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寧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的對策研究
左 寧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隨之也發生了許多的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政府要從根本上解決現階段的矛盾、沖突,必須構建和諧社會。本文分析了我國高校貧困生的現況及存在問題,并提出和諧社會背景下加強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對策。
和諧社會;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
高校貧困生是社會中特殊的弱勢群體,成為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解決的嚴峻問題。第一,經濟貧困是高校貧困生最顯著的困難。雖然政府出臺了“獎、貸、助、勤、減、補”等一系列政策,貧困生也千方百計地節省開支并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勤工儉學,但這些未能實質性地改變貧困生的窘境。由于生活的貧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他們為了節省開支,除了節衣縮食外,還會把自己的交際圈縮小到最小的范圍。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第二,在學習方面,有的貧困生學習刻苦,成績優秀;有的貧困生忙于勤工儉學,不能集中精力學習,成績平平;少數貧困生自暴自棄,放棄學業。第三,經濟窘困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發展。大學生除了正常的學習外,還要進行本學科或相關學科的技術學習、資格認證并進行社會實踐。貧困生的學識、閱歷、實踐、才藝等綜合素質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遠遠低于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第四,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引起心理上的壓力。經濟上的貧困給他們的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同程度地表現出焦慮、苦悶、自卑、自尊心脆弱,甚至出現消極、恐懼等情緒,導致學習和生活陷入更深的窘境。
幫助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僅僅關系到貧困生自身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關系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和諧構建。本文主要闡述了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對策。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
“以人為本”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對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而言,“以人為本”就是“以貧困生為本”,從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了解他們的思想和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尊重和盡量滿足他們的意愿和精神需求,鼓勵他們做生活的強者。
(二)堅持鼓勵的工作原則
所謂鼓勵原則,就是在實施思想教育工作中,運用一定的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手段,不斷鼓勵和鞭策貧困生戰勝困難,保證他們順利完成學業。貧困生心理大多表現為自尊心強、性格孤僻、容易有不安全感和孤獨感等,需要比平常學生更多的關心和鼓勵。因此,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不斷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
(三)堅持各種資源合力育人原則
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不能只依靠輔導員或者從事思想工作的教師,而要依靠全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資源的合力。要充分調動貧困生家人和朋友的力量,增強貧困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發動社會上各方面的愛心力量來關心貧困生的教育、就業和成長問題,營造扶貧助困的良好氛圍,引導貧困生積極面對生活困境,順利完成學業并走向社會。
(一)完善各種助困制度
依靠政府的力量完善各種助困制度是保障貧困生完成學業的最直接辦法。政府要盡快把完善各種助困制度提到日程上來。如在助學貸款的發放上,要對貧困生的界定有個統一標準,讓真正上不起學的貧困生得到貸款;要建立貧困生信譽檔案,保證發放的貸款能夠如數如期歸還;在學校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對貧困生實行減免學費或緩交學費的政策;可以尋求慈善組織、知名企業、合作伙伴等對其進行助學資助和就業指導;可以設立貧困生獎助學金,最大程度地減小貧困生的經濟壓力。
(二)對貧困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不是先天就有的,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中確立起來的。一個人的價值觀與其家庭、學校、工作環境、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使貧困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做好其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要對貧困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價值觀教育,增強貧困生的政治辨別力。可以多組織貧困生進行社會實踐,深入了解各種社會現象,并及時進行思想疏導。
2.自立自強教育
對于貧困生來講,經濟上的貧困并不重要,關鍵是如何面對貧困、正確認識貧困。目前,學生家長包辦現象非常嚴重,導致孩子依賴性強、自立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所以,大學生尤其是貧困生應該樹立自立自強的意識,勇于面對困境,為順利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3.誠實守信教育
在貧困生貸款問題上,貧困生是否真正貧困,學校難以作出詳細的調查,只有靠學生的誠信來解決問題。誠實守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最基本教育,它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因此,對貧苦生有的放矢地進行誠信教育是必須的。
4.實施感恩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愛貧困生,還要給予其感恩教育,讓其用感恩的心來接受眾人的關懷與幫助。這有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成為有責任感和有愛心的人,能用感恩的心去做實實在在的事來回報祖國、回饋社會。
5.創業成才教育
現代社會的競爭更多的是綜合素質的競爭,對貧困生的教育重點要放在創業成才教育上。既要引導貧困生學習專業知識,又要鼓勵他們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使其成為為社會大眾服務的棟梁之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貧困生中開展勤工儉學活動,讓其在學習之余多參加社會活動和兼職工作。學校可以多開辟各種文化和技術型崗位,將勤工儉學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科研水平,為其將來步入社會和創業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營造貧困生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要號召廣大的師生、親朋好友和社會各階層人士共同努力,為貧困生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對貧困生的資助和關愛可以采取“潤物細無聲”的方法,考慮到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對貧困生自身進行思想疏導,要讓學生主動、友善地和外界進行正常交往;要讓他們認識到當代的社會是分工協作、集團合作的社會,教育他們對人要真摯友善、尊重信任、寬容理解、仁愛感恩、誠實守信。
(一)注入人文關懷
目前,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缺少人文關懷,“只停留在傳統說教、灌輸的層面上,對他們真正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需求很少問津,缺少情感因素的投入,重約束輕疏導,重結果輕過程,重管理輕關懷。要改變這種狀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取向,有必要把人文關懷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關懷。”[1]
(二)注重課外教育指導環節
可以通過專題心理講座、心理沙龍等活動,讓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解決心理疾病的基本方法。學校可以設置網絡心理咨詢室,使學生能夠及時解決自身出現的心理問題。要組織貧困生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多參加校園文化活動,開闊心胸,樹立信心,發覺潛能,得到心靈的滿足。
(三)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外界的幫助只能暫時緩解貧困生的困難,解決不了貧困的根本問題。無論對貧困生采取哪種扶貧的方式,其宗旨都應該是提升貧困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即“學生自我生存、自我調控、自我激勵、自我發展和自我認知能力不斷得到提高,促進心理健康的自覺意識不斷得到增強,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消除負性情緒的心理困惑,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的變化,以一顆平常心面對自己、面對集體、面對社會。”[2]
為推動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必須建立健全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不僅要有輔導員,還要有進行思想教育的專職工作者。這些教師要有系統的心理科學知識,懂得現代心理咨詢技術。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把輔導員和專職教師組織起來,針對貧困生的具體問題進行研究和商討,互相學習、互相啟發。
加強貧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為了把這一工作落到實處,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積極探索各種適合貧困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工作機制。
首先,要明確育人思路。教育工作者要把德育教育擺在第一位,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對貧困生進行多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工作體系。其一,建立專門的貧困生檔案。貧困生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學校和教師及時掌握貧困生的基本家庭狀況,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動態,對學生進行長期的關懷和幫助。其二,根據貧困生的特點建立服務平臺,及時為學生解決生活和思想問題。建立健全貧困生資助體系、助學貸款體系、獎學金體系、就業指導體系、心理健康咨詢體系,使學生的實際困難和貧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緊密相連。其三,建立健全管理育人體系。動員全體師生、輔導員、管理人員、后勤工作者共同行動起來對貧困生進行教育和幫助,讓貧困生在充滿愛的氛圍中生活、學習,讓他們學到仁愛、感恩、自立、自強。其四,通過各種活動提高貧困生綜合素質。鼓勵貧困生積極參加學校、社團、社會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科技活動、志愿者活動,積極到工廠、公司等單位實習。其五,建立健全校園網絡體系。其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入學教育、軍訓教育、當前形勢與政策教育、素質教育、科學技能教育、勞動教育、就業教育等。
總之,要使學生從各項活動中體會勞動的樂趣和科學技能的重要性,逐步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目標,體會到社會、學校、教師、同學的關懷和幫助。
[1]劉小文.重視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10).
[2]趙瑞民.當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教育工作探析[J].滄桑,2008(3).
A Study on Policies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Poor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ZUO Ning
(School of Media Science,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32, China)
China has achieved a lot since her opening and reforming policy 30 years ago. However, various kinds of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interest conflicts have also arisen. It’s essential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if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can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mong the college poor students, an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t’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and the policie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poor students.
harmonious society; college poor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14-02-04
左 寧(1979- ),男,吉林四平人,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講師,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4)04-01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