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映雪
(陜西理工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1)
網絡環境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
嚴映雪
(陜西理工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1)
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賦予學生的重要的可遷移能力,網絡環境下的英語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也為英語教學的深入改革探索了新的路徑.
網絡環境;英語教學;信息素養;思辨能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學生能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分享學習所需的信息資源.然而,網絡信息的非控制性、非均衡性、異構性及動態性影響了信息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學術價值.由此,大學生的信息素養以及思辨能力對于甄別、篩選信息顯得尤為重要.
1974年美國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提出:所有經過學習訓練把信息資源運用于工作,學會利用檢索工具,獲得大量的主要信息源的技術和技能的人是具有信息素養的人.1989年美國圖書館協會將其定義為:知道何時需要信息,并擁有確定、評估和有效利用所有信息的能力.
2001年美國高等教育研究協會審議并通過的《美國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包括五大標準:(1)決定所需要信息的種類和程度;(2)有效而高效地獲取所需信息;(3)批判性地評價信息及其來源,并能把所遴選出的信息與原有知識背景和評價系統結合起來;(4) 有效地利用信息達到某一特定目的;(5)懂得有關信息技術的使用所產生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問題,并能在獲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由此可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知道如何學習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可以說,信息素養不僅是一定階段的培養目標,而且是每個信息社會成員終身追求的目標和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養培養也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張進良等,2003)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是指個人為了決定某物的真實價值,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的能力(Paul&Elder,2006)
高等教育不僅為學生提供各領域的專業知識,也提供“思維習慣”,即批判性思維.有效的教育不僅應該培養學生的思辨思維習慣,而且還應創造出一種思辨精神(Yüksek,2008).因此,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思辨思維(Yeh,2002).《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總則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這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核心力都是思辨能力,或者說,思辨能力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從根本上講,創新是思辨能力的體現,而實踐只有在高級思辨能力的引導下才能導致創新(孫有中,2011).學生擁有了思辨思維,就會成為有效的閱讀者、言者、聽者.這些技能會被學生帶到職場,繼續發揮作用(Yüksek,2008).
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都是高等教育賦予學生的可遷移能力.可遷移能力是學生可以從大學教育中帶走的能力(portable skill),這些能力不局限于所學的專業,可以應用于多種多樣的環境和工作之中.美國佛蒙特大學就業服務中心劃分的可遷移能力包括信息管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英國高等教育科學院的法律教育中心概括的可遷移能力也包括信息技術能力和思辨能力.毋庸置疑,大學階段對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將會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的工作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自思辨能力被引入外語教學就獲得了格外的重視,提高學習者思辨能力也被認為是外語教師的重要責任之一(Servat&Mansour,2011).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思考和表達的基礎.不了解他人的論證,就無法形成并反思自己的聲音(Mark Alfino et.al,2008).而英語學習對信息素養的培養有著先天的優勢.因為,這是一門語言課程,涉及大量的各種信息.正如青年學者芮成鋼所言“這個世界上 80%以上最鮮活準確的訊息是英文的(楊瀟,2012).”掌握了英語,就意味著具有了把握最新信息的先機.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與思辨能力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然而,傳統的英語教學主要將重點放在語言點的講解和語言技能的操練上,沒有很好地發揮出這門課在綜合素養教育中的優勢.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為英語教學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現實的需求,為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網絡環境保證了師生及同學之間隨時隨地的交流.在教師的主導下,可以從以下 3個方面融合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
4.1 情感交流
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培養學生探尋的精神和敢于提出自己思想的勇氣,通過網絡形成民主、求實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學習的學習欲望.
4.2 學習模式
鼓勵學生進行研究型學習,即,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在網絡中對信息進行篩選和評估,自選、自編學習材料.學習內容可涉及語言學、文學、社會學等各門課的知識,以學生的心理過程為序展開.
一種方法是以辯論或結構性有爭議的對話(structured controversial dialogue)為主.其步驟有:(1)確定話題,可以學生自選,教師提供,民主集中制制定等.(2)查閱資料,依托網絡查閱資料,也可以實地、遠程采訪獲得資料.(3)準備報告,包括思考、討論話題的意義、分析、編輯材料,形成自己的觀點.觀點一致的同學形成隊友.一方面,大家要搜索對己有利的信息,形成論證.另一方面,對對方的論證有一個猜想,力爭使自己的論證更加嚴密.完成后,寫出口頭稿、制作課件.(4)課堂演示,用英語闡述自己的論證.(5)反思總結,師生一起對整個過程進行全面的反思和評價.
相比而言,媒介分析(media analysis)學習法對培養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更加直接.其步驟有(1)師生合作,查找可信的、并能促進思辨能力的信息(文本或音、視頻).(2)分析材料.(3)師生通過網絡聯系(QQ,微信等)對材料中的信息進行討論.(4)教師提出思辨性問題.例如: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寫作目的是什么?事實準確嗎?作者注意到問題的所有面了嗎?這篇文章有片面性嗎?不同文化、不同國家、不同政治團體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嗎?這篇文章有偏見嗎?怎樣表現出來的?(5)要求學生給作者或編輯寫一封信,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學生不斷建構、修正和豐富自己的認知圖式,在面對各種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時,他們不斷更新自己的信息庫存,不僅要記憶、儲存和吸收,還必須將自己先前學過的知識與現存材料進行聯系、分析、綜合、評價.
4.3 評估模式
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過程.形成性評估可以讓老師對學生的信息素養有一個長期、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讓老師有機會對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行測試.采取標準參考考試模式不是鼓勵學生比別人學得好,而是鼓勵學生思考自己學到了什么,怎么樣應用所學知識.這樣的考試更能幫助學習者之間形成友好氛圍,使他們更關注對知識的理解(Servat&Mansour,2011).在評估的過程中加入活動,促使學生思考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包括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對自己學習這門課有進一步的了解.最后,給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
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思辨能力,不僅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可遷移能力,為他們進入社會做好更充分的準備,還能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進一步的思考,拓展教學思路.
〔1〕Mark Alfino,Michele Pajer,Linda Pierce &Kelly O'Brien Jenks ,Adv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in First Year College Students [J].College& Undergraduate Libraries,2008.
〔2〕Paul R&Elder 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 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3〕Servat Shirkhani&Mansour Fahim,Enhanc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1.
〔4〕Yüksek E?itimde Ele-tirel Dü-üncenin Durumu ve Anlay?-,Current State and Understand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Gü, Gazi E?itim Fakültesi Dergisi,Cilt,2008.
〔5〕孫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養,將英語專業教學改革引向深入[J].教學研究,2011.
〔6〕楊瀟.制造芮成鋼:國際化的中國新青年[J].人物周刊,2012.
〔7〕張進良,張克敏,何高大.從美國的信息素養教育談我國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電化教育研究,2003.
G642.4
A
1673-260X(2014)08-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