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 趙玉榮
(山東農業大學經管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村鎮銀行國內研究綜述
○王梓涵 趙玉榮
(山東農業大學經管學院 山東 泰安 271018)
村鎮銀行作為農村金融領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定位扎根縣域、服務“三農”和相關小企業,逐漸在農村金融市場發揮作用。我國對村鎮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鎮銀行的制度績效、市場定位、產品的功能與特點、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宏觀管控及內部經營管理等方面。
村鎮銀行 制度績效 市場定位
隨著我國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及城鎮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農民、農業、農村對金融業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最重要的村鎮銀行,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市場極大的關注。村鎮銀行作為農村金融領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定位扎根縣域、服務“三農”和相關小企業,逐漸在農村金融市場發揮作用。對于村鎮銀行,近年來理論和實物界均對其進行了研究分析并取得豐碩成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集中前人研究的成果,討論村鎮銀行發展面臨的問題,為進一步研究解決提供參考。
張笑塵(2007)從金融供給的角度指出,目前我國農村金融供小于求,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供給結構單一并且有較強的壟斷性,不能滿足鄉鎮企業和農民對資金的需求。劉寅喆(2008)認為村鎮銀行加速了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改革,促進農村非正式金融機構的發展逐漸正規化,注入新力量的發展農村金融組織。王曉珍(2008)指出村鎮銀行的建立表明,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是增加農村金融供給的新渠道、有利于建設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模式,有利于農村金融的創新,是一種有效的衡量農村金融開放的思路,從而暗示了我國設立村鎮銀行的可行性。王進(2008)指出,建立村鎮銀行對農村金融的積極作用是:農村金融市場更加多層次,更具有競爭力;能部分緩解農村地區資源流失,并能部分替代民間金融。
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秦曉晴(2009)認為,村鎮銀行作為服務農村市場的新生金融力量,應定位為專注于業務價值,需求旺盛,而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相對忽視的中小企業和大農戶,并沒有提供各種的金融服務。朱海城(2010)建議應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管制和積極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明確市場定位,加快發展,加強內部控制,規范管理,控制風險,提高效率,建立“三農“貸款擔保機制。張楠楠(2011)認為發展過程中村鎮銀行在服務“三農”的目標市場中定位偏差、缺乏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員工素質有待改進等問題。
馬伯龍(2008)認為,村鎮銀行核心業務不明晰、金融產品創新不足是阻礙了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武強(2008)指出,村鎮銀行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社會公信力較弱、吸收存款能力不強、金融產品單一、缺乏綜合服務能力的問題。景浩(2011)認為,有很多村鎮銀行在經營模式與商業銀行類似,與農村農民現實需求脫軌,在產品設計、貸款調查、貸款定價、貸后管理缺乏創新,與現有的農村金融機構在產品、服務差異不明顯。
臧紅喜(2011)認為,現有的公司法關于公司的三會一層的框架規定,不適合村鎮銀行并會使之組織結構龐雜,影響公司治理管理決策。此外,較多采用主發起銀行人員兼職,可能導致村鎮銀行在管理機制和風險控制過于依賴主發起銀行。張增顯,李建廣(2011)認為,由于主發起銀行可能僵硬將運作模式照搬到村鎮銀行,這很容易造成村鎮銀行與主要發起銀行管理理念、方法的重疊,從而背離了設立村鎮銀行的初衷。
村鎮銀行宏觀管控的研究文獻較多,張亦春和張金斌(2011)認為村鎮銀行的商業性與國家服務三農的目標存在分歧,而且村鎮銀行的相關政策、扶植措施和保障機制還不算完善。黃韓星(2008)、邢增藝(2009)認為金融深化理論提供了村鎮銀行設立的理論基礎: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管制,主張政府放棄對金融市場的過度管制;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取決于金融體系內部的農村經濟發展程度,正規金融伴隨及金融市場的發展逐漸取代了非正規金融(見國際經驗),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管理、技術和教育等方面的綜合投資,根據中國國情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資本投資是最有效的。何廣文(2008)認為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放是中國農村金融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創新,從增量的角度來看,將改善農村金融機構的結構和布局,但仍需要改善農村金融相關的配套政策的支持。
張效梅(2010)認為,村鎮銀行村鎮銀行設立和運行存在以下問題:股本設置欠合理、村鎮銀行股份制優勢難以發揮,難以吸收存款業務,負債業務發展緩慢,信貸種類難以完全滿足農村中小企業的需求,村鎮銀行面臨各種風險,抗風險能力不強。楊云聰、金麟根(2009)認為由于村鎮銀行較低的準入門檻,會造成村鎮銀行資金匱乏。夏旻(2010)對村鎮銀行吸儲難得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村鎮銀行屬新生金融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如農信社)比,認可度較低,難以吸收存款。中國人民銀行寶雞中心支行課題組(2010)指出村鎮銀行的主要問題有三方面。第一,社會認知度低;第二,政府扶植不足;第三,資金匯劃渠道阻滯。
張楠楠(2011)提出要明確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政府出臺政策扶持發展、拓展金融產品與服務、進一步放松對農村金融的管制等建議來促進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部力宏(2008)認為,村鎮銀行應該將主要目標市場放在欠發達地區,農民和微型企業是主要客戶,小微貸款產品是其主要產品。章芳芳(2008)、應宜遜(2009)、吳玉宇(2010)指出村鎮銀行作為服務縣域的中小銀行,類似國外社區銀行,市場定位應填補農村金融缺口,解決金融功能缺失問題。程昆(2009)認為,村鎮銀行是創新農村金融改革的機構,國家大力推進村鎮銀行發展的目標是彌補農村金融職能不足,促進非正規金融的合法化,村鎮銀行應主要面向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民和小企業。阮勇(2009)認為村鎮銀行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定位可以總結為立足本地,區域定位服務的、階段性發展的戰略定位。朱美玉(2011)將美國社區銀行和村鎮銀行的商業模式對比分析解剖,提出要正確把握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積極發展自己的特色,揚長避短,與大銀行形成互補模式,從而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張亦春和張金斌(2011)提出應該通過財政和稅收政策、有差別的監管政策、建立多層次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和地方政府適當支持促進村鎮銀行發展。劉津慧、唐青生(2010)《我國村鎮銀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認為目前政府對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的監管指標稍顯嚴格,提出應該建立一種比較彈性的監管指標,可以適當借鑒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何廣文(2008)認為銀監會對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的放寬準入新政策是農村金融市場發展進程的一個里程碑,它將從增量角度對農村金融的結構和布局進行改善,但仍需進一步改革。朱海城(2010)提出應進一步放松農村金融管制并積極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明確市場定位,建立“三農”貸款擔保機制。
張效梅(2010)提出應該增加資金來源渠道,解決村鎮銀行吸儲困難的問題;加強信貸業務的金融創新的進一步發展;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加強金融監管,促進村鎮銀行穩健運營等對策和建議。程昆,吳倩,儲昭東(2009)通過對研究農村金融市場資金供求方面探討目前村鎮銀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潛在客戶、存儲規模和市場定位三個方面探討,提出村鎮銀行的發展模式因地制宜,應該開發適用于“三農”的新型金融產品。
李曉健(2009),傅皓輝(2009)通過對國內外村鎮銀行的對比,提出我國村鎮銀行應加強內部管理、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加強信貸風險控制、提高員工專業化素質等建議。任燕(2010)認為金融機構在市場競爭中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調整戰略方向,進一步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創新金融產品,滿足農村地區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中國人民銀行隨州市中心支行課題組(2009)提出政府應增加對村鎮銀行的財政補貼、提高客戶貸款額度、努力增加資金來源渠道等多個建議。林秀琴,宋林輝(2010)村鎮銀行能有效提高民間資本下使用效率,解決中小企業和農戶的燃眉之急,填補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真空。但我國村鎮銀行存在產權結構不清、市場定位模糊、金融產品匱乏等不足,因此應該建立健全監管體系,完善公司產權治理結構,開發金融產品,促進村鎮銀行快速健康發展。杜曉春(2010)認為,由于村鎮銀行是一級法人,相對于大型金融機構,決策鏈更短有著在短時間內決策的靈活經營手段,有利于對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做出快速響應,因此,村鎮銀行應該牢牢把握優勢,靈活地對待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和增加其產品和服務村鎮銀行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
作為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村鎮銀行受到了國內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關注,學者們對村鎮銀行的認識逐步轉向理性思考。我國的村鎮銀行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學者和務實者從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討論了村鎮銀行的現狀,發展問題及對策方案,從而提高了我國村鎮銀行的理論水平,對農村銀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目前勢頭良好,但由于試點時間短,數量少、規模小,加上環境和文化因素,村鎮銀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得到農民認可。要展開一個新的局面,村鎮銀行應打破固有理念,在合理控制風險前提下,大膽創新金融產品、金融工具。解決吸儲難的問題,村鎮銀行可以考慮吸引民營資本,外資和個人資本等,如果條件允許可發行農村金融債券。需要相信的是,盡管村鎮銀行可能面臨種種困境,但相比競爭已經非常激烈的城市金融而言,村鎮銀行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1]張笑塵:農村社區新型金融企業發展研究[J].金融經濟,2007(6).
[2]王曉珍:設立村鎮銀行的可行性及運營中的問題[J].金融會計,2008(8).
[3]王進:農業銀行如何在支持縣域經濟中實現自我發展[J].現代金融,2008(2).
[4]劉寅喆:村鎮銀行對農村金融的意義及其發展策略[J].商業時代,2008(3).
[5]秦曉晴:從村鎮銀行定位問題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方向[J].金融經濟,2008(10).
[6]朱海城:定位、吸存與治理結構: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研究[J].會計之友,2011(8).
[7]張楠楠: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12).
[8]馬伯龍:我國村鎮銀行的現存問題及對策——基于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成功經驗[J].華商,2008(2).
[9]景浩:當前我國村鎮銀行經營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J].農村金融研究,2011(4).
[10]張增顯:影響村鎮銀行發展問題探析[J].河北金融,2011(9).
[11]張亦春:村鎮銀行的頂層設計問題與發展困境[J].中國金融,2011(12).
[12]黃韓星: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J].福建金融,2008(12).
[13]何廣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全面推進[J].銀行家,2008(1).
[14]張效梅:村鎮銀行發展問題淺析[J].調研世界,2010(3).
[15]楊云聰: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浙江金融,2009(4).
[16]夏旻: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10(5).
[17]章芳芳:村鎮銀行——緩解農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徑[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5).
[18]程昆:略論我國村鎮銀行市場定位及發展[J].經濟問題,2009(2).
[19]阮勇:村鎮銀行發展的制約因素及改善建議——從村鎮銀行在農村金融市場中的定位入手[J].農村經濟,2009(1).
[20]朱美玉:我國村鎮銀行與美國社區銀行對比分析及建議[J].金融會計,2011(12).
(注:趙玉榮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