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濤,曲師
(常州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說到人文,總是指向人文科學及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說到人文素養,總是指向人作為人即如何做人的人文精神,即對人類的生存意義和價值有著深切的人文關懷,對人、對物都懷著深切的人文關懷。人文素養教育的范圍也較為寬泛,包括如何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素養,也包括如何協調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素養。總之,人文素養教育關注人作為主體的存在,人的尊嚴和人的理想,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大學教育中,專業素養與專業才能是培養的重點,科學素養是理工科學生培養的核心。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大多天天圍繞著實驗室轉,天天以專業為中心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當然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許多理工科學生情感淡漠,生活缺乏熱情,對感性生命缺乏必要的關懷等,他們的專業技能強,但與人相處、與人溝通卻存在著比文科學生更多的問題。因而,人文素養教育對理工科學生的發展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人文素養教育當然離不開課堂,但是僅僅依賴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堂是人文知識傳承的重要陣地,但是知識是外在于人的東西,人文知識只有進入大學生的認知中,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才能變成人文素養。因此,大學生生活其間的校園,如操場、宿舍、食堂、道路等都應該成為實施人文素養教育的空間和場所。
以往的課堂教育是單一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的交流總存在單向的一廂情愿式的不對等現象。進入數字時代,信息傳遞的過程已經由機械轉向電路,由書面轉向屏幕,由在線轉向鏈接,因此人文素養教育的信息傳遞也不得不隨之發生大的變化。實施方式需要從縱向方式向橫向方式轉變,以廣角替換深度,以平面替換多面。大學生的審美趣味、人生態度已經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在海量信息的轟炸中,在淺嘗輒止和娛樂至上中替代了反復品味與思考,因而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吸引理工科大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他們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甚至價值取向,需要在“眼球”方面多下功夫。讓人文素養教育走出課堂,一方面,可以運用手機、網絡傳媒,建立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微博、微信平臺,隨時關注學生的生活、思想動態,隨時讓學生有機會與老師進行對等的交流;另一方面,校園內應運用廣告牌、展板、電子信息屏幕、標語、旗幟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自身行為規范的建設,這樣,大學生攝取人文素養信息的方式就變得主動、靈活、多樣。
鮑德里亞說,告訴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告訴你你是誰。若斯特說,告訴我你引用誰,我將告訴你是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你扔的東西,你引用的言語都向人們傳達著關于你的信息。那么大學生看什么,怎么看的問題就變得很重要。他們看什么及看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顯示了他們是怎樣的一種人,因而,人文素養教育應從理工科大學生的視野入手,運用多種媒體向大學生傳遞人文素養的信息,這也就涉及媒介融合的問題?!啊浇槿诤稀钤缡怯擅绹槭±砉W院媒體實驗的創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提出,他用一個圖例演示了三個相互交叉的圓環趨于重疊的融合過程,這三個圓環分別代表計算機、印刷和廣播,展示了不同媒介即將走向融合的趨勢?!雹僖簿褪钦f,不同形態的媒體為了最大化地獲取傳播效果而實施了既發揮媒介自身優勢又功能互補的綜合開發、利用媒介資源的運作模式。以媒介融合的方式讓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更加有效,利用多種傳播途徑讓他們在信息的攝取方式上發揮主動性,使他們更樂意接受這種教育,形成工具理性與文化認同兩者的互動關系,以期為當下人文素養教育普遍存在的身份迷失和文化焦慮等問題提供解決方式?!盀榱耸裁磳W習?”“為什么學習”的疑問實際上一直是理工科學生甚至幾乎所有大學生困惑的問題,學習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是滿足家長的期望,這些都是理工科學生普遍認為的學習的目的。理工科學生對參加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的愿望很多都表示“一般”或“無所謂”,在校參加社會實踐和社區共建活動的比例也極低。調查顯示,某高校有近75%的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主動參與各類社會實踐的意識,有近1%的大學生直接表示“不感興趣”。可是如果在校園空間內利用校園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傳遞各種信息,如全世界各類志愿者的信息,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貧困與偏遠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等各類信息,讓大學生了解自身的價值,了解他們的發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和參與熱情,進而關心自己的學習,關心國家和社會。媒介融合能有效地使理工科大學生有多種途徑接收各種信息,接受人文精神的傳承。
“現代世界剝奪了個體體驗的真實感;個體無法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和自己擁有的能得到充分表達的內在生活?!雹谝暯缛诤吓c信息傳遞的主要目的是展示文化,展示人文素養的內容,但在當下,技術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核心,理工科大學生的生活更是圍繞著技術展開,他們多以工具理性看問題,他們追求技術進步和經濟利潤,這些都無可厚非,技術的發展雖然使文化得以被重塑為激動人心的圖像,可以被觀看,但是技術也使人們離真實的大自然、離生活越來越遙遠。從另一方面來說,技術理性(工具理性)的張揚勢必導致價值理性的衰微。他們的價值理性也漸漸被邊緣化,成為只注重物質利益滿足的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所稱的單面人,沒有思想的空殼,道德觀、倫理觀、價值觀、是非觀、意識形態等都容易被工具理性控制,道德淪喪、是非不分、黑白顛倒、情感冷漠等認同危機實際上就是現代大學生人文教育的危機,也就是文化價值的危機。為了使理工科大學生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得到全面發展,人文素養教育必須以直觀的、觸手可及的、直擊人心扉的形式展開。校園文化展示應真正面向大學生,將人文知識嶄新的“活態文化與歷史場景”(living-history)生動地呈現出來。文化在校園門口、校園一角和食堂等空間被展示,素質教育要融入大學生的生活、觀念中。
文化展示必須與培養大學生進步的價值觀結合起來。針對理工科學生,一方面要迎合他們的趣味,建設數字化的體驗式環境呈現文化,另一方面還要在校園空間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上下功夫。校園里的文化展示可以說是一個可行的、易于操作的行動。人文素養教育實施的一個重要場所是校園,因此,校園公共空間的規劃是其重要內容。文化展示的原則是大學生與文化的互動體驗。校園是文化展示的中心和場所,怎樣設法讓校園“動”起來,而不是沉默地、靜態地待在那兒,這就需要發揮校園本身的模范力量,讓校園文化成為建構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動態環境。依托學校的自然環境建設人文環境,按照某種主題如“荷塘月色”“滄海云帆”等向大學生勵志向上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建設“文化藝術畫廊”“語言文學走廊”“大師雕塑”等人文景觀,向學生展示健康的職業理想和勇于實踐、敢于創新的人文精神。再比如開辟一片區域,搭建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交流的平臺,展出文科學生自己的畫作、散文、詩歌,既展示了文科大學生的文藝才能,又無形中觸動理工科大學生的創作神經。實驗室、食堂、宿舍構成了理工科大學生“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操場是他們最喜歡的地方,在操場可以展現他們的青春、活力,然而操場的個人鍛煉甚至是多人間的球類運動,畢竟是一種個人奮斗式的孤獨的青春之歌,對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始終在數字的世界里徘徊,因此每月定期在操場周圍搭建一些主題活動的通告、條幅、電子展板等,對做這些活動的大學生而言,賦予主題本身就是在練習闡釋的技巧,因為文化展示也就是運用“闡釋”的技巧小心翼翼地創造意義。闡釋賦予事物和場所以象征意義,指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把他們置于人文背景下,在空間、時間、敘述或主題等方面進行定位。把空間轉化為生產力,轉化為可為大學生消費的自然的或者虛擬的場所,積極召喚或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校園作為大學生“共在”的空間,是可供開發和建設的空間,必須為他們提供這種與他人“共在”的體驗。如讀書主題活動,介紹幾本書,介紹幾個文學大師,介紹幾個人物的傳奇人生,吸引理工科學生也像文科學生一樣在“理想”而“真實”的世界里遨游,體驗屬于他人的生活以及與自我息息相關的各種不同事物,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期盼和熱望,進而,在他們心靈最深處種下生活、感受、理想的種子。文化的豐富展示讓大學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傳達某種信息,展示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精神。各種展板、標語、園林規劃、走廊、畫廊建設都要激發大學生對意義的體驗、參與的熱情和對自我進行塑造的互動愿望。
文化首先意味著勞作:對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對土壤的照料,按其本性對土壤品質的提升。在派生性上,文化現今主要意味著按照心靈的本性培育心靈,照料并提升心靈的天然稟賦。文化不應該是任何一組人群的行為模式,天天游戲人生也可以是一種行為模式,然而這種丟失了靈魂的麻木人生卻和文化根本沒有任何關聯,文化這個花園需要心靈與身體的艱苦勞作。很多理工科學生感覺自己在大學的校園里雖然很忙,但是內心卻很空虛,自我認同感差,對同學、學校、社會缺乏必要的熱情與關心,而這種身份認同必須是在與社會、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才能構建起來。
“身份”具有“先致性”,即人一出生就帶有社會屬性,人的家庭出身、生活習性、民族信仰等方面都表現為某一時期的固有性,這種屬性是不可更改的;“身份”也同樣具備社會學所認為的“后賦性”,那就是經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或文化熏陶等改造過程,它就顯示出可變性,由此可見環境、文化對身份的構建和消解作用。這一過程是不斷地認知、變化的過程,其中確認、認可、認同是關鍵。因此,可以這樣說,人一旦進入社會領域,其身份就是靠文化來表現、識別的,這樣身份與文化是被認同緊密連在一起的,所以,“identity”(“身份”)的意思本身就含有“認同”,實際生活中,身份與文化也是等同的。大學生的身份認同的主要來源是他們在校園里所隸屬的社團或某些團體,也就是說,個人通過其所屬的文化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而逐漸發展出身份認同。除了家庭的教育外,身份的認同主要來自文化的塑造。大學生踏入社會的前一站——大學,不但是塑造大學生行為規范的環境,而且是大學生自我塑造和自我改變的最佳環境。離開家庭,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與同學互動,與新的價值、觀念、角色適應,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舉止言行、價值觀念。對于天天和數字、機械、儀器打交道的理工科學生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他們與他人的溝通和聯系相對較少,人文素養教育能使他們更樂于與他人進行溝通,聊天、討論、演說、舞蹈表演、戲劇演出等各種活動都可以為理工科大學生提供與同學溝通的空間,學生在舉手投足之間與他人建立情感的聯系。身份認同是需要文化的肢體動作、氣味、空間與時間的實踐才能實現的。根據拉康(Jacques Lacan)的鏡像理論,當兒童開始照鏡子,并且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影像,那么兒童的自我建構也就開始了。他在鏡中認出自己,開始有了自我的意識,他感到愉悅因為他通過自己的鏡像想象自己的圓滿、完善。文化實踐的作用也是如此,文化實踐如戲劇表演等活動,涉及表演、導演、舞美設計、編劇、音樂等多種因素,活動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光影世界,現場會有攝像把這一過程記錄下來,并且有觀眾在注視,這些影像都在構建“我”關于“我”的想象,在影像與自我形象之間便產生了一種身份的迷失和認同,文化實踐的魅力使自我暫時喪失,但在同時又強化了自我。自我隨后感到整個世界都被拋卻,“我”忘記了我是誰,我身處何處,也正是這一巨大的愉悅感迅速創造了理想的自我方面,這種視覺和心理的沖突是巨大的,當大學生們有了存在感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時,他們的身份意識也就被喚醒。
人文素養教育的實施必須是以大學生身份認同發生變革為前提和基礎,沒有文化實踐,沒有大學生自主的人文活動,任何符號和意義的人文精神都無所依傍,身份認同是人文素養教育的掌控和調適,沒有認同,人文素養教育的實施是沒有生命力的。
人文素養體現出的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對人生美好的境界的追求,對人本身感性和情感及多樣化生活的推崇,使大學生所受的一切教育都可以以此為導向,從這一角度來說,人文精神本身就囊括了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這一點和理工科大學生推崇的科學精神殊途同歸?!拔幕慈嘶保瑢τ诶砉た拼髮W生的可持續發展,人文素養教育比數理能力的培養更具基礎性,理性的思維、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是大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支撐,由此可知,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任重道遠。關心理工科大學生的精神空間,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與之朝夕相處的校園文化空間是不能被遺忘的。我們相信,無處不浸潤著人文精神的校園空間是令人向往的,校園文化空間的開拓與構建必須是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有效實施的策略之一,我們也相信這一空間還可以拓向校園之外更廣闊的公共空間。
注釋:
①嚴三九:《網絡傳播概論》,化學工業出版社,2012年,第208頁。
②尼古拉·阿伯克龍比,史蒂芬·西爾,布萊恩·特納著,陶家俊譯:《現代性的文化矛盾》,見汪民安、陳永國、張云鵬主編:《現代性基本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5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