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亞北
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的影響
——來自江蘇常州博物館青少年問卷調查的報告
路亞北
(江蘇常州博物館,江蘇常州213022)
博物館作為青少年學習的第二課堂,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人文、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產生重要的影響。文章通過對常州博物館青少年觀眾的抽樣調查,分析了博物館提供的教育功能與青少年的學習需求之間的契合度,探索博物館如何進一步發揮教育功能。
博物館;教育功能;青少年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精神文化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豐富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審美情趣。青少年已經成為參觀群體中不容小覷的一股重要力量。作為現代社會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社會教育機構,博物館承擔著向青少年傳播知識、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教育職能,是廣大青少年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的第二課堂。
(一)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已成為博物館的核心功能
1880年,美國學者詹金斯在《博物館之功能》一書中明確指出:博物館應成為普通人的教育場所。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時就宣言“博物館應成為民眾的大學”。從實踐角度看,美國所有博物館的建館宗旨都包含教育這一項內容①。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一屆大會通過的章程明確規定: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營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為研究、教育和欣賞的目的,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1990年,美國博物館協會在解釋博物館的定義時,將“教育”與“為公眾服務”并列視為博物館的核心要素。美國博物館協會的總經理和首席執行官小愛德華·埃博認為:“博物館第一重要的是教育,事實上教育已經成為博物館服務的基石。”②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在修改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指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將教育調整到博物館三大功能的首位。
(二)加強博物館教育功能促進青少年成長已形成國際共識
青少年是我國博物館最主要的觀眾,大多數博物館青少年觀眾占25%~40%,有的甚至超過50%以上③。青少年觀眾已經成為參觀群體中的一股重要力量。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強調,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創造條件對全社會開放,對中小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對學生個人參觀可實行半票。要采取聘請專業人才、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建立專兼職結合的輔導員隊伍,為未成年人開展參觀活動服務”,充分體現了博物館對青少年的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之一。該文件也成為近年來指導博物館開展教育宣傳的綱領性文件。2006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將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主題定為“博物館與青少年”,顯示了博物館對于青少年的培養教育是世界性的。正如國際博協主席亞歷桑德拉·庫敏斯所言:“通過認識年輕人在社區中的現狀使博物館與他們更親近,博物館可以為年輕人做許多事。這樣博物館就能幫助人們在認知世界的基礎上建立彼此間的理解,并在其間扮演一個交流與對話窗口的角色。年輕人對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有著全新的視角,而博物館恰恰是了解世界的窗口。”因此,歐美等發達國家都有專門設立的教育部門,主要針對青少年制定一系列教育活動。日本、丹麥、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都有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類似規定。在美國,博物館更是成為從小學生到研究生的第二課堂,70%的美國博物館有專人負責教育項目,88%的美國博物館提供從幼兒到高中的教育項目,每年有5000萬學生參加這個項目,博物館每年用于學生教育項目的開支多達1.93億美元,教育時間至少400萬小時。
(三)常州博物館的基本概況
常州博物館(以下簡稱“常博”)創建于1958年,建館50多年來曾三易館址,新館于2006年12月落成,2007年4月28日正式向社會開放,是一座集收藏、研究、陳列展覽于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特別是包含全省唯一的少兒自然博物館)。新館地處市民廣場西側,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展區面積近1萬平方米,分3層,共有6個展廳,其中有2個是基本陳列廳,分別為“龍騰中吳”——常州歷史文化陳列和“神奇的自然美麗的家園”——自然科普陳列,有2個專題陳列廳,分別是“劉國鈞捐獻紅木家具陳列”和“謝稚柳藝術館”,還有2個臨時展廳,全年不定時舉辦各種臨時展覽20余個。
“常博”是江蘇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08年,常州市成為全國首批參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測評的4個試點城市之一(也是華東地區唯一的測評試點城市),“常博”成為江蘇省首批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之一。近5年來,“常博”接待觀眾達150萬多人次,其中,青少年觀眾所占比例約為32%。因此,“常博”是本次研究的理想案例地。
目前,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定性研究偏多,用問卷調查進行定量分析較少。為進一步探討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筆者對前來“常博”參觀的青少年群體進行了問卷調查,以了解“常博”在青少年參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所產生的影響,以期促進“常博”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問卷設計和調查內容
筆者依據多年的觀眾問卷調查經驗,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選取了10名青少年觀眾,對于要調查的問題和他們進行了深度訪談,設計了問卷初稿。然后,對問卷進行了初步測試,并就問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多次修改,最后才確定本研究的正式問卷。本次調查問卷設計成3部分共19題。
1.樣本人口學特征
包括了解青少年觀眾的男女比例、文化程度、參觀次數、停留時間、參觀信息渠道等。
2.參觀現狀分析
如最感興趣的展廳、博物館最吸引人之處、講解需要與否、是否詢問、參加興趣活動意愿、希望提供的活動類型等。
3.整體滿意度與重游意愿
如整體滿意度、參觀所學、重游意愿、認為需要加強和改進的方面等。
(二)抽樣方法和回收情況
本研究問卷調研對象為參觀完“常博”的國內青少年觀眾,問卷采取現場發放現場回收的方法。為確保問卷調查的真實性,采取了在博物館出口處,選取參觀了全部展廳的青少年觀眾作為調查對象,進行無差別的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調查中青少年觀眾普遍比較配合。
從2013年4月29日至6月1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5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453份,有效率90.6%。調查之前,對于參加調查的“常博”講解人員、志愿者等進行了一次專門培訓,提醒調查人員在調查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調查過程中,調查人員態度認真,回收問卷時做檢查,并記錄觀眾的一些建議,從而保證了調查的質量。
(三)相關數據說明
1.調查對象的選擇
“常博”的游客以中國大陸游客為主,外國和港澳臺游客所占比例不大(近五年僅占0.7%)。由于本研究主要針對青少年觀眾群體開展,因此本研究采樣的對象主要為中國大陸游客中的青少年觀眾群體。每份問卷皆由青少年觀眾自行按意愿填寫,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2.調查時間的選擇
考慮青少年觀眾群平時忙于學業,他們在節假日出游較為集中,故選擇在2013年4月29日至6月1日的12個休息日進行調查。
3.調查方法的選擇
此次采樣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常博”開放部工作人員及志愿者分別在出口處對參觀完畢的青少年觀眾進行了采樣調查。調查人員在每份問卷發放前都向被調查者說明意圖并征得其同意,在被調查者有疑問時,調查人員當場解釋說明,面對面溝通交流,調查結束后,被調查者還可以領取一份精美小禮品,調查氛圍輕松愉悅,進一步保證了問卷的質量。
4.數據處理
研究過程中,將原始問卷答案輸入Excel數據表,分析時采用百分比統計。第11題“博物館最吸引人之處”、第15題“希望提供活動的類型”、第17題“參觀所學”、第18題“不足之處”等4題提供多個選擇,統計時按照總和進行百分比統計。第19題是開放型題目,讓觀眾充分表達對“常博”的建議。
(一)樣本人口學特征(見表1)
1.觀眾性別
性別比例中,男性觀眾占53.6%,女性觀眾占46.4%,男性女性觀眾比例相差不大,從實際觀察來看,調查數據結果與實際基本相符。

表1 觀眾樣本人口學特征
2.教育程度
一~四年級的青少年人數最多,占60.7%,五~六年級的青少年人數占21.9%,七~九年級的青少年人數占14.1%。由于一~四年級的青少年多以父母陪同的家庭的形式前來參觀,因而數據結果顯示要比實際情況略多。說明博物館在青少年中已具有良好“口碑”,為進一步發揮其教育職能提供了便利。
3.獲知信息的渠道
從父母或親朋處了解到博物館的信息并決定前往的觀眾所占比例最高,達59.8%。與其他傳播途徑相較而言,人際傳播的方式更為靈活,具有雙向性強、反饋及時等特點。經過交談得知,大部分父母的初衷是通過參觀博物館讓孩子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4.參觀博物館的次數
62.5%的青少年觀眾參觀博物館的次數為1~3次,前來參觀的次數偏少,說明實際整體重游度較低。
5.在博物館的停留時間
停留1小時以內和停留1~2小時所占的比例分別為20.3%和66.0%。究其整體停留時間較短的原因,一方面是“常博”的參觀模式相對單一,缺乏可供觀眾深度游覽的項目;另一方面,調查期間少兒自然博物館觀眾互動區正在檢修,多項互動項目都無法正常開展,客觀上減少了觀眾的停留時間。
(二)參觀現狀分析
1.最感興趣的展廳(見圖1)
自然科普陳列是全省綜合性博物館中最具特色的展覽之一,是吸引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特色亮點,感興趣的青少年觀眾達72.4%;歷史文化陳列以常州文物精品為特色,彰顯地方文化底蘊,感興趣的觀眾位居第二,占23.2%;劉國鈞捐獻紅木家具陳列展陳稀有珍貴的整套紅木家具,感興趣的觀眾占2.6%;謝稚柳藝術館展示謝稚柳先生的藝術生涯及藝術成就,感興趣的觀眾為1.8%。廣大青少年的興趣喜好一目了然,自然科普陳列深受其青睞。

圖1 最感興趣的展廳
2.博物館最吸引人之處
有53.3%的青少年觀眾選擇了豐富的展品,22.0%的青少年觀眾認為是多樣的數字媒體,選擇精彩的講解和定期舉行的活動的青少年觀眾分別占18.2%和6.2%,0.3%的青少年觀眾選擇了其他。承載大量信息的展品是構成博物館最基本的單元,亦是博物館發揮教育職能的靈魂所在。青少年觀眾從最基本的展品中汲取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
3.講解員的需要與否
認為非常需要的青少年觀眾占28.5%,認為比較需要的占37.5%,24.7%的青少年觀眾選擇了不需要,剩余9.3%的青少年觀眾則認為有沒有講解員都無所謂。總體而言,認為需要的青少年觀眾占了大多數,這無疑與“常博”日常較為重視講解服務密不可分。除了正常的講解服務外,每周六、周日上下午各有一場免費講解(有時候由志愿者擔任),向觀眾介紹展品的基本信息以及展品背后的故事。
4.是否會向講解員提問
如果在參觀過程中產生疑問,有63.6%的青少年觀眾表示一定會向講解員提問,25.4%的青少年觀眾表示不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這說明講解員在青少年觀眾參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遇到疑問時,大部分青少年觀眾會毫不猶豫地向講解員尋求解答,這也與青少年這一時期的求知方式基本吻合。
5.參加興趣活動
每年寒暑假,“常博”都會開展針對青少年觀眾的冬令營、夏令營、小小講解員等活動,表示會積極參加的青少年觀眾占70.6%,有24.1%的青少年觀眾表示不一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5.3%的青少年觀眾表示不會參加。這與青少年觀眾好奇心重,活潑好動,樂于參加各種興趣活動的特點相符。
6.開展活動的類型(見圖2)
青少年觀眾希望博物館經常開展活動的類型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珍貴展品的陳列(39.1%)、外出參觀探究(24.7%)、知識問答(23.8%)、專題講座(11.9%)和其他(0.5%)。每年寒暑假期間,“常博”都會舉辦或者引進符合青少年觀眾興趣愛好的科普特色展覽,讓青少年觀眾在寓教于樂的輕松氛圍中汲取科普知識。

圖2 開展活動的類型
(三)整體滿意度與重游意愿
1.整體滿意度
調查顯示,表示很滿意的青少年觀眾占被調查者總數的87.4%,有10.8%的青少年觀眾表示基本滿意,1.6%的青少年觀眾認為一般,0.2%的青少年觀眾表示不滿意。這與“常博”陳列中豐富的展品、現代化的設施、優質的服務和定期舉辦的精彩活動是分不開的,他們為廣大青少年觀眾提供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最佳場所,豐富了青少年觀眾的課余生活。
2.參觀所學(見圖3)
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歷史、科普等知識(50.9%)、激發學習興趣(21.3%)、美的感受(15.2%)和愛國主義教育(12.6%)。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館的三大職能,而前兩項活動的最終目的還是回歸教育。傳統填鴨式教育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現代的青少年觀眾,“常博”本著為社會提供一流服務的宗旨,利用自身優勢,優化教育理念,激發青少年觀眾的學習興趣,使其在娛樂中學習。

圖3 參觀所學
3.重游意愿
參觀過后,表示還想再來博物館的青少年觀眾人數最多,占55.2%,要看情況,有空就來的青少年觀眾占42.8%。究其原因,一方面,“常博”常設展覽從形式到內容相對固定,缺乏創新,難以引起青少年觀眾重游欲望;另一方面,調查期間“常博”附近正在修路,給前來參觀的青少年觀眾帶來不便,客觀上削減了他們的重游意愿。
4.不足之處(見圖4)
按比例從高到低依次為活動的開展(38.3%)、展品陳列(21.0%)、講解水平(11.8%)、硬件設施(11.7%)、其他(12.2%)和服務態度(5.0%)。這與“常博”開展的冬令營、夏令營、小小講解員等一系列活動受眾人數較少有關,加上這些活動多集中于節假日,很多青少年觀眾錯過了參與的機會。同時也說明“常博”在活動的開展和展品的陳列更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圖4 不足之處
(一)結論
1.觀眾構成及其特征
在參與問卷調查的青少年觀眾中,男女性別比例相當,一~四年級的青少年觀眾人數最多,大部分從父母或親朋處了解到博物館的信息并決定前往,但參觀次數較為有限,整體停留時間較短,停留時間以2小時左右居多。
2.青少年觀眾的參觀現狀
大部分青少年觀眾對自然陳列最感興趣,精美的展品、高科技的多媒體、有趣的互動項目成為“常博”最吸引青少年觀眾群體的特色亮點。對講解員的需求呼聲較高,如果在參觀過程中遇到疑問,大多數青少年觀眾都會主動向講解員尋求解答。對于“常博”開展的各項興趣活動,大部分青少年觀眾都會主動參加,活動類型力求多樣。
3.觀眾的滿意度評價
“常博”青少年觀眾群體的整體滿意度較高。通過參觀,青少年可以增長歷史、科普等知識,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但重游意愿不是特別理想,這與調查期間“常博”附近修路,給前來參觀的青少年觀眾交通出行帶來了不便有關,同時也說明“常博”在活動開展和展品陳列更換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建議
博物館具有強大的教育功能,以豐富的展品資源為載體,運用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直觀形象的展教手段,鼓勵青少年觀眾積極參與,提倡在發現中學習。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職能,促使青少年開闊眼界,汲取知識,樹立理想,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從硬件設施入手,注重提升陳列展覽的水平,特別是各類臨展的內容與形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不著痕跡地將數字化技術滲透其中。
第二,抓住青少年好奇求知的心理,“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會理解”,大力開展娛教結合的互動式教育活動,增強其豐富性、直觀性、自主性、開放性、愉悅性。擴大青少年受眾人數,吸引他們參與和體驗博物館的活動,讓博物館在青少年教育中樹立起良好口碑。
第三,樹立并強化“大教育”觀念,加強與學校、其他社會教育機構的溝通與交流,利用博物館的自身優勢,創新館校合作共建形式,真正將青少年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教育、收藏與研究是現代博物館的三大功能。其中,教育功能始終是博物館的核心價值所在。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對青少年成長影響的提出,是時代進步的要求,是青少年對博物館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反應。如何將博物館教育與學校的青少年教育進行有效銜接,真正實現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有效融合;如何讓青少年走進博物館、體驗博物館、愛上博物館,使博物館真正成為青少年感知歷史、認識現在、探索未來的重要文化場所,這是當今博物館學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與社會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積極探索和勇于實踐。
鳴謝:常州博物館開放部蔣明珠、于海燕、王樺、張琳、劉瑩、王艷等講解員和常州大學志愿者葉麗莎、王美榮、白力丹等同學在問卷調查中提供了幫助,一并感謝!
注釋:
①段勇:《美國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與公共服務》,《中國博物館》,2004年第2期,第90頁。
②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社會教育》,《東南文化》,2010年第6期,第9頁。
③張和清:《美國博物館的管理與運作》,《中國文化報》,2008年10月22日,第7版。
責任編輯:趙青
C245
B
1673-0887(2014)01-0083-06
2013-10-28
路亞北(1971—),男,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