔,更使他們感情深沉。第二類,主題演進型。這是激進型的改寫。它對成語故事的基本框架做這樣那樣的突破,從而對成語內涵做不同程度的翻新。比如毛澤東《愚公移山》的改寫將所移之“山”明確為社會勢力而不是土石自然物,便一下子突破了原本一家一戶的世代挖山結構,而轉變為一個社會群體的長期斗爭結構。這里,原本的韌性、斗爭情緒借助子子孫孫來挖這個重要情節的保留和渲染而延續下來,但“挖”的對象由“土石之山”變為“勢力之山”,成語的意義內涵便由“生態生存”轉換為“社會變革”了。從改寫范式對于寫作意義的突破來看,主題演進型的功能更為強勁。這兩種類型是成語改寫的基本類型,也是今天成語改寫實踐可自覺遵循和深入探討的。以下三個問題就是成語改寫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故事元素的延續與改造
任何改寫都會對最初文本的一些元素有所堅守和保留,成語改寫也是如此。拿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第一篇《補天》來說,這是神話故事的改寫,也是成語典故“女媧補天”的改寫。作品表現的是魯迅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人格,所謂“真的人”,比如豐盈的原始自然生命力和創造精神,比如以拯救天下為己任、舍己為人的偉大獻身精神等等。為表達這樣的現代思想,作者從古代神話取材,且就改寫文本來說,“魯迅并未在典籍記載之外虛構更多的什么”⑥。也就是說,作者基本上延續的是《淮南子·覽冥篇》等典籍有關女媧補天的記載。從女媧“揉捏幾回,便有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小東西在兩手里”到“青的和雜色的石塊都一色通紅了,飴糖似的流布在裂縫中間,像一條不滅的閃電”都是古代典籍中女媧“摶土造人”、女媧“煉五色石”等故事元素的承繼和延續。再如,郭沫若的歷史劇《卓文君》也是沿用的《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等文獻記載,該劇的情節結構基本上就是前人“文君寡居”到“私奔相如”這些故事的延續。但是,不僅魯迅的《補天》是“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郭沫若的《卓文君》更不拘泥于史實。任何改寫都有作者對于原初故事文本一些元素的改造、變換,特別是增補。在《補天》里,有女媧“忽然醒來”的“具象”描述,也有女媧“吐出最后的呼吸”的“人格”描寫,都是作者“點染”出來的。同樣,《卓文君》中的很多臺詞毫無疑問都是劇作家借古人的嘴說今人的話。卓文君的喟然長嘆“普天下的兒女,都是做父母的把他們誤了!”也好,卓文君對父親卓王孫、公公程鄭義正辭嚴的斥責“你們老人們維持著的舊禮制,是范圍我們覺悟了的青年不得,范圍我們覺悟了的女子不得!”也罷,還有作為卓文君引路人紅簫的那句感慨“各人的命運,是該各人自己去開拓”等,都是最初文本里沒有的。據王永慧、唐敏等人的研究,紅簫這個人物的設置以及整個劇本故事模式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借鑒了元雜劇《西廂記》⑦。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卓文君》中的“紅簫”就是《西廂記》中的“紅娘”。
(二)故事情節拓展的主要方式
成語改寫主要表現為故事情節的拓展。具體分析,大致有三種方式:第一,材料多源化。比如魯迅《補天》因為不只采用一種文獻,從而將“補天”與“造人”的故事糅合到一篇當中,女媧的形象也因此完整起來、全面起來。郭沫若《卓文君》中“紅簫”這個人物的設置,更是借鑒了其他故事的結構形式。第二,情節實景化。古代典籍中的成語故事都是粗線條的,大都只有一些大致的故事輪廓。成語改寫則可以將故事情節落實到一天的某時某刻。于是,太陽的位置,人物的情緒,都可以像現實摹寫范式一樣去展開。魯迅《奔月》開頭就是一組“電影實景鏡頭”:“宅外”,后羿這天還是沒有射到稱心的獵物,“懶懶地下了馬”,“家將們”為他接過馬的韁繩和鞭子;“內院”,妻子嫦娥“探了探頭”;再走進“內房”,只見嫦娥“似理不理”,隨后“柳眉一揚”,嘴里一陣咕嚕“又是烏鴉的雜醬面!又是烏鴉的雜醬面!你去問問去,誰家一年到頭烏鴉肉的雜醬面的?”⑧。第三,因由具體化。故事的前因后果,最初文本里很少有。比如,女媧為何造人?在魯迅《補天》里,女媧造人被描寫為一種源自無聊的非自覺行為。作品寫到:“‘唉唉,我從來沒有這樣的無聊過!’伊想著,猛然間站立起來了,擎上那非常圓滿而精力洋溢的臂膊,向天打一個欠伸,天空便突然失了色,化為神異的肉紅,暫時再也辨不出伊所在的處所。”⑨嫦娥為何奔月?在《奔月》中,魯迅寫到丈夫后羿面對的早已不是如封豕、長蛇之類的巨獸,而只是麻雀、烏鴉一類的小動物;每次出獵,“滿眼是胡蜂,粉蝶,螞蟻,蚱蜢,那里有一點禽獸的蹤跡”。妻子嫦娥厭倦了,再也忍受不了“烏鴉的雜醬面”,吃了道士的仙藥飛天而去了⑩。
(三)故事主題演進的幾種手段
成語改寫還表現為故事主題的時代演進。演進的手段首先有故事元素作現代闡釋。毛澤東《愚公移山》將所移之“山”解釋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這樣的現代概念,一下子將這個經典的成語寓言故事改造為宣示時代主題的現代敘事。最近,江蘇《關心下一代周報》的《成語新說》欄目發表了系列文章?。莫春雷的《三人成虎》將歷史故事中說魏臣龐恭謠言的“人”闡釋為在網絡上散布謠言的“秦火火們”,丁小明的《狐假虎威》將這個成語寓言中的“虎”闡釋為2010年那個“我爸是李剛”新聞中的公安局副局長李剛。這里,最初故事元素中的“人”和“虎”作這樣的現代闡釋,使得“三人成虎”“狐假虎威”等成語獲得了嶄新的現代意義。其次是對話用語作時代穿越。在郭沫若《卓文君》里,卓文君斥責父輩們所說的“維持著的舊禮制”中的“舊禮制”,紅簫所說“各人的命運,是該各人自己去開拓”中的“命運”“開拓”都是五四時期追求個性解放的新潮話語,最初故事中的人物對話是不會用這套話語系統來表達的。很顯然,這種體現時代精神的話語系統在人物對話中一旦轉換成功,整個故事的主題也就屬于這個新時代了。此外,細節描寫作時事點染也是一個重要手段。《補天》最為典型。在魯迅筆下,女媧補天故事有很多細節是由時事敷衍出來的。比如女媧醒來之后,對說著古文的人感到厭惡、無法溝通。很顯然,這細節是與當時的白話文運動聯系在一起的。
成語改寫的意義在于將成語這種文化資源“引入”寫作和創作中。將成語作為寫作和創作素材,或者說在寫作和創作領域中將成語文化資源作為深度開發的對象,這是一個很有潛力、很有創新意義的文化發展項目。從一般寫作(包括學生作文)來說,成語典故的改寫是改變過去一味現實生活(特別是圍繞自我)的直接摹寫而進行歷史與現實對話的一種努力;而從文藝創作來說,成語典故的改寫則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文化項目增長點。不僅不少“成語群”可以實施規模不等的系列作品再創作,很多單個的成語典故都可以嘗試較大體量的“改寫型”創作。而若將成語改寫“引入”學生作文,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中國寫作教學中的很多困惑,從而給母語教育帶來新的氣象。
有“成語之鄉”美譽的河北省邯鄲市在2006年“邯鄲成語典故文化”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率先啟動成語典故文化的“產業化”探索?。2012年,邯鄲市與河北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完成電影《毛遂自薦》。該片以“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等成語為基本素材,以現代視角和美學手段重新演繹了2200多年的古老成語典故,表現出愛國奉獻、拼搏進取、勇于擔當等嶄新理念和思想智慧,從而為中國電影再添一部力作。其中,女性角色的虛構對于成語現代意義的闡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13年夏,中華首部365集少兒《成語故事》系列電影劇本編審工作在邯鄲基本完成,隨后電影在影視基地橫店開機拍攝。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一枕黃粱”“邯鄲學步”等為代表的成語故事而改寫的系列劇本創作,填補了我國成語系列電影作品的空白?。可見,無論單個成語,還是系列成語都可以進行改寫創作,實施資源開發。單個成語,只要選擇得當,又能充分占有史料,加之符合歷史邏輯與實際情境的虛構,就可以創作出既有歷史厚度又有現實意義的作品。系列成語,也必須有細心的選擇,更要有恰當的組合。只有形成一個個具有某種主題傾向的“成語群”,才能發揮系列作品的強大沖擊力和組合力。在系列成語條件下,每個成語的改寫應當努力保持整體的語言風格,體現整體的主題傾向。
成語改寫創作大有作為。它不但可以成為文學創作、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思路,還可以為學生作文帶來新的啟發和推動。江蘇省常州市兩所學校——常州市新北區實驗中學和常州市百草園小學,最早于2008年在學生作文中引入成語改寫。2010年常州市新北區國英小學與常州市成語文化研究會聯手,舉辦了一萬多名小朋友參加的“首屆‘國英杯’全國少兒成語作文大賽”,大賽主要考查以成語故事為題材的成語改寫(包括改編、擴編、續編)能力。福建省詔安縣第一中學、山東省濟南市實驗小學、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實驗小學、湖南省辰溪縣熊首山小學、云南省昆明市昆船小學的中小學生分獲大賽一、二、三等獎?。2013年9月,江蘇省《關心下一代周報》開設《成語新說》欄目,先后發表了由江蘇省中華成語研究會提供的《三人成虎》《狐假虎威》《井底之蛙》《亡羊補牢》和《班門弄斧》等成語改寫文章。這些改寫之作大都出自大中小學師生還有家長之手。雖然體量不大,篇幅短小,但在中小學有很好的反響。這是在一般寫作特別是中小學作文中開發利用成語文化資源的一次極好的實踐。
注釋:
①章培恒、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74頁。
②趙欣:《從英雄的神壇到世俗的花園——〈沙家浜〉創作、影響史話》,見樊星:《永遠的紅色經典——紅色經典創作、影響史話》,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年,第251-267頁。
③周南焱:《國產片何以改不好文學名著》,《北京日報》,2013年4月28日,第17版。
④沈伯俊:《向往國家統一歌頌“忠義”英雄——論〈三國演義〉的主題》,《天府新論》,1985年第6期,第57頁。
⑤據初步調查,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小型成語詞典,詞條一般都不低于10 000條。
⑥聶運偉:《補天新解》,《魯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12期,第37頁。
⑦王永慧、唐敏:《紅簫在卓文君轉變中的作用》,《四川戲劇》,2010年第6期,第51頁。
⑧⑨⑩魯迅:《魯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467-483頁,第462頁,第467-483頁。
?《關心下一代周報》自2013年9月6日第967期起在B3版《悅讀》欄目隔周連續刊登江蘇省中華成語研究會提供的“成語新說”系列文章。
?常玉榮、覃宏:《邯鄲成語典故文化的產業化探索》,《時代文學》(下半月),2008年第2期,第102頁。
?陳志光:《數字電影〈毛遂自薦〉獲各界好評》,《邯鄲日報》,2012年12月18日,第1版。
?林珊:《少兒電影〈藺相如〉,拍適合孩子的故事》,《北京青年報》,2013年8月16日,第3版。
?姚衛偉:《“國英杯”全國少兒成語作文競賽優秀作品選》,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66-189頁。
責任編輯:趙青
H136.31
A
1673-0887(2014)01-0053-05
2013-11-07
汪祿應(1964—),男,副教授。
2013年江蘇省社科研究學會專項課題(13SXH-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