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瀟瀟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廣東 廣州510800)
探析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余瀟瀟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 廣東 廣州510800)
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以及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各行業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從目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上來看,越來越多的理工類高校積極申請舉辦英語專業,對于理工院校來說,這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情況,就目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可行性的對策.
理工;高校;英語專業;建設;問題;對策
從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不斷大眾化的發展的歷史趨勢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能夠進入到高一級的學府進行深造,這對于我們國家和對于家庭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勢必造成的一種現象就是對于專業的設置上會出現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了,高校會對于自身的專業設置進行有效的評估,對于那些就業相對較好,生源相對充裕的專業就會產生一種扎堆的現象產生.目前我國的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就存在著這樣的一種突出的問題,理工類院校利用自身的優勢教學資源來舉辦英語專業,這對于理工類院校來說,既是一種難得發展的歷史機遇,同時也是給予理工類院校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從目前教育部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的統計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國有1000所左右的高校設置了英語專業,這其中理工類的高校就占據到了三分之一的分量,從這個角度上來看,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已經占據了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半壁江山.
當前理工類高校在利用自身的優勢學科平臺,創建起了高校英語專業,對于英語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他們在進行專業上報和審批的過程中,往往也是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理工類院校也非常重視自身的文科類專業的建設,這對于理工類的院校而言不僅僅能夠增強理工類院校的人文環境,而且還能夠平衡一個大學的整體辦學傾向,改變過去的那種單純的是理工類專業的現狀,向著理、工、農、醫、文、史、哲等多學科領域發展.對于高等學校而言舉辦高校英語專業,首先是處于社會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于人才的需求的變化,另外設置英語專業也能夠提升理工類院校學習外語的環境,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投入到英語學習的大環境當中去,為他們能夠從原版的英文的科研文章當中,找到科研的動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目前我國的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建設的現狀來看,無論是從師資力量的配比上面,還是從英語專業的整體的教育硬件環境上來說,各理工類高等院校都在努力的來改善當前的教學環境,為了能夠將本學校的英語專業建設的更加的強大而不懈的努力.理工類高校在師資力量上面,通過人才引進模式將更多的優秀外語人才引進到學校當中進行英語教學.另外在生源方面,理工類院校能夠借助自身的高校名聲,來吸引更多的優秀的生源來到理工科高校中進行英語專業的學習,可以說,目前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建設的發展勢頭還是比較好的,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率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就這樣的一種好的發展趨勢來看,其中也還存在著一些現實的問題.
首先,對于高等學校來說辦好一個專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有好的師資力量,就目前理工類的高校英語專業的師資力量來說,還和現實的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不僅僅表現在了和一些綜合類院校的英語專業有著懸殊,而且也表現在了英語專業教師的教學任務相對較重一些,不能夠滿足正常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就筆者所在的理工類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的現狀來看,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半的英語教師所要承擔的教學任務大多在每周18節課左右,同時一個教師還要承擔的課程是在兩門以上的不同課程教學的任務.這樣的話理工類高校中的英語教師對于英語專業的教學的研究上面就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同時還應該看到的是當前的理工類高校中的師資結構不夠合理,這里主要表現在了教師的學歷和職稱普遍比較低,缺少學科帶頭人.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經驗不足,難以有效地指導學生的學習.
其次,就是理工類高校對于教學的質量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還沒有能夠建立起一整套對于英語專業學生的學業水平以及教師的教學水平的科學評價體系,這些都是導致理工類高校在英語專業教學中存在的現實的問題.對于英語專業教學質量的評估來說,最重要的一項指標就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四級的考試通過率和學生的就業率的情況.一些理工類院校對于這些專業性的評價學生的指標往往忽視起來,他們在進行教學評估的時候往往使用自己學校的標準來進行評估,這樣的話不僅不能夠找出自己學生的真實學業水平,而且也很難和其他同類學校的英語專業的學生進行對比,這樣導致的結構就是在培養人才上面往往出現的就是閉門造車的現象產生.另外在就業率的評價上面,理工類高校往往對于就業率相對比較重視,但是從其他英語專業院校的就業率上來看,由于社會對應用型英語人才需求旺盛,為了滿足勞動市場的需要,提高就業率,各高校紛紛開設金融英語等課程,這些應用性英語課程的特點是學程短、見效快、變化快.從短期來看,這些課程的開設的確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但從長期來看,其危害是潛在的.應用性的課程專業口徑窄、時效性強,過分強調這些課程就會助長學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習上缺乏耐心,避重就輕,不愿花時間閱讀經典文學作品.這種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思想使得大學教育過于職業化,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背離了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
最后,就是對于課程的設置上面存在著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理工類院校一般重視實用性的課程的設置,對于那些能夠增強學生英語基礎的理論基礎課程往往開設的教學時間不夠.這樣的話就容易導致學生英語基礎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從而影響到了學生的未來就業以及學生將來真正的走上英語崗位的時候,感覺到自身的英語水平達不到要求的現象.從理工類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來看,還需要不斷的強化對于課程設置的合理性的認識,從而不斷的來完善日常教學,改變原有的教學課程的設置,促進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教學的不斷深化.
首先、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建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到首要的位置上面,由于師資隊伍是英語專業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英語人才,就需要高效不斷的來完善英語師資力量的引進,改善現有的師資隊伍的結構,同時強化現有師資隊伍繼續教育的程度,分批次的選派優秀的英語專業教師到國外進修,學習國外的優秀教學經驗,將這些優秀的教學經驗帶到國內,讓他們能夠在這種國外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下不斷的推進英語教學的進步與發展.另外對于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師資力量相對匱乏的現象,可以通過給予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讓更多優秀的英語教學人才能夠到理工類高校中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僅給理工類院校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而且也能夠將其他院校的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同樣帶到理工類院校當中,促進理工類院校師資力量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另外學校要制定有力措施,有規劃地引進學科帶頭人、穩定人才和培養人才,尤其要重視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的培養,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進而帶動整個教師隊伍的發展.為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其次,就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這種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僅是建立在對于教師的教學評價上面,而且還要建立在對于學生的評價機制上面,同時還需要建立的就是要建立起對于教師日常教學的監管機制,從而促進教師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質量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主要表現在了,對于教師的日常教學不能夠按照死板的專業四、八級的過關率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好與壞,而應該建立的是一套動態的教學評價體系,這里不僅僅要監管到教師的日常教學,而且還要監管到教師在課下對于學生的日常作業的修改以及對于期末考試的成績的分析等多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從這些角度上來看,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只有不斷的來提升對于教師教學的評價,才能夠讓教師培養出更多優秀的英語人才出來.另外對于學生的評價機制上面,應該對于學生的英語學業內容進行整體的評價,應該從學生英語學習的聽、說、讀、寫、譯,這些方面進行有效的評價才能夠完整的體現出學生學習的效果出來,從而對于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一個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
最后,就是要強化對于理工類院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安排,要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將那些基礎性的課程的課時量安排充足,讓這些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來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才能夠讓他們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感覺到自身的英語功底的豐厚程度.減少那些非基礎課程設置的教學時間,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建立起一種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安排,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促進理工類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從目前的理工類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但是還要看到理工類高校在發展英語專業中的優勢所在,理工類高校不僅僅擁有自身的專業特色,而且還能夠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來不斷的提升英語專業教學的特色,為培養出具有理工類院校特色的英語人才而發揮自身的優勢資源.所以說,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理工類高校在發展英語專業的時候盡管面臨著一些現實的問題,但是還是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
〔1〕嚴華.中國英語專業學習者形容詞型式評價取向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劉艷暉.英語專業課程設計機輔語言教學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3〕海芳.英語專業本科生的筆譯測試[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
〔4〕熊淑慧.中國英語專業本科生英語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發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
〔5〕陳珊.高等院校英語專業課程改革和設置[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6〕陳先朝.對工科院校專業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S1).
〔7〕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05).
G642
A
1673-260X(2014)07-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