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聲輝
新課程教學改革雖已開展了很多年,但不少學校還是“穿新鞋,走老路”,筆者曾跟隨導師去河南一所學校調研。調研中發現,在新課程教學改革面前,不少學校的領導不放心,教師不上心,課堂上本來很活躍的學生變成了被動吸收知識的學生。教師主要任務還是完成學習目標,并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愿望,在課堂管理上還是“蘿卜加大棒”的方式。
我校剛提出教學改革的時候,不少領導和教師都提出質疑:教師反復教,學生都不會,現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行嗎?有教師說:“學生基礎這么差,教學設備又落后,新課程教學改革肯定要失敗。”筆者認真分析了他們的質疑和想法,同時對教師進行了調查,大致原因有四:一是教師習慣了傳統教學,不了解課程改革新理念;二是教師仍然擔心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三是沒有一套好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四是學校沒有很好的激勵機制。因此,要推進新課程改革,必須改變教師的教育理念,讓教師成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
一、成立新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課改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長擔任,具體組織工作由教學副校長負責,教務處領導指導并協調各年級各學科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工作,教研組和備課組協助教師學習掌握新課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并組織教師實施,學校四位校長都必須對教學改革工作進行檢查和督促。新課程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對于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溝通、反饋并研究對策,指導教師修正教學方案。
教師新課程教學改革熱情的高低、方法是否對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領導能否以身作則。筆者提出四位校長在新課程改革管理上要做到“四個必須”:必須吃透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理念,積極投身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活動;必須抓好一個課改教研組,參加所抓課改教研組規定的課改教研活動;必須參與課改課題研究;必須為課改教研活動作專業引領,能用新課程理念評價教師的教育教學情況。中層干部受校長們的影響,行動不懈怠。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也日益高漲,教師逐漸領悟新課改理念,對教育教學原理、教材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加大了鉆研。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學得有興趣了,反過來又催生了教師的教學激情,教師對課堂突發生成的處理能力也提高了。同時,教師的探索積極性又給新課程教學改革增加了活水。
二、制定多元的課堂評價,制訂學校的激勵機制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也就是說,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才有學習的興趣。要想把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就必須符合學校實際,具有可操作性。
(一)實行學校管理和課堂評價新標準,推進新課程教學改革
教研組和備課組不僅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基層組織,更是新課程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實踐團隊。在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中,學校專門制定了對教研組和備課組以及課堂教學的多維評價標準。
在開展教研活動時,要事先定好計劃、確立研究主題,做到“兩個結合”。一是與課改課題研究相結合。即要求學校所有教研活動要與課改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相結合。二是與校本培訓相結合。根據培訓主題、培訓內容開展課改教研活動,如課程培訓、教材培訓等。同時課改教研活動中要求做到有主題、有中心發言人、有活動記錄。
學校積極探索備課制度改革,推行集體備課制,備課方式是“分塊備課、集體備課、個人修改、個人反思”。教師要積極參與每周一次的集體備課,勇于表達思想,平等交流,在交流中產生碰撞,及時解決教學困惑,讓每一個教師都是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學校還先后制定各項教學常規制度、聽課評課制度、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師徒結對制、教師外出學習講座制等,從制度上保證并激勵教師參加新課程改革活動,提高課堂質量。
(二)穩步實施新課改,讓教師成為課改的推動者
有了新課程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如何推進新課改才能讓學校穩步發展,這是學校必須面對的問題。學校對新課改進行專項調研,形成新課改調研報告,學校領導特別是教務處領導認真研究調研報告,最后決定從初一到高三的每個年級選取2個班為課改班,課改教師由學校選定和個人報名相結合,第一學期進行開放探討,第二學期進行修正、再實踐、匯報和評估,根據新課程評價標準對課改班與普通班進行對比,再決定新課改如何推進。第三學期再在全校推行成熟的課改模式。讓教師在課改路上能積極探索課改問題,享受課改的快樂教學,樂意成為新課改的實踐者和推動者。
三、探索新課堂教學范式,讓課堂呈現學生原生態的活力
課堂教學既要注意學生的自主生成、探究生成和動態生成,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生成、參與生成和在學生活動促進下的突發生成,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會呈現學生原生態的活力。
(一)相機誘導學生探究,激發學生多元思維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要看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認真鉆研教材,充分了解學情,不要忽視學生的緘默知識,誘導學生探究問題。對簡單的知識要讓學生自主領悟,放手給學生主動學、主動生成結果、主動發展;對有規律的知識可以選取其中精彩一處加以點撥,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其他同類知識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生成;對復雜的知識要讓學生充分討論,教師的點撥適可而止,不要教師以講代教,教師應“授之以漁”,讓學生自己體會問題的實質;課堂上可設置游戲、對白、模仿等活動,鼓勵學生參與情景創設,獲得情感體驗,激發學生思維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發展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教師必須允許學生自由質疑,自由發言;要多創設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在小組學習中,不僅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也要參與學生的學習,教學相長,催生師生探究問題的激情和個性思維,課堂教學才能達到既育人又推動師生個性發展的目的。endprint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充分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要充分傾聽學生的觀點。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發表不同觀點的機會,鼓勵學生想到什么說什么,在他們討論時,教師要及時發現精彩發言,捕捉富有創意的觀點,從中進行個性化評價,再進行點撥,誘導學生舉一反三,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能力。
(三)多元評價,尊重學生個性
“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承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潛力,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課堂評價要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多元評價。
課堂評價要尊重學生,因人而異,鼓勵為主。學生在探究問題時肯定會出現豐富多彩的觀點,教師對學生要充分肯定他們的努力。對獨到、精辟的觀點要肯定;對不到位的觀點,要鼓勵;對錯位的觀點要引導,委婉地指出不足,找出優點加以表揚,樹立學生發表看法的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當然,教師的課堂評價還應多樣化,要不斷變化,調動學生主動發言的積極性,營造積極探索、自主創新的學習氛圍,形成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讓課堂時時充滿活力。
四、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促進師生自主探究和共同發展。
開發校本課程就是利用校本資源的獨特性,通過個性化教育,促進學生個性潛能的健康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學校要把開發校本課程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研究,要求教師把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進行融合和改進,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校本化、特色化,同時結合地方和學校的歷史、地方風俗、民間傳說、旅游景點等開發新的校本課程。例如:《客家文化研究》《游泳與救生》《客家人家》《人際交往應注意的禮儀》《電影人物欣賞》等。這樣,教師通過開發多元、個性的校本課程,既給學生提供了成長的多元知識,讓他們對本土文化有認同感,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要強化各類課外活動的開展,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施,為學生多搭平臺、多造機會,使每一位有特長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特長,體驗成功,從而促進學生在個性、興趣等的基礎上自主發展。
在新課改路上,筆者感受到了初期的困難和艱辛,領悟了探索過程中的困惑,體會了新課程教學改革路上小小成功的快樂。在新課程改革探索過程中,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社會在發展,學校在發展,學情在變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路子還很長,但探索育人方法和高效課堂的追求不能變,筆者會一直走在新課改的路上獲取探索教育的快樂。
責任編輯 李少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