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雯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從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看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必然性
林雯
(四川文理學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思維方式與語言密切相關,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的語言表達形式上的不同,影響跨文化交際,了解這些差異,克服漢語思維的干擾,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保證交流的順暢與成功.
英漢思維模式;差異;跨文化交際
Smith曾經說過:“只要人們有接觸就有 交際的存在 .只要人們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并維護其社會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就需要交際.”(Smith,1996)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步伐的加快,各國的交流變得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生活在不同社會、地域、民族的群體,因為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及觀念的不同,他們之間的交際涉及到多種因素,這些因素會影響到他們的交流,如果不了解可能會導致溝通受阻、交際失誤的情況發生.其中思維模式的差異是導致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導致了跨文化交際沖突的產生.為了避免誤會,保證交流的有效性,我們必須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所進行的思維和信息交流的活動.它包含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交流,也包含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交際來往.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通過跨文化交際來增進了解、消除誤會、避免沖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思維模式是有差異的.一個民族的思維特征反映并且表現出該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維模式也是溝通民族文化和民族語言的橋梁.思維模式與文化密切相關,思維方式也與語言密切相關,是語言生成和發展的深層機制,語言又促使思維方式得以形成和發展.語言是思維的主要工具,而思維以一定的方式表現在語言形式之中.思維模式的差異也正是造成語言表達形式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1]因此我們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不應只關注語言上的差異,還應該了解思維模式上的差異,學會用目的語的思維模式進行思考,以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保證交流順利進行.
2.1 具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差異
中國人習慣具象思維,而西方人習慣抽象思維.漢式的具象思維也就是形象思維,它是以形象的觀點為依據,利用具體的形象素材集中地再現客觀存在,以反映其本質規律.[2]中國人的具象思維的特點就是注重直觀經驗,借助直覺、感覺去把握世界,正是受這種思維的影響,中國人傾向于從具象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以形象的臨摹來理解和認識抽象的世界,不習慣從事物之間去觀察其間的秩序和關系從而建立抽象的概念和規則.抽象思維也叫邏輯思維,是運用邏輯、判斷和推理去認識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活動.英語民族的人注重科學、理性,偏好邏輯,傾向于透過表象深入里層,用科學、抽象的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質.
漢語的具象思維模式傾向于用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容,這一點從漢字的造字和造詞習慣上就可以看出來,如:漢字屬于象形文字,最初古人在造字時是根據事物本身的形象來的.另外在造詞上也是多用具體、形象的詞匯來表達抽象概念.中國人的形象思維發達,這種具象思維模式體現在語言上就是“漢語用詞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現象達到抽象的內容”[3].我們通常說只可意會就是這個意思.例如漢語中我們用忠肝義膽來表示忠心耿耿,仗義行事,用肝和膽兩個器官也就是具體事物來描述這一抽象概念既形象又生動.
而英語民族的抽象性思維特點導致英語中常常使用抽象表達,例如:
He discussed greatness and excellence.
句子中的“greatness”和“excellence”都是抽象名詞,我們在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如果直接翻譯成“偉大”和“杰出”不符合漢語的表達法,因為漢語是基于具象性的思維模式,我們在翻譯時要添加一些詞語將其變為具體實在的形象.所以這個句子可以翻譯為:他討論了偉大和杰出的涵義.
2.2 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差異
季羨林曾經指出,中西文化體系之所以相異者更突出,關鍵在于思維方式:東方綜合,西方分析.[4]漢民族的思維方式以整體性為主,整體性思維是一種綜合思維,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把世界看成一個有機整體,注重從整體上觀察事物、把握事物,強調事物的普遍聯系.西方的個體性思維是一種解析思維,把統一的世界區分為不同的層次,分門別類地進行研究和分析,習慣從個體上去把握對象.
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也造成了英漢句法表達形式的差異,漢語語法以意合為主,而英語則以形合為主.作為“意合型語言”漢語在句法表達上不依靠語言形式手段,只是借助詞語或是句子暗含意義的邏輯關系來實現詞語與句子的連接.而“形合型語言”是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手段)實現詞語與句子的連接.[5]在英語中,詞有嚴格的屈折形態變化,人稱、時態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合在一起才能表達一個完整的動作概念,如在時態上分為“過去”、“現在”、“將來”時.例:
Yesterday he told me he would go to the zoo next Sunday.
昨天他告訴我他下周日要去動物園.
漢語中直接用“昨天”點明了時間,而在英語中不光用了“yesterday”,動詞還用了過去時以表明動作發生在昨天.
西方人的抽象思維強調的是理性分析,注重形式,講究的是結構上的嚴謹,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聯也包括并列句、復合句,需用連接詞表達句與句之間的連接關系,所以英語被稱為“形合型語言”.例如:
He got up late,so he missed the shuttle bus.
同樣一句話漢語不用把“因為”、“所以”表達出來,可以直接譯成“他起晚了,沒搭到車”;而英語中“so”卻是不能缺少的.我們在口頭交流或者翻譯時要注意這些區別,避免“中國式英語”的產生.
英漢的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也影響了英漢兩個民族不同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注重整體,強調團結,維護人們群眾的利益,因此集體主義是我們價值取向的核心.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以個體性為主,強調維護個人利益,發揮個人潛能,實現個人目標,因此個人主義是他們的價值取向.在英語里“individualism”是一個中性詞,不包含任何貶義在里面;而在漢語里當我們提到“個人主義”時總是與“狹隘、自私”聯系在一塊的.
2.3 曲線思維與直線思維的差異
漢語民族的曲線思維習慣從外部環境、側面加以描述,做完鋪墊后,再點明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而英語民族的直線思維是說話做事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說話寫文章都是把要點放在開頭,然后再加以闡述解釋.
這種思維上的差異會給英漢兩個民族的人在交流上帶來阻礙,比如在面對別人的贊揚和恭維時,中國人總是很謙虛地貶低自己去抬高別人,對于這點西方人會覺得無法理解,明明做得很好為什么卻說不好呢,因為他們對此一般是坦然接受并禮貌地表示感謝.同樣在進行商業活動時,中國人也是先進行一長段的鋪墊,把氣氛渲染得比較熱烈,關系拉近以后再切入正題.而西方人則沒那么多寒暄,直接進入正題,生意談完了之后有時間再表示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這在中國人看起來就有點不近人情,缺乏人情味.
2.4 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的差異
客體和主體是哲學上的兩個概念.客體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主體認識和實踐的對象.西方人重視理性分析,以客體意識為主,注重客觀世界對人產生的影響;主體指的是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主體意識是指在意識上強調以主體為主,以人為本.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思想都強調主體意識,以“人”為中心,希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主客體意識上的差異勢必會體現在兩種語言的表達使用上. 2.4.1 動作主語上的差異
西方人強調客體意識,在英語中,行為動作的主語既可以是有生命的名詞,也可以是無生命的名詞;而在主體意識強烈的漢語中多以“人”為主語.例如:
The good news brought tears to her eyes.
句子中的主語為“news”,如果我們在翻譯時仍堅持“news”的主語地位,就會使整個句子顯得生硬、晦澀,因為這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所以聯系上下文,再結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將主語替換成指人的詞,該句可譯為:聽到這個好消息,她忍不住哭了.
以客體意識為主,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就是在英語中有很多用“it”做主語的句子,用以表示氣候、實踐、距離、時間等,或是為了保持句子平衡做“形式主語”.但是在漢語中是不存在“形式主語”這類用法的,對于此類句子,漢語通常是把主題放在開頭,在對主題進行評論、說明或解釋.例如:
It’s so cold today.
今天太冷.
It took him ten years to finish this novel.這本小說他寫了十年. 2.4.2 被動與主動
受思維模式的影響,以客體意識為主的英語重視科學、事實,強調客觀性,在語言表達上多用被動句;而漢語的思維習慣是強調人的主體意識,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言明主體,多用主動句,即使在沒有確定人稱的句子里,也會用“泛指”的,例如“人民”、“大家”之類的詞來代替主語.例如:
History is made by the people.
人民創造了歷史.
It is reported that the enemy were ten li away.據報,敵人當時離那里只有十里.
思維支配語言,語言對思維產生積極的作用,兩者的關系是相鋪相成的辯證關系[5].思維作為語言生成和發展 的深層機制,了解英漢思維模式上的差異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兩門語言的特點和規律.因為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際時難免會產生沖突,為了保證順暢、高效、成功的跨文化交際,必須要相互包容、增進了解.作為外語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還應該鼓勵學生深入學習和比較兩種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差異,克服漢語思維的干擾,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實現暢通無阻的言語交流.
〔1〕冒國安.實用英漢對比教程[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王琳.漢英思維的差異與跨文化交際[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6).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3.
〔4〕季羨林.神州文化集成序[M].北京:新聞出版社,1991.
〔5〕劉宓慶.漢英對比與翻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G642
A
1673-260X(2014)08-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