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芳
(浙江海洋學院, 浙江 舟山316000)
淺談信仰教育的實效性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平臺的構建
林曉芳
(浙江海洋學院, 浙江 舟山316000)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從當前社會實踐活動來看,也存在學生參與缺乏廣泛性、活動開展缺乏連續性、活動結果缺乏實效性等問題,導致信仰教育普及面不廣、連續性不強、創新性不夠等.構建多樣化、基地化、課題化的社會實踐平臺可以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擴大信仰教育的普及面,增強信仰教育的連續性,提高信仰教育的創新性,從而增強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信仰教育;實效性;社會實踐;平臺
大學生信仰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主要內容是“四信”:即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恒久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這種教育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而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同樣它也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成為德才兼備的“四有”新人.社會實踐是對大學生正確認識、思想、觀念來源的重要途徑,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在社會實踐中加強鍛煉、增長才干、成長成才,從而實現對大學生的信仰教育.
1.1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深入社會,了解民生,有利于挖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認識和對中國國情的了解與評價,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他們的行為,影響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的價值判斷與取向.可以說,他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直接關系到了我國國家未來的發展前途,是國家命脈之所系.但是在教學中我們也發現了,現在很大一部分的學生對我國國情的了解不多,他們對國情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別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深刻,他們的思想穩定性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干擾.分析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當前大學生的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脫離,與社會發展相脫離.所以,筆者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作用首先是體現在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國情,在實踐中了解社會進步,了解中國的發展,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從而在實踐的基礎上挖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能了解世情、國情、民情的巨大變化,感受改革開放35年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體會到習總書記的“中國夢”對社會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和勇氣,增強對我們黨、對政府執政能力的信任,增強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必勝信念.與此同時,在社會實踐中,也可以讓他們看到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尚待解決的問題與不足:城鄉二元體制的堅冰沒有完全打破,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仍然存在,社會就業壓力逐年增大,改革在深水區艱難前行.這一切,將會激發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自覺地把“中國夢”和“我的夢”結合在一起,在追夢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贏.
1.2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利于增強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在社會實踐中,大學生在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從而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涯無疑是人一生中發展成長的最關鍵時期,由于身心發展的不成熟,很容易導致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不穩定.他們有著強烈的認識社會的欲望,但是又缺乏辨別社會的能力,對社會存在的一些負面問題,往往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缺乏自己辨證的思考,盲目的夸大困難與不足,表現出一定的片面性,甚至會因此對改革失去信心,悲觀失望,裹足不前.通過社會實踐,他們可以自己去觀察、去聆聽、去感受,去思考,在最真實的存在中了解社會發展,探索人生真諦,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理解中國崛起的強大信念.當前,只有讓大學生深入社會,參與實踐,才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增強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1.3 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有利于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有堅定的信仰.信仰是一種堅持,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是剝離了一切外在的東西而存于內心深處的想法,恒久而強大.我們在進行大學生信仰教育時,必須將信仰與學生成長成才一起考慮,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全面發展.大學生只有在社會實踐中發現自身的不足,才能對自己進行不斷地補充、完善和提高.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須知實踐出真知,實踐出人才,大學生只有把自己扎根于社會,深入社會,從社會這個大講堂里汲取巨大能量,獲得知識和見識,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成為一個真正利國利民的有用之人,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對學生個人、對學校,甚至對社會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也看到現實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廣泛性的學生參與,導致信仰教育的普及度不夠
社會實踐作為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環節,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實踐.但是從目前運行的情況來看,許多高校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團隊實踐上,抓品牌項目,大搞“三下鄉”活動,缺乏個體式的社會實踐平臺,也沒有相關的指導,讓社會實踐成為了個別優秀學生的專利,不能讓全體學生都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接受信仰教育.
2.2 活動開展缺乏持續性,導致信仰教育的持續度不夠
不少高校社會實踐活動沒有形成制度化,常常因為學校領導想法的改變、教師指導水平的高低、學校場地、經費等客觀因素影響,時斷時續.在社會實踐的實施過程中,也沒有形成一個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規范的運行機制.一些學校并沒有把社會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帶有隨意性和隨機性,導致了信仰教育斷斷續續,缺乏連續性,影響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2.3 活動過程缺乏指導性,導致信仰教育實效性不夠
在社會實踐中開展信仰教育,需要圍繞著特定的教學內容和基本目標展開,更應當結合實際內容進行針對性的科學、有效的指導.一些高校對于如何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何確定活動主題,如何選擇合適的實踐教學方式等,缺乏正確的指導.同時,對社會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影響了社會實踐的效果,繼而影響到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在社會實踐中,必須始終突出信仰教育這一主線,增強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提升社會實踐的高度,堅定社會實踐在信仰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搖籃,必須堅持實踐育人的教育方針,在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中,時刻把信仰教育貫穿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要理論的理解,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增強參與“中國夢”的熱情和勇氣.
3.1 構建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平臺,擴大提高信仰教育的普及度,從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構建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平臺主要是指把團隊實踐與個體實踐結合,讓每一個學生都參加社會實踐.所謂團隊實踐主要是指由學校負責聯系實踐單位,若干學生自由組合形成一隊,人數5到20人不等,學生統一參觀、實踐、調查,然后撰寫考察報告、心得體會等.而個體實踐主要強調學生個體積極性的發揮,學生以個人或2-3人組成合作小組,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調查.實踐主題可由學生自己選定,調查結束后寫出調查報告、心得體會、調查日記,提供社會實踐相關照片等.社會調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生遇到困難可以隨時與指導教師聯系.構建多樣化的實踐平臺,將團隊式與個體式實踐模式相結合,讓每個學生參與實踐,得到鍛煉,從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3.2 構建基地化的社會實踐平臺,增強信仰教育的連續性,從而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實踐教學基地的構建對于信仰教育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開展好信仰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保證信仰教育持續有效地開展.在實踐基地的構建中,一方面可以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實踐教學基地,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農村建設實踐基地、國企改革試點、青年文明號,民俗文化基地、法制宣傳基地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選擇具有比較性的實踐教學基地,如開展新漁農村建設實踐,既要選擇基礎建設比較好的村莊,也要選擇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的村莊,兩者之間要有一定的對比性,在對比中實踐發展.在社會實踐基地的日常運作管理中,可以采取基地掛牌、人員互動,院校共建等方式,推動基地運作良性發展,實現學生、學校、單位和實踐基地的共贏.唯有如此,才能讓社會實踐活動經常開展、連續開展,從而增強社會實踐對大學生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3.3構建課題化的社會實踐平臺,以信仰教育的創新性為抓手,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構建課題化的社會實踐平臺主要是指將學生實踐活動與科研課題相合,以課題研究形式提高信仰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以申請課題的形式進行,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一種形式可以由學校有關部門根據學生當前社會熱門話題以及學生所關心的問題,列出課題主題,限定課題研究的提綱及相關經費,規定每個課題應完成的時間.另一種形式,也可以由學生自選課題,申報科技立項、研究性學習項目等進行研究.這種形式的社會實踐需由指導教師批準同意后進行.完成實踐之后需撰寫調查報告或研究論文,并公開發表或者教師鑒定.通過這種課題式的社會實踐,可以增強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興趣,激發他們創造力,從而增強信仰教育的實效性.
社會實踐是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社會實踐可以擴大信仰教育的普及面,增強信仰教育的連續性,提高信仰教育的創新性,從而可以增強信仰教育的實效性,使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信仰教育.
〔1〕汪勇.論新時期的大學生信仰教育[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4
〔2〕紀望平.大學生的社會化與社會實踐[J].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8(2):30-34.
〔3〕宋俊成,劉晶.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2):17-19.
〔4〕楊友文,宋之帥.對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管理觀察,2008(20):113-114.
G645
A
1673-260X(2014)07-0181-02
浙江海洋學院科研計劃項目(X 10M 3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