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袁玉丹 姚裕華
(1、上海商學院 上海 200235 2、中國石油上海銷售公司 上海 201300)
成品油銷售是整個石油行業鏈條中最后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成品油銷售企業地區公司的加油站配是基本上是一個油庫到加油站的二層供應鏈模型,加油站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單位,從地區公司油庫進貨,地區公司同其結算,加油站進行零售經營,實現最終效益。我國成品油零售價是以噸來計算的,而在零售時卻是以升來計量收費,兩者之間是以當地政府規定的密度進行轉換,而不是根據具體進油的標準密度進行換算,兩者之間的差就產生了密度差盈虧。當前一些成品油銷售企業對什么是密度差贏油、什么是加權密度以及加權密度的真是功能還存在爭論,本文將對此一一作出解釋,以便對成品油銷售企業日常工作有些許幫助。
密度差盈虧從字面意思上來看是由于密度差引起的盈虧,對于成品油銷售企業,以較低的標準密度ρ20購進油品,在零售環節以較高的規定密度ρ規定賣出,密度差產生了質量差,于是就造成了密度差盈虧。對于標準體積為V20的成品油,購進質量為V20×(ρ20-1.1),銷售質量為銷售時的表觀體積乘以政府的規定密度Vt×ρ規定,兩者之間的差量就是密度差盈虧Vt×ρ規定-V20×(ρ20-1.1)。通常情況下加油站零售規定密度ρ規定大于購進標準密度ρ20,于是就產生了密度差盈油,但是隨著國家排放標準的提高,汽柴油的標準密度變化的趨勢截然相反,比如上海地區汽油購進標準密度變大,有時甚至超過規定密度,就產生了密度差虧油,冬天加油站銷售汽油將不掙錢,與此相反,上海地區的柴油購進標準密度變小,相比規定密度小了很多,柴油的密度差贏油已經超過了5%,這時應該對汽柴油的規定密度進行相應調整。
規定密度顧名思義就是政府規定的密度。加油站零售時是以升來計量收費,然而隨著加油站地罐中油溫t的變化,可以銷售的表觀體積Vt就也隨之變化,當油溫升高時就能多賣油,當溫度降低時就會少賣油。但是對于每升油的單價,國家不可能根據每批購進油品的密度來進行噸升換算定價,于是需要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密度ρ規定來進行換算,這個密度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銷售油品的實際密度情況計算而來。
以上海地區2014年3月份92號車用汽油(滬V)為例,成品油零售價10298元/噸,加油站零售掛牌價P=7.78元/升,當月上海市92號車用汽油(滬V)的規定密度ρ規定=755.5kg/m3,加油站零售掛牌價如何計算得來?
步驟1:每噸油按規定密度計算可銷體積

步驟2:計算每升油的掛牌價

由上述計算過程可以看出,規定密度用于加油站銷售數噸油零售價和掛牌價之間的轉換計算。規定密度越大,掛牌價越高,規定密度越低,掛牌價也越低。
對于購進的1噸油,在不考慮損耗的情況下,加油站能賣出油的數量將會受到購進油品的標準密度ρ20和銷售時的油溫t兩者的共同影響。從計算公式可得出結論,購進油品的標準密度越小,越能多賣油、多盈利。銷售時的油溫越高,越能多賣油、多盈利。
以購進標準密度744.9kg/m3的1噸汽油為例,不考慮損耗,以表觀體積Vt進行銷售,產生效益如下:

如果銷售時油溫等于20℃,可銷油密度差產生效益162元,相當于多盈利1.57%。如果銷售時油溫高于20℃,產生效益將大于162元,如果銷售時油溫低于20℃,效益將小于162元。對于這1噸92號(V)汽油,油溫跟銷售體積之間在正常溫度范圍內是呈線性關系Vt=1.6245t+1312,銷售時油溫t每上升1℃,可增銷1.6245升油,增加效益12.64元,增效1.227‰。對于購進標準密度為815kg/m3的1噸0號(V)柴油,油溫跟銷售體積之間在正常溫度范圍內也是呈線性關系Vt=1.1971t+1320.5,銷售時油溫t每上升1℃,可增銷1.1971升油,增加效益9.08元,增效1.030‰。可以看出汽油表觀體積受油溫的影響比柴油大。
繼上述例子,按規定密度755.5kg/m3計算,密度差盈虧質量為,假設銷售時的油溫為20℃,VCF20=1,相當于我們多賣油品15.73kg,按零售噸油計算,效益也是162元。
加權密度ρ加權由成品油銷售企業自己計算得來的密度,用于銷售企業跟加油站的調撥結算,以及調整密度差盈虧產生的效益后者虧損在公司和加油站之間的分配。通常情況下,規定密度大于購進油品的標準密度,密度差產生的是盈油,當加權密度ρ加權接近加油站購進油品的標準密度ρ20時,公司傾向于將密度差盈油產生的效益放在加油站;當加權密度ρ加權接近規定密度ρ規定時,公司傾向于將密度差盈油產生的效益放在銷售企業統一賬面上,如圖1所示。

圖1
為了結算方便,成品油銷售企業一般每月計算一個加權密度,根據上月各油庫發油的標準密度加權計算而來,計算公式為:ρ=∑油庫(k)∑ρ2(0i)ρ2(0i)×發油量 ρ2(0i),(i—不同發
加權∑油庫(k)∑ρ(i)發油量 ρ(i)
2020油標密)。
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經營目的采取相應的加權密度,并不一定通過上述公司計算得來。
根據加權密度ρ加權的由來看以看出,僅僅討論加權密度是否合理意義不大,但是制定合理的加權密度對于提升加油站的盈利水平和員工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應對不同性質的加油站采用不同的加權密度。當密度差贏油發生時,對于全資加油站,為了提高加油站的積極性,支持加油站的“三核定”,我們可以采用接近購進油品平均標準密度的規定密度與其結算,將密度差贏油大部分放在加油站,對于股權加油站,我們可以采用接近規定密度的加權密度與其結算,力求將密度差贏油大部分放在公司統一賬面上。相反,當密度差虧油發生是,對于全資加油站,我們則應采用接近規定密度的加權密度與其結算,將密度差虧油放在公司統一賬面上,對于股權加油站,我們則應采用采用接近購進油品平均標準密度的規定密度與其結算,讓股權單位最為一個獨立法人自身承擔密度差虧油。
繼上述例子,并假設規定密度為750.0kg/m3,銷售時油溫為20℃,密度差盈油為15.73kg,規定密度使得盈油放在銷售企業部分為△m放在公司=m結算-m實發=V20×(ρ加權-ρ20)=6.86(kg),放在加油站部分為△m放在加油站=m規定-m結算=V20×(ρ規定-ρ結算-1.1)=8.87(kg)。放在企業部分就是所謂的體積計量交接盈油。
從油庫配送到加油站有裝、運、卸三個環節,有油庫流量計發油數、油庫罐車數、加油站罐車數和加油站地罐液位儀數四個數量,油庫到加油站之間的調撥用哪個數量進行結算,就是不同的交接方式。如圖2所示。

圖2
地罐交接就是以加油站地罐液位儀自動測量的V20作為跟加油站結算的交接界面,通常以標準體積V20作為統一的加油站配送裝、運、卸交接數據。實施地罐交接基本條件有:(1)油庫流量計發油準確,標準罐定期校準流量計,不定期抽查每日發油密度;(2)加油站地罐標定準確,地罐液位計測量準確,地罐標定結果需和承運商共同確認,液位儀測量數據必須不定期和手工測量比對;(3)發油和卸油油界面的數據必須和司押人員確認,應用“一卡通”和AspenRetail系統實現主動配送,加強車載視頻、雙向鉛封的使用和檢查。
實行地罐交接可將加油站配送綜合差量剝離出加油站運營綜合損耗,使損耗管理界面更為清晰,利于加油站三核定,提高加油站積極性。實行地罐交接,可以取消庫站罐車人工檢尺環節,可以支持罐車多倉同卸和實現卸油不停強,從而提高加油站運行效率、增加加油站經營效益和提高加油站的積極性。
實行地罐交接必然是加油站對配送過程差量變的不夠關心,對成品油銷售企業的整體損耗控制不利。實行如果地罐交接要求對超耗一車已賠付,超耗必賠付,如果在確實沒有偷油的情況少量,要求司押人員承擔發油和卸油損耗,難免會增加糾紛,降低配送效率。
成品油銷售企業在實行地罐交接中,雖然加油站配送的整個環節都是以標準體積V20作為交接依據,但是換算成質量采用的密度就五花八門,發油環節有的采用實際標準密度發油,有的加權密度發油,有的采用規定密度發油,在收油環節同樣也存在著這三個密度,反正是怎么有利于自己怎么來,沒有一個統一的衡量標尺,加權密度可以作為統一標尺??紤]加權密度的實際功能,確保各環節界面的清晰,我們在油庫發油環節采用實際標準密度發油,在配送環節以加權密度計算配送的原發量,在收環節以加權密度收油并以此實現跟加油站結算,在零售環節以規定密度ρ規定實現銷售,如此,在處理加油站配送綜合差量是便有了統一的標尺,也將得到司押人員的認可。
綜上,對于成品油銷售企業地區公司的二層供應鏈來說,密度差盈虧是由規定密度和購進油品實際標準密度之間的差異產生的,加權密度是一個用于在銷售企業和加油站之間分配密度差盈虧的工具,對不同性質的加油站應采取不同的規定密度,同時加權密度也是地罐交接時標準體積與質量互換的依據,使得加油站配送綜合差量有了統計的標尺。
[1]關振虎:建立商流物流分離的新物流流程[J].中國石化,2007(12).
[2]劉守德、蔣胡民、石建軍、劉迅:關于成品油物流配送體系建設的若干思考[J].國際石油經濟,2006(6).
[3]田景惠:現代成品油物流管理[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7.
[4]馬士華、林勇、陳志祥:供應鏈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5] (美)Ronald H.Ballou 著,王曉東、胡瑞娟等譯:企業物流管理—供應鏈的規劃、組織和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