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劍
(武昌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2)
為貫徹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多樣化的、適應新時代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改革應以“對話教學”為主題,以“課堂有效”為原則,以“培養興趣”為目標,核心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對話教學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是一種尊重主體性、體現創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學。相對于傳統的“獨白式”教學而言,對話教學體現了時代精神,在教學目的觀、過程觀、師生觀、評價觀等方面都呈現了全新的面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正在不斷深入,關于課程設置、教材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正在蓬勃開展。
許多教師深受傳統認識論思維的影響,認為對話只能發生在具有相互通約性的“正常話語”之內,而那種與教師思路岔開或各異的學生“反常話語”或“異向交往話語”不具有通約性,不具有可對話性,由此造成課堂中教師交流的一種主導模式,即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的模式,教師擁有一種“獨白”真理的話語特權,不愿敞開自己去傾聽學生的聲音,拒絕或忽視學生的“反常話語”或“異向交往話語”,課堂師生交流中有學生的發言,但沒有學生的聲音。這種交流模式既削弱了教育的創新性,亦遮蔽了學生存在意義,束縛了學生的個體精神自由。
對話教學要有針對性。中國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在教師的操控下按計劃程序進行,而學生參與的討論式教學往往以學生為中心,課堂上常常出現許多不可預測的因素而使教學處于一種“無序”狀態。討論式教學要求開放環境,而開發的實質是冒險精神的環境,有序的教學則需要一個封閉的環境,封閉的實質是保守和怯于冒險的體現。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很難進行形成性評估,一旦形成性評估的內部特征要求與其外部的中國高校招生的大環境出現了不協調,就會導致“形成性評估”考核規則的僵化。這就要求教師創新教學內容體系,注重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實用性,體現綜合性、保持系統性,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必須以“課堂有效”為首要原則。增強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和創造性,讓教學活動的直接主體與目的主體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的課前準備和課后分析,將教與學的過程統一起來,讓與教學相關的所有群體資源都綜合起來為教學服務,把教學過程作為一種群體性研究活動和實踐檢驗教學理論的過程。在經驗性教學活動中,反思通常只是教師的個體行為,受到教師本身的認識層次和水平的局限。群體性反思不僅包括由優秀教師、教學理論專家和教學管理者組成的小組幫助教師發現教學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并由教師實踐檢驗直到解決問題,還包括由授課班級的學生課后討論提出對教學期望的要求,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實踐性教學法,提倡對專業課程進行模塊化學習,實施個人發展計劃。在參與過程中,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表現及成就,并對自己的教育和職業發展作出規劃,選擇模塊化課程進行學習以獲得某種實踐工作的全部技能。學生培養計劃中包含專業化學習技能課程,將實踐技能的學習融入到全部課程中,實踐技能包括基本學習能力、批判性分析、書面溝通能力、口頭溝通能力、信息技術能力。高職實訓課應以“理實一體、學做合一”為模式,將理論授課和學生實際動手相結合,學生動手可以是實物操作,也可以是利用軟件進行仿真操作,把實訓室建成車間,把課堂設在車間,突出職業技能培養,能夠解決教學中理論和實踐相隔離的矛盾,達到在“學中做、做中學”的目的,實現了教學與生產相結合。
傳統的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是指教學活動既有質又有量。量對應的是效率,質對應的是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但對高職教育而言,教學的有效性始終不能忽略它的價值屬性。當前,隨著高職院校先進教學設備的投入,高職教師也在努力掌握先進教學設備的應用技術,不斷改變著教學傳播媒體,提高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擴充了知識信息量,更有利于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目前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運用最多的是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圖像視頻和網絡信息技術。其優點主要表現為:一是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學生針對自己難以理解的部分,在課下可以重復自由地選擇想深學的教學內容;二是具有很好的合成性,用甜美的音樂、親切的聲音、形象的圖像、逼真的動畫等創設出新穎的教學情景,給學生提供一個生動形象的立體化教學環境,全方位吸引學生感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教學效果;三是具有很好的互動性,對于一些難教或難學的課程,充分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件,隨著課堂所講內容,學生邊聽邊思考,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學思結合,就是培養學生思考的好習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好環境。當前,高職學生最常見的學習心理體現有:學習的自信心不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不濃,被動地學習,對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不會運用學習方法,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厭煩學習,甚至逃學,出現學習情緒低迷現象;學習的認知能力較差,不知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不懂得總結學習上的成敗。因此,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使用教學手段時要抓住學生的心理活動,課堂教學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須從教學管理環節到課堂要素環節,從教師到學生全面系統地進行。無論是專業培養目標或課程目標,要使學生做到每堂課都有課堂目標,在制定專業的教學計劃時,特別要審視課堂教學設計思路是否變革。改變過去以知識掌握為主線的設計思路,在設計中以能力形成為主線,將知識方法及情感融為一體,使課堂的各個要素得到有機重組。作為備課內容的主要體現,教案設計至少應該包括:堂課的重點、難點、講解的先后順序、教學方法及要達到的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這一重大轉變,對課堂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視學生的學法,使其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創新;重視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實踐創新能力;注重情感領域,倡導愉快教學,減輕學生負擔,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為實現新的教育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對教學而言,師生間的交流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信任。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師生間的交流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師生間的交流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一起分享,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課堂上,教師要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的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都能找到一塊屬于自己的天地,表現自我,并且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在平等、和諧、民主與合作的氛圍中,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在思想與思想的碰撞中,學生們活躍了思維,舒展了身心,也更有了自信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才能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除了要在課堂上落實學生學會了什么,還要思考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有沒有領悟基本方法、掌握一般規律。通過自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能觸類旁通、由點及面、舉一反三,這才是課堂的新教法。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盡量把參與機會留給學生,把空間還給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像蜜蜂一樣,自由、主動地采集花蜜,使他們脫離學校后擁有“充電”的能力,由學會變為會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創設“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能使學生心理活躍,處于最佳狀態,順利地接受各種信息,因為在集中精力及興奮狀態中記憶的東西,學生是不會輕易忘記的。恰當的情景教學為學生拓展了充分的想象和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加之教師在其中的引導作用,使課堂教學和諧愉快,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教學過程不單純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要不時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內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逐步養成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要啟發學生的創造力,每節課都要設置一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我實驗或探討,相互討論交流,分析問題,形成結論,學生學習興趣濃,自主空間大,不受約束,廣開思路,大膽創新,把學習的壓力變為動力,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一過程也是學生自我鍛煉,互助研究和認知提高的過程。
在經歷大眾化階段的規模快速擴張后,高校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實現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實行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在課堂體系、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能夠實現規模、結構的良性互動,從而實現辦學質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終實現內涵發展。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事業,從根本上說,教育意味著啟蒙人,解放人。從這個基本點出發,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應當是:呵護自由、培育興趣、掌握知識、啟迪智慧、樹立誠信、享受快樂。為了建立這樣的價值觀,必須反對灌輸式教育,反對分數掛帥,反對文憑至上,反對功利主義,反對廣告和一切商業行為對教育的干擾,使教育回歸到“原生態”,即專心致志的育人和做學問的“冷環境”,而任何“熱環境”都會使人們頭腦熱膨脹,導致學術浮躁、浮夸和造假。
[1]張光陸、張華:解釋學視域下的對話教學:特征與價值[J].教育發展研究,2011(12).
[2]劉重宵:中國教育考核規則僵化性研究——基于國家文化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1(6).
[3]馮志堅、鄒建國、肖黎:促進大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的教學方法[J].高教研究,2013(3).
[4]顧樂遠:汪曾祺《徒》中蘊含的教育思想[J].文學教育,2010(1)上.
[5]劉道玉:中國必須創新教育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