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江
(河西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以河西學院為例
陳永江
(河西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本文以河西學院翻譯班本科生的口譯教學為例,通過分析找出口譯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西部地方本科院校的口譯教學提供參考.
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口譯教學;問題及對策
隨著中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不斷發展,我國與世界的聯系日益緊密,對話日趨頻繁,各類外事活動不斷增加,交流范圍逐步擴大.這使得翻譯這個角色走下“神壇”,走向市場,在社會各個階層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因為譯員數量少、薪酬豐而變得炙手可熱.為順應市場需求,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陸續開設了口譯課程,但口譯教學中仍然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班額較大,課時不夠的問題
通過訪談了解到,翻譯班人數大都在 30-35人之間,且口譯課只開 1-2個學期,每周 2-3課時.由于人數偏多,學生每節課平均發言時間只有 1.6分鐘,每周不到 5分鐘,導致學生課堂中進行口譯訓練的時間少之又少.同時,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學生每天課后口譯訓練時間只有 20-30分鐘.鮑川運教授認為:“本科口譯與職業口譯(研究生層次)的課堂教學有一個重要的區別.職業口譯教學有一個完整的課程設置,配有各種不同的翻譯課型,學生學習目的明確,課外練習時間有保證,因此,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學生能有多少課堂練習時間,而是利用課堂教學,講解翻譯理論、技巧,檢查學生進度,發現問題,進行講評,提供指導.而本科學生則不同,口譯課只是眾多外語課中的一門課,功課壓力較大,課外不可能拿出太多的時間練習口譯,因此課堂學習便成為重要的練習機會.應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練習機會,以實踐為主.”(鮑川運,2004:28)同時,劉和平教授也主張:“課后的小組訓練和個人訓練比例,即課上課下的比例至少應達到 1:2,即上課一小時,課后練習兩小時.本科生可設計一個學年的時間,約 140課時,每周 4課時.”(劉和平,2011:22)因此,班額較大、課時較少、課后訓練時間有限都會對學生口譯水平和能力的提升產生影響,從而使口譯教學效果不佳,學生口譯能力難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 1.2 教材選擇的問題
由于口譯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市面上出版的口譯教材可謂五花八門,良莠不齊.目前市場上能夠找到的口譯教材大致分為兩類:“以語言訓練為主線的傳統語言學派教材,或以主題為特點的各項交際能力綜合訓練教材.前者強調語言的轉換,后者以交際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劉和平,2002: 57)雖教材繁多,但如何選擇一本即能適應學生專業水平,又能服務于教學大綱和教學目的的教材并非易事.
1.3 學生能力問題
楊承淑認為學生的素質是口譯教學中最具關鍵性的因素,無論語文能力、人格特質、認知能力、分析能力都與教學的成敗息息相關.(楊承淑,2006: 109)但通過走訪發現,西部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的大部分學生都存在基礎薄弱、語言能力差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聽力、口語、語音、語調等方面.其次,高級口譯課程開設在第六或第七學期,學生專業知識仍不夠扎實和全面,在口譯訓練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較低級的語法和選詞、用詞錯誤.再次,學生視野不開闊,對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術語等聞所未聞;對常用知識、國內和國際新聞、消息的儲備量較少;心理素質與臨場發揮能力較差,常因詞匯量不足、緊張等因素出現譯文質量較低甚至只能譯出原文第一句這樣的現象.這些不但不能提高學生的口譯水平和能力,反而會使學生產生較大心理壓力,對做口譯沒有自信.
1.4 師資力量及地域限制問題
我校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受地域環境、交通條件等方面的限制,優秀的口譯教師很少會來我校任教.同時,除了近幾年“綠洲論壇”、“汽車拉力賽”、“環青海湖自行車拉力賽”,河西學院所在的張掖市鮮有機會舉行類似的國際、國內高級別會議和活動,現有口譯教師的口譯實踐機會很少.其次,口譯教師數量少,開展相互交流、教學研究的難度大.這些因素都制約了教師口譯專業水平的提高.鮑川運教授曾提到:“口譯教學的三個要素是教師、教材和學生,缺一不可,其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大學口譯教師師資來看,許多口譯課教師本身沒有口譯實踐經驗,或者實踐經驗甚少,很少有人接受過系統的口譯訓練,或對口譯理論和教學進行過系統的研究,對口譯課的內容,口譯的教學方法,大學口譯課的目標,大多數教師并不是非常清楚.”(鮑川運,2004:28)同時,楊承淑認為“教師本身即口譯員且運用其親身經驗過得口譯素材作為教材,可以說是推動口譯經驗轉移的最佳快捷方式.若能進一步將口譯實務技巧歸納、整理,并輔以相關理論,則對于口譯理論的建構與充實都有重大的意義.”(楊承淑,2006:112) 口譯教師專業知識的更新、實戰經驗積累等都是口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師資在口譯教學中的重要性.
1.5 課程評價問題
如何對學生的口譯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是一個難題.大多數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口譯課程的考核評價都分為三部分:平時、期中和期末考試.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出勤、課堂表現等,而后兩部分的測評形式基本相似,都是要求學生先聽教師已錄制好的音頻材料,然后在規定時間內進行口譯,教師依據評分標準對學生的口譯錄音進行打分.筆者認為,單純通過聽錄音只能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做出評價.但真正的口譯除了要求有非常好的語言運用能力,還對譯員的應變能力、臨場發揮、心理素質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這樣的口譯課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和主觀,只有越接近口譯現場的考試形式才能越準確、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口譯能力.
1.6 硬件設施問題
在走訪中還發現,部分高校目前沒有標準的交/同傳室,口譯課只在普通的語音教室進行,學生被分隔為獨立個體,教師播放光盤中的音頻資料,學生進行口譯,師生交流、互動時間較少.這與口譯現場大相徑庭,學生難以體會到其緊張的氣氛和巨大的壓力.在訪談中還了解到有些學生在普通語音教室上課表現很好,但參與真正的口譯活動時因為各種不適應而緊張、怯場,導致口譯效果較差.
針對問題(1),可將原本 30-35人的班級一分為二,每班 15-18人,這樣就解決了人數過多的問題,保證了口譯訓練時間,從而使口譯教學的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同時,可將口譯課程課時增加到 1-2學年,且每周至少 3學時;或者參照內地和香港一些高校的方法.如:原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譯員訓練部(現改組為高級翻譯學院)要求學員兩年內至少做 2000個“磁帶小時”的練習.(楊凱,陳文莉,2011:84)香港嶺南大學“翻譯榮譽學士學位”的“分學制課程”(The Credit Based System Program, CBS)規定:學生須分別在一、二、三年級修完八科、四科和一科必修科,共計 42學分,在三年學習中需要修讀 102學分;除此之外,還規定選修科達到 27學分以及其他科目 33學分.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的學分制則分為四部分,包括:大學必修課 1學分,翻譯課程 60學分,輔修課程 33學分以及其他課程 9學分,共計 103學分,修滿之后方可獲得翻譯學(榮譽)文學士,大量課時的細致劃分保證了學生的質量.(劉靖之,2001:39-40)在河西學院的口譯教學和實踐中,每個口譯班的人數都控制在 20人以下,這樣每位學生的發言時間大大增加,教師也可更好地照顧到每一個人,使口譯教學的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同時還將口譯課分為基礎、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由易到難,讓學生更扎實地掌握口譯技能.
針對問題(2),各高校可繼續使用已選定的教材,或者考慮吳冰教授編寫的《大學英語口譯(漢英)教程》/《漢譯英口譯教程》(修訂本)或林郁如、(英)羅能根等編著的《新編英語口譯教程》(教師用書、學生用書).”(劉和平,2005:104)河西學院目前選用的是梅德明先生編著的《高級口譯教程》第四版,本書是以主題為特點的各項交際能力的綜合訓練教材,內容編排較合理,且符合社會發展潮流.但也有一些單元難度較大,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符.在實際教學中,我校口譯教師在了解本校學生專業水平的基礎上選取了更加實用且符合學生實際水平的主題單元進行授課,還加入了一些緊跟時事的口譯材料對學生進行訓練,效果較好.同時,口譯教師也正在積極準備,為本校學生編寫“量身定制”的口譯教材,這樣就可大大提高口譯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口譯員.
針對問題(3),筆者認為可采取增加課時、課上嚴格訓練、課后大量積累、優化考核評價等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口譯水平.還應在開設口譯課程的同時加強學生對政治、金融、科技、商貿、醫學等專業知識的學習來拓寬他們的視野.在河西學院的口譯教學和實踐中,教師還通過改變和優化教學方法來幫助改善現狀.如:加入一些活動.將學生兩兩分組,要求每組分別準備中、英文講稿各一篇,學生在每節課的導入環節誦讀講稿,其他同學進行口譯.這樣既可以模擬口譯現場,又增強了學生的教學主體性,還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通過口譯講座、實例回放、模擬口譯、參加社會口譯實踐活動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口譯的興趣,提供口譯訓練的平臺,用多種方式營造口譯氛圍,全面提高學生口譯能力和水平.
針對問題(4),師資是除學生之外第二項重要的教學關鍵因素.(楊承淑,2006:111)教師自身除不斷加強口譯方面的學習和研究之外,還應去口譯教學較出色、成果較好的學校進修和深造.學校也應重視和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為教師的培訓提供機會、創造條件.與此同時,教師應抓住一切口譯機會進行實踐和鍛煉,不斷積累實戰經驗,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專業素養、了解口譯實質、掌握口譯技巧,不斷改進口譯教學方法,提高口譯課堂的效率,使學生每一節口譯課上有所得、有新悟、有所獲.
針對問題(5),口譯教學應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現場口譯與場景模擬相結合,采取學生自評、組員互評和教師總評等多種評估方式,強調對過程的重視,從而營造出一個積極、公正、客觀、互動的測評教學氛圍,使學生由學習的被動者轉變為主動者,更加看重平時的努力.(郭蘭英,2007:130)河西學院采用了多樣的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全程考查.例如:模擬口譯現場,如商務談判、外事接待等,將學生分為兩組,準備十五分鐘,然后進行口譯,教師針對每位學生的表現打分.還采取邀請其他老師做即興交流,讓學生進行口譯,并請參與的老師進行評分.這樣既能全方位地考查學生的應變能力、心理素質,又能使評分結果更為公正和客觀.
針對問題(6),筆者建議相關高校盡快修建標準的交 /同傳室.“必要設備包括:適合同步、逐步、視譯等口譯演練的教室、教具、圖書、器材等.若每班不超過 10人計算,交 /同傳室應包括主機(1部)、翻譯員機(6部)、主席機(1部)、出席機(至少20部)、三維投影機(1部)、口譯箱內錄音設備(1部)、同步多軌錄音機(8軌 1部).并考慮在教師兩側設置 5-6間至少可容納兩位口譯員的口譯箱.”(楊承淑,2006:112)同時,應聯通網絡,有效利用網絡中的海量資源,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近似“實戰”的場景中進行口譯學習,不僅開闊了眼界,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還學會使用標準同傳室中的專業軟、硬件設備,熟悉真實口譯環境,為以后口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口譯是一個“新興”的專業,尤其在理論方面需要我們繼續探索和研究.筆者就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口譯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并結合前輩的科研結果,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旨在匯集各方思想,互相交流經驗,使口譯事業不斷進步,能夠培養出更多、更好,并符合時代要求的口譯人才.
〔1〕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25(5):27-31.
〔2〕劉和平.對口譯教學統一綱要的理論思考[J].中國翻譯,2002,23(03):56-58.
〔3〕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以推理教學法[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22.
〔4〕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04.
〔5〕郭蘭英.口譯與口譯人才培養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7.130.
〔6〕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109,111-112.
〔7〕 劉靖之. 香港翻譯與口譯教學 [J]. 中國翻譯, 2001,22(3):39-40.
〔9〕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24(4):63-65.
〔10〕楊凱,陳文莉.英語專業本科口譯教學中的問題及改革建議 [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28 (1):83-85.
G642.3
A
1673-260X(2014)08-0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