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群發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41)
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以及2011年國務院又制定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使得全民健身活動在全國各地迅速的開展起來。近年來,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內江市人民對健身活動也越來越重視。但是在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與挑戰。本研究以“內江市全民健身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為題進行實地調研,為內江全民健身運動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以內江市城鄉居民、場地管理者、鄉鎮政府、體育管理部門為調查對象。
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整理關于全民健身運動的相關理論,為整個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發放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60份,回收率為92%,其中有效問卷400份,有效率為87%。
對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社區、場地管理者、相關管理部門和群眾進行訪談,深入了解全民健身運動發展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及以后可能采取的對策建議。
用Excel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運用Excel進行百分比的運算。
體育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1],體育的強盛代表著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地位的強弱。所以快速提高內江全民健身運動有利于維護當地民族團結、加強社會穩定、對在內江實施西部大開發、貫徹“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確保我國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勝利實現、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和富裕、推動生產力發展等重大戰略決策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社會多元化趨勢增強的推動下,體育與經濟的關系逐步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因此,積極推動內江全民健身運動有利于(1)增強人體體質健康,豐富業余生活,促進智力發展,有效的提高勞動生產力。(2)體育的發展將帶動以健身、娛樂體育產業鏈的快速形成。(3)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運動器材設備、運動服裝,場館基礎設施的建設[1]。

表1 內江市城鄉居民參與運動意愿的調查表

表2 內江市城鄉體育場所用途調查表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內江作為四川重要的戰略區域,雖人口民族較多,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對緩慢,如果能以發展全民健身活動為橋梁,不僅能提高群眾的身心健康,同時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培養意志品質、陶冶情操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促進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根據近40個城鄉調查數據顯示:城市體育基礎設施明顯好于鄉鎮,差距明顯;個體用于健身費用整體不足且地方差異大。城市當中有包括學校、醫院、公共場地以及社區擁有體育設施的達到75%,而鄉鎮擁有體育設施建設的只達到18%,僅僅存在于學校或者試點村當中。而城市個體健身投入費用達到自身年收入8%,而鄉鎮僅僅3%,說明城市與鄉鎮經濟差距大。
調查結果顯示:城鄉居民總體參與健身運動積極性不夠。在將近500人的調查中僅有21%的群眾非常愿意加入到健身運動中來,約35%意愿較強烈,不愿意參與運動的人數占到總調查人數的44%。分析得出,居民因為客觀工作原因和主觀健身意識較差等其他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參與到健身運動中來。(見表1)
根據實地調研的結果來看,抽樣調查的58個社區中有42個社區用于全民健身路徑器械不對外開放,僅有8個社區對外開放。其中在以500居民以“健身場所用途”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占37%的居民將健身場所用于晾曬起居用品、35%用于停放車輛以及8%用作堆放其他用品,甚至用作廢棄的達到20%。(見表2)
調查發現:政府對于全民健身的監管職能薄弱,沒有一套比較準確、全面和科學的體系來評價全民健身的開展情況和效果,而且在58個社區,80%器械安裝不合理[5]。要不器械安裝過高,要不器械部件缺失、器械部件松動甚至沒有使用說明書。在設施管理方面由鍛煉者自發管理的占總數的60%,由街道、社區居委會管理僅占40%。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力,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群眾有了足夠的物質基礎,才可能在健身上投入更多的資金。所以當地政府與群眾要充分發揮戰略地位優勢,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大力響應國家的政策法規以及結合當地實情大力發展體育經濟,提高當地整體經濟水平。
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和方法宣傳體育健身的各種知識,比如:媒體、海報向城鄉居民宣傳體育健身的意義,介紹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使居民的體育健身真正成為一種自覺和自愿的行為[6]。
對建設有體育設施的場所,如:學校、公共體育場館、社區的管理者進行溝通,對一部分體育場館進行開放,如果場地設施較好且容易產生破壞可以收取一定的場館費用。其次要求群眾、管理者減少對體育設施的其他用途,把體育場所還給喜愛鍛煉的群眾。
強化政府對于全民健身的監管職能,建立科學健身監管評估體系,對全民健身的開展和效果做出評價。對此要求內江政府盡早設立統一的標準化參數和指標,建立全民健身監管評估體系,確保全民健身數據能準確、全面和科學的呈現,使當地體育部門能夠對于全民健身供給工作進行及時的監督與指導[2]。并且對于常年失修或者本來安裝錯誤的設施要進行定期的修護與改造。
[1]周西寬.體育基本理論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09-113.
[2]魏亞妮.四川省全民健身供給現狀與對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1):31-35.
[3]楊芮.寧夏自治區全民健身計劃發展現狀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3):103-106.
[4]劉奇.西部偏遠地區全民健身發展路徑研究—以阿壩州個案為例[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7):33-36.
[5]欒麗霞,吳霜.武漢市全民健身路徑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13(2):91-94.
[6]劉其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城市社區體育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3(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