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舜青,陳壽銓
(1.常州工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2.常州工學院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自1999年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迅速。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全國總人口為13.4億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增加了7390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相當于歐洲該年齡段人口的總和。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達到30%以上。人口老齡化年均增長率高達3.2%,約為總人口增長速度的5倍。因此,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分重要,同時,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也不可忽視。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雖然我們有傳統的家庭保障制度和現代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人們還是為如何度過晚年生活而擔憂。現代化的發展帶給老年人一系列的思索:生活經驗的積累還有沒有用武之地?在自己退休、子女成人之后,該做點什么?角色、權力和責任該如何轉變?自己的實力和優勢在哪里?該如何規劃好老年生活?該如何保養好身體,讓自己快樂,提高晚年生活質量?[1]62
從社會層面來看,圍繞養老金和各種針對老年人的福利的問題是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社會老齡化帶來了養老金之憂,退休年齡是否應該延遲也成為全社會討論的話題。年輕人就業競爭日益激烈,老年人再占據就業市場的話勢必影響年輕人的就業;社會公共資源的不足也嚴重影響著老年人受歡迎的程度,公共場所經常人滿為患,公交車高峰期更是擁擠不堪,廣場舞和晨練噪音經常成為投訴熱點。老年人的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特點的制約,也影響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但是GDP的增長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物質財富的積累只能滿足人們生活的物質需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同樣十分重要。應該追求不同年齡和階層的發展,人們都能進行社會參與,基本權利受到保護,平等自由、有尊嚴、更幸福地生活[2]6。
1982年聯合國召開的老年人世界大會決定60歲及以上人口為老年人,各個國家根據其人口壽命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確定了不同的退休年齡。中國的老人在不斷增多,比例已超過兒童和青少年,到2050年,中國將是世界上老年人比例最大的國家。
在人的一生中,老化到完全不能參與社會活動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時間一般都是很短暫的,老年人從退休到此階段有較長的時間需要度過。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是指在參與過程中與各種組織和他人產生互動和交流。老年人參與的社會活動一般是自發地組織,或者由原工作單位、社區及其他社會團體組織。老年人體力和智力逐漸趨向衰退,但他們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掌握了較多的社會文化、技術知識,并有豐富的生產、工作經驗。在老年人逐漸退出生產、工作第一線的同時,要盡可能地挖掘他們所蘊藏的勞動能力和智力資源。長期的工作已使老年人養成了一定的職業群體意識和勞動習慣,要他們突然改變這種習慣,他們一時難以接受。大多數老人都希望退休后有點事做,能接觸社會、充實自己。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老年人自身安度幸福晚年的需要。人們關注這個問題不僅是對自己長輩的關心,也是給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建立社會基礎。
老年人參與社會經濟發展活動有單位留用、再就業或創業,還有不要報酬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等。老年人希望參與直接有利于社會發展的老年人活動,從而體現自身價值。他們需要情感交流、自我實現、被重視、被尊重[3]39。
老年人參與社會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而且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做了貢獻。通過看書,讀報,聽廣播,收看電視學習文化知識、法律法規,增長了知識,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展。即使做家務勞動也有利于老年人家庭生活質量的提高,間接為社會發展做貢獻。對那些有益于老年人安度晚年但不產生直接價值的社會參與也要支持。因為,保證每一個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既是社會的責任,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的。一個國家的發展是和各種保障體系分不開的,家庭的穩定才能帶來國家的穩定[2]9。
北京市部分區縣試點居家養老服務,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老年人養老意愿的基礎上,推出了“9064”養老服務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機構養老。按照這個模式,北京已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政策,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在全國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人節。各種為老年人舉辦的活動顯示了政府和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懷。年輕人的孝心被社會的感召所喚醒,他們紛紛回家看望父母。
除了子女常回家看看之外,老年人還希望曾經工作過的單位不要把他們當作包袱,在重陽節能讓老同事有機會聚一下,看看老同事身體怎樣,交流一下退休生活。某單位領導在重陽節像以往一樣請退休工人吃頓飯,本以為有些老人不在乎吃這頓飯,會因為各種原因不參加,結果老人們在開飯前三小時就到了,熱烈地交談,吃完飯還久久不愿離開;而另一個單位由于退休工人隊伍龐大,通知不再請吃飯,改發每人八十元,結果讓很多人失望。他們說:“盼了一年的見面機會都被取消了,我們寧可倒貼八十元也要聚一次。”其實,在職人員不理解退休工人在家的感受,平時有些老同事沒有特別的活動不容易見到,他們很期待這樣的集體見面,哪怕只是茶話會的形式。
由于受到種種社會條件的限制,老年人有社會參與的良好意愿,但缺乏參與機會。多數老人經常給子女料理家務或照看孩子,而現在的獨生子女能給老人帶來多少養老的保障呢?老年人的快樂一部分來自家庭帶來的天倫之樂,另一部分來自社會交流。社會活動能促進人與人的交流,特別是同一類群體之間的交流,相互之間能取長補短,傳遞信息。退休以后的老人很容易精神空虛,感覺活得沒有價值。老人只有從事些力所能及的活動,繼續參與社會人際交往,才會感到充實,減少孤獨感,才會覺得生命仍有價值,生活仍有目標,社會仍然需要自己。
老年人的世界觀比較成熟,大多數能明辨是非,是社會政治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老年人精神生活空虛,對整個家庭,特別是下一代影響很大,從而成為整個社會的不穩定因素。現在,老年癡呆癥患者逐漸增多,表現為大腦萎縮、記憶力衰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報道[4]表明,北京地區老年人癡呆患病率60歲以上的為5.1%,到了80歲發病率會增加到40%左右。這與老年人與社會接觸較少、與人交流機會不多是有密切關系的。
俗話說,家有老人是個寶。對于社會來說,老年人也是寶貴的財富。老年人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者。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是自身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
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傳統的思想習俗、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傳統美德代代相傳,精神財富延綿不絕。同時,老人也是促進安定團結、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老人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其中有一些是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有的老年人具有較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在專業技術性較強的部門進行中青年業務上的傳幫帶,這是新老兩代技術傳承的重要途徑。退休以后,老年人應該扮演比較次要的社會角色,甘當綠葉,這也是一種社會權利的交接。
社區組織的社會活動如唱歌跳舞、健身鍛煉都比較受歡迎。如果能組織老人相互學習廚藝、種植、養殖、編織、養生、心理、醫學等知識,讓老人享受勞動和收獲的樂趣,相互進行心理疏導,必將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資源資本和自我需求,通過社會參與和社會互動促進資源交換,從而滿足自我需求[3]36。老年人若能經常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讓病痛、家庭糾紛等造成的一些不良情緒得以緩釋,不斷接觸新事物,心情愉快,晚年生活質量將有效提升。
中國社會各界特別是老年學理論界對老年人社會參與問題一直持積極態度,認為人退休前后,由于經歷了長期的學習和實踐,知識和經驗較豐富,各方面都趨于成熟。而退休以后不受工作的約束,繼續學習其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有利于延緩大腦的衰老,增添生活的樂趣。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需要老年人的參與,讓他們的勞動力和智慧充分得到發揮,對社會發展有較重大的意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40條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重視、珍惜老年人的知識、技能和革命、建設經驗,尊重他們的優良品德,發揮老年人的專長和作用。”老年人能繼續發揮余熱,多年知識經驗能有用武之地,他們會感覺比較自豪[1]64。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年人依然需要學習新知識,特別是健康知識、法律知識、交通規則。老年人不一定總是參與自己熟悉的活動,可以嘗試參與自己沒有從事過的事情,保持好奇心本身就能帶來愉悅和新鮮感,使生活不再枯燥單調。
社會參與只要對社會有益,同時能愉悅自己,排遣孤獨,使身心健康發展,這種活動就有意義。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活動主要有:文化娛樂、體育鍛煉、旅游觀光、老年大學學習、家庭事務等等。
文化娛樂活動主要是單位或社區的節目排練、文藝演出、公園賞花、唱歌跳舞,在家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看雜志等。參與這些活動可以使老年人了解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狀況,使老年人的思想、生活與社會接軌,精神生活更充實。
運動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運動的效能不僅從生理上反映明顯,而且它的社會功能也很大。近幾年,廣場舞尤其流行,路邊空地、公園、火車站廣場到處可見。各種廣場舞不斷被創造、發展,久盛不衰。參加晨練的老人隊伍也日益壯大,參加的活動有太極拳、舞劍、快走、騎單車、球類運動、游泳……
老年人參加專為老年人組織的旅游觀光活動,參觀工廠企業、名勝古跡、博物館等,參與各種學會、學術交流、研究活動等,既可以陶冶情操、健身,又能夠發展社會文化、提高公民素質[1]65。
退休后上老年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老年大學不僅收費低,而且開設的科目應有盡有,能夠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大家在一起還可以相互交流,滿足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老年人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適當參與家務勞動是有益的,這也是間接參與社會活動。首先,能為子女減輕負擔。其次,老年人照顧第三代,也是直接為社會培養新生勞動力。另外,老年人能自力更生照顧好自己,也為子女和社會減輕了負擔。生活上能自理,本身就是對國家做貢獻。如果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做好衣食住行這些小事,體會精致生活和不斷變化的快樂,同樣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愉悅。比如,經常研究做一些健康的點心、一日三餐飲食搭配,編織不同款式的毛衣,變換家居布置,整理房間,種植花草蔬菜,人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這些事上,成功的快樂會使不良情緒無暇滋生,而情緒對身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老年人要多交友,經常走親訪友,互相交流學習,互通信息,增進感情,相互關心和幫助。老年人的大多數活動對社會經濟發展不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但有利于他們了解社會,吸收新知識,適應社會發展,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豐富精神生活,使他們身心健康,給社會增添積極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社會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變化,要從心理上適應角色的轉換并擔當好相應的角色,這是老年人感知生活幸福的關鍵。
第4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把社會參與作為一條重要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41條規定“國家應當為老年人參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條件”。因此,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是法律規定的應當享受的權利,社會應該為老年人實現社會參與創造條件并提供幫助[1]64。
管理部門對老年文娛體育活動現狀應及時了解,并進行科學的指導,創造物質條件,做好組織工作,配合相應的比賽活動,有組織、健康地開展各種活動,提高老年人參與的興趣。
首先,社區居委會是最貼近老年人的職能部門,平時應該經常關心他們,落實政府關心老年人的一系列政策。要逐步實行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老年社會保障,使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有保證。
其次,政府要出臺相應政策,發展各種老年福利事業,使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有領導、有場所、靈活多樣。目前,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齡服務設施、服務網絡建設滯后,老齡服務市場發育不全、供給不足,老年社會管理工作相對薄弱。譬如,對廣場舞和晨練應出臺相關規定和規范,因為其噪音擾民已成為“全國現象”。2011年出臺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詳細列出了關于“老年社會保障”等11項任務,首次提出了老年社會管理的理念,強調要健全老年社會管理工作體系。圍繞養老保障制度的配套、銜接、養老投入機制等方面進行了部署,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老年群眾的關心[5]。
再次,社會的各類公共文化機構要增設受老年人喜愛、適合老年人參與的內容。老年大學很受歡迎,但是,現在的老年大學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報不到名是常有的事,老年大學不賺錢使得主辦單位沒有積極性,另外受場地、經費、師資等因素的影響,開后門才能報到名是普遍現象。組織部門不能以贏利為目的,政府也應該給出更優惠的政策和補貼。
另外,要堅持廣泛地進行敬老、愛老、養老的宣傳教育,使全社會都經常關心老年人的物質文化活動[2]21。老年人所得到的社會保障,在心態上對中年人來說也是一種心理安慰,他們可以提前作出自己的人生規劃[3]41。
社會參與應該是指那些健康積極的活動,一些違法亂紀等對老年人自身無益的活動是老年人絕對不能參與的。此外,老年人在社會參與的過程中要根據自己個體情況量力而行,無論參加什么活動都應根據自己的身體、能力和專長,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內容、形式,把握一定的度,順其自然,一些不能使自己身心愉悅、感覺是一種負擔的活動就不要勉強參加,這樣才對自身健康有益。希望全社會關注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問題,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安康。
[1] 楊宗傳.再論老年人口的社會參與[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1):61-65.
[2] 張純元.中國老年人口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3] 王莉莉.中國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1(3):35-43.
[4] 褚曉明.北京地區老年性癡呆患者近十萬[N].中國醫藥報,2001-09-30(1).
[5]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發布(全文)[EB/OL].[2011 - 09 -23].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23/33494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