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駐安徽專員辦在外國政府貸款項目監管工作中,按照轉型要求及時調整思路,創新方式方法,全面提高監督成效。
第一,從檢查型監督向管理型監督轉變。該辦在日常監管和專項檢查中做到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合規性和合理性相結合、效率與效果相結合。2011年以來,該辦對安徽省內20個在建項目進行了現場檢查,檢查中發現項目管理中普遍存在變更報備手續不全、資產負債入賬不及時等共性問題。該辦對其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從制度層面的客觀原因出發,向財政部、地方財政部門建言獻策;同時通過與地方財政部門、項目單位等進行座談,了解外貸管理的現狀以及實際操作中存在的疑點難點,對項目單位給予指導,幫助其進一步提高外貸管理水平。此外,該辦還注重檢查處理方式,對監管中出現的問題從外國政府貸款的特殊性、國家形象和信譽以及省內發展等角度進行宏觀把握,注重加強項目的規范管理。
第二,從單一監管向協同監管轉變。該辦在監管中,打開門,走出去,與省財政廳和地方財政部門共建協同監管平臺,與省財政廳建立日常溝通協調機制,做到外貸項目管理在兩個部門之間統籌規劃,信息共享。一是相互通報年度工作計劃、監督成果和工作總結;二是相互交流監管經驗,保持日常溝通,動態掌握外貸項目總體情況;三是在省內通報外貸檢查情況,兩個部門相互配合,對在建項目實施全面自查和重點抽查,及時查找潛在問題和風險隱患,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第三,從現場監管向非現場監管轉變。通過自查、信息平臺監測、約談等非現場監管方式提高監管覆蓋面。該辦根據歷年來監管中出現的問題擬定詳細的自查清單,要求各地財政部門對本轄區內外貸項目前期工作情況、項目實施情況、項目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項目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情況、財務會計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情況進行自查,較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在建項目信息。同時借助于安徽省外國政府貸款管理信息系統的上線,及時動態了解全省外貸項目信息、債務信息、還款信息、運營情況以及財務狀況,及時防范和化解外債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