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寧
一、教案應具預見性
語文課堂并不像理科的教學課堂一樣需要講求嚴密的邏輯性,作為一門感性的人文學科,語文課堂是情感充溢的課堂,任一教學內容的進程中,教案再完美,也總有一些意外事件可能會發生,套用流行語,權稱之為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寫作教案時不可不設想到這一點,況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要“運籌帷幄”,方能決勝三尺講臺,比如,課前未曾遇到過的知識,未學過的內容——中國古代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我輩語文老師能有錢默存之過目不忘本領者恐怕少見,即使有如張松、陳寅恪和錢默存的記憶力也很少有機會從小去接觸錢氏這樣的書香世家那么多的藏書吧?至于要想象錢默存那樣數學考“3”分上清華大學,那對不起,請穿越回民國去吧——今天的高考中,數學是文史類考生至為強大的攔路虎,說句不過分的話,在今天數學別說三分,就是考三十分,哪怕廣東省內的三B學校都不會擁抱你。更何況大抵于今世作語文老師的,沒有幾個從小就具備陳演恪那樣世代官宦的家底(而今這個“拼爹”的時代,多數人有點身家就奉古訓而“不當孩子王”,謀別的似錦前程去了)。既如此,一定會遇到沒有學過的內容,更何況我們可能還會遇到一些學生不講道理、胡攪蠻纏的情況或者干脆離題千里的其它挑戰。
基于上述原因,教師教案中的預見性應對方案可以讓自己在課堂中遇到各種突發事件時比較得心應手,哪怕是面對學生的故意刁難也可以從容應對。至于課文中內容的拓展延伸,如果有預見性的準備,就更可以信手拈來,做到揮灑自如。
二、巧化教學難點
任一節課堂中,既要講到重要的知識點,也可能會遇到難點,這時候就要講究教學的側重點應在于使絕大多數人可以理解,涉及到重要的知識點時,如果學生表示難以理解,就必須靈活機動地講解教材內容,而不是死板的說教乃至逼使學生去死記硬背——從教伊始我就這么做過的,但是我發現這樣的方法并不能使學生就范,否則“雖懂之以‘班紀,振之以威怒”,學生卻“貌恭而心實不服”。比如講解文言文斷句和句式及翻譯時,我就發現哪怕是本校文科重點班的學生,在面對這類題時,很多時候也是手捏筆桿心芒然,做題時躊躇不前。這個時候,處理這一既是文言文教學重點又是難點的內容時,我很有一段時間拿學生毫無辦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教案無法適應學生的基礎較差的現實,看來我的教案必須另起爐灶才行。相當多的學生(甚至可能是絕大多數)連動詞、形容詞、副詞都無法區別開來,令其斷句和翻譯豈不是提著牛耳來面命?本學期就有一高三文科次重點班學生問我,“老師,什么叫動詞”?我記得當時我只有一個念想:完了,然后我崩潰了——且慢,學生還以熱切的眼光注視著我呢,我趕快定下神來說到:“你剛才是不是問我什么叫動詞?”她一個勁地點頭,然后我靜下心來又問她“你剛才是在問我嗎?”并且故意把“問”這個詞說得很重,然后說“它不就是一個動詞嗎?這個‘問是不是你發出的動作呢?她點頭。這個小插曲是促使我最終決定要給高三學生講一下“漢語詞性”,當然,制作一個動畫課件展示詞性的PPT教案就應運而生了。
三、學生“倒逼”老師的教案
學生理解不了的疑問,需要請教老師,從而“倒逼”老師去想出更好的教學方法來,納入教學反思里去,見諸下一次的課堂中;學生對老師的講解理解了,但覺得老師的教學過程存在有什么問題并提出不同的見解,這種探求行動,教師切不可視為學生造反的狂妄之舉,我們應該歡迎學生提出挑戰,鼓勵學生這種挑戰“倒逼”老師更深入地理解知識,更為嫻熟地運用技巧去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也即寫就每一節課堂教案,教師不可不自查,以學生接受的程度來“倒逼”自己教師于課前可預想一下,自己構思起草的這份教案,學生能夠完全接受的有多少人,能夠吃透該課程一半內容的人又有多少,完全“坐飛機”不知所云的人又有多少,當教學活動結束時,可以用課堂小測驗或課堂練習乃至問卷調查的方式來把學生接受程度的信息反饋回來,建立數據模型,來看看具體結果對比課前的設想有什么出入,一般而言,該堂課的受眾反饋信息能客觀地反映出教案的適應性到底怎么樣,如果普遍的接受性不高,那么該堂課的教案就不夠有針對性導致效果欠佳,這樣會“倒逼”教師去反思,寫出更具針對性的教案來,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倒逼”的措施會逼出一個教、學雙贏的教案來,這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十分有利的。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