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軍 高紅星
關于美術欣賞與兒童素養研究方法的幾點思考*
●楊三軍 高紅星
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了解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是具體形象思維這種藝術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兒童時期的良好熏染會起到一種猶如植物根部向枝葉輸送水分的植物性作用,并將持續到他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最終成為成年后精神內心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兒童美術欣賞活動中要引導和啟發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更要調動兒童精神層面的參與性。兒童在對藝術的品鑒中養成對文化的理解和關注,也是全社會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途徑,以美育教育提高兒童對藝術作品的辨識度其實就是對兒童優秀綜合素養養成的教育實施。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兒童素養
美術欣賞活動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的藝術教育中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學前美育教學活動中。兒童可以通過美術欣賞活動了解到人類不同歷史階段的繪畫種類、繪畫特征及每個時期的美術創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風格和社會形態,在欣賞過程中兒童不僅能夠從教師的引導中了解到美術作品所傳達的內涵,還能夠自主的通過自身對繪畫的理解表達兒童獨有的思維。美術名作欣賞對提高兒童審美文化素養有著積極的藝術影響和深遠的教育意義。兒童認識世界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認識世界,也可以用藝術的方法來認識世界,而藝術的方法就是具體的形象思維活動。三至六七歲學前兒童的思維特點就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學前兒童了解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就是這種藝術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因素。
童話和神話以及傳說故事都是人類在童年時期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關于神話傳說給與兒童心智成長積極地意義,從弗洛伊德到周樹人乃至當代兒童教育研究者都有著述。學前兒童人類學家坎貝爾(CampbelJosephJohn,1904-1987)說:“神話是人類
楊三軍/齊魯師范學院高紅星/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誕生所特有的子宮,是一個經得起長期考驗的母體,不完善的生靈在其中變得成熟,他同時還保護成長中的自我……神話是個體的直覺與本能及其理性平衡地成長。”[1]人類在兒童時期接觸到的最具有自我意識發散和想象力的文字或繪畫教育大多來自于神話故事和神話圖片,兒童會根據成人的語言表述和最初的閱讀以及能夠接觸到的有關神話想象的圖片來自我形成一種想象空間,這種空間不斷地被兒童各種奇異的思維充斥著,彌漫在他們的精神世界里,并帶到他們的游戲和生活中,以至于有時孩子會將現實與想象混淆在一起,他們會將想象中的某種物象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由此會產生遐想、憧憬、恐懼、焦灼、期盼、幸福等等一系列的情緒,這些情趣的產生在他幼小心靈中留下的痕跡讓他們的童年更加符合生態,更加完善。兒童時期利用其對神話故事的興趣展開與神話故事相關的傳統藝術作品的賞析,無疑更加增添了兒童的求知興趣,這些興趣不斷的被啟發,會在兒童童年時期形成一定的印記,就像榮格所說的“原型”,這種受到良好藝術教育引導的童年原型會在成年人不斷的追憶和懷念童年生活中屢被提及,成年人會為童年的某一形象,某一件事所陶醉。這種童年原型不僅影響著童年自身,而且會有力地影響著兒童以后的甚至進入成年后的生活。我們曾經做過部分隨訪,針對上世紀70-80年代出版的與兒童教育成長相關的大眾讀物社會影響調查,當年的少年兒童讀物的讀者在接受我們的調研時,相當一部分人表示對讀物的神話故事中真善美的內容印象深刻,并將這些內容延伸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歷史已經證明凡是長期受到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熏陶的人在自身素養的養成中一定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時期的良好熏染會起到一種猶如植物根部向枝葉輸送水分的植物性作用,并將持續到他今后的成長過程中,最終成為成年后精神內心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兒童美術欣賞活動中要引導和啟發兒童的主觀能動性,更要調動兒童精神層面的參與性。兒童的精神生活是獨具魅力的,他們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要比后來他們長大成人以后發現的客觀世界更為廣闊,周作人指出,兒童的生活與成年人是不同的,我們成年人在認識和探究學前兒童的精神世界時應給與他們必要的尊重。客觀顯示的存在感和兒童主觀意識的辨識在兒童時期就已經根植在兒童的生命中,由此可以看到主觀能動的辨識和審視眼中的世界,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賦,盡管這種意識的認知結果不是完全符合客觀現實的真正含義,或是超出了人類文明本身在兒童身上的束縛。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兒童那種主觀散發的對視覺觀察中物象的理解和判斷,例如對繪畫這種視覺藝術的感受。同時,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無疑是最適合兒童的。3-6歲的兒童無論在心理還是生理都處于特殊的時期,該階段的兒童對外部傳導的信息非常敏感,但又非常脆弱,他們對信息的選擇往往遵循自身的喜好,輕松愉悅的方式必定是最能夠被接受的。周作人在《兒童的書》中提到“讓兒童愉悅的活動,便是最大的實益”。[2]為兒童提供什么樣的精神食糧,滿足兒童內心深層的需要,也是擺在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活動教學中的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從兒童的生活出發,了解兒童的生活方式,活動方式,愉悅的誘因可以更直接的捕捉兒童的興趣點從而將教學活動融入其中,使得兒童易于接受。游戲是兒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游戲是兒童生活中不需要任何外部目的和功利的、發自內心需要的自發性活動。游戲是兒童暢游夢想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皮亞杰從游戲的機能上證明了兒童將夢想塑造成現實生活以外的的一種現實。他認為兒童將現實生活中的東西轉化為游戲中所需要的情景,并在自我虛構的故事中補償和改善現實世界。這種游戲的方式凸顯了兒童主動的掌控意識,體現了游戲和夢想的一體性。學前兒童美術名作欣賞的教學活動應在充分了解兒童的游戲心理狀態下適時的將欣賞活動與游戲活動有機的結合,讓兒童“得到愉悅”地接受美術作品所傳達的藝術信息,從而達到欣賞活動的教學目的。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將自身與畫面內容相結合,徜徉在自我構建的夢想游戲中,弱化了課堂教學形式,突出了活動特征。例如我們在引導兒童欣賞近現代藝術家繪畫作品時會遇到繪畫作品由具象過渡到抽象形式的作品,展示在兒童眼中的不再完全是古典寫實再現自然的畫面形象,無論西方美術作品還是中國傳統美術作品,都因歷史的演變而出現了藝術的變革,如果從美術史演變和畫家風格角度來認識美術作品,那一定不會是讓兒童感到愉悅的,無法愉悅的活動會受到兒童潛意識的排斥,那么如何將兒童的愉悅與美術欣賞有效結合呢?以畢加索繪畫作品欣賞為例,畢加索繪畫作品是立體派的代表,在他的繪畫中對物象和結構的重組使我們無論如何無法用語言向兒童詮釋清楚的。我們試圖從畢加索的創作動機和創作心態角度來尋找空間,然后發現,畢加索在創作繪畫作品前對兒童的繪畫痕跡有一定的研究,并且他在創作過程中適時的加入一些游戲的心態,就如在約翰·伯格看來畢加索就是在游戲,約翰·伯格曾經用一首西班牙的古老童謠來類比畢加索的藝術創作:
我看到魚池燒火
我看到房子對地主彎腰……
我看到女孩像貓
我看到小貓帶帽
我看到一個人他也看到
又說全都真實卻又奇……。[3]
這首詩描寫的畫面是我們成人世界所看不見也不能認同的,他完全是兒童自我構想的屬于我們現實生活之外的兒童思維中的現實生活,由這樣的極具游戲色彩的描述引導我們再來和兒童交流畢加索的作品,兒童自然會將自己的世界和繪畫中的物象緊密結合在一起。因而,從游戲活動和游戲心態的角度挖掘藝術大師的創作意圖中與兒童藝術創作思維中的相同點是有助于我們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的順利開展的。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活動在學前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開設,一定要遵循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規律,并掌握學前兒童不同年齡階段對外界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特點。2-3歲是學前兒童能夠欣賞具體形象和感知具體情節的階段。學前兒童情感是單純的,他們對簡單的形狀、單純的顏色以及單純的情節容易引起共鳴,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現卻很少對學前兒童產生影響。由于沒有經驗積累的干預,也沒有成人那么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他們的審美體驗更多的是由于自身的喜好、精力的充沛給學前兒童的藝術審美活動提供了想象空間,他們的審美能力能夠適應教師的引導,并具有了藝術創作的熱情和動力。歷史上許多偉大藝術家都在兒童階段表現出了驚人的才能。
對于學前兒童來說理解和欣賞藝術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兒童的藝術素質不是先天就具備的,讓兒童從小接觸經典藝術作品,與大師的作品直接對話,開闊他們的眼界,使他們對美的知覺和選擇更敏感。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涉及到兒童對藝術作品形式的感受、意義的領會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藝術背后還必然涉及人類文明的諸多領域,乃至整個人類文化。教師應了解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里接受特征和理解能力,有意識的引導兒童把作品與其背后所蘊涵的特定時期的時代特征聯系起來,這將有助于兒童對藝術作品的進一步認識。
一般的美術欣賞活動包含的主要內容為中外美術史上經典性的美術作品和中國傳統民間美術作品欣賞:包括有古今中外各種題材的繪畫作品,各種雕塑作品及工藝美術品和民間藝術家作品。民間藝術作為民族文化藝術瑰寶的珍稀性和民間藝人后繼無人的現實矛盾,也是當下中國傳統民間藝術面臨的難題。因而在學前兒童時期普及傳統文化和民間傳統藝術尤為必要,這也是以往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將民間美術作為教育教學活動內容的重要因素。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在任何形式的兒童教育活動中,最能夠引起兒童發生興趣的往往是與兒童本體有關的事物,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兒童更加容易或者更加愿意關注同齡兒童或周圍的游戲與活動,包括兒童本體繪畫作品或者表現兒童生活情趣題材的藝術作品。兒童繪畫作品的欣賞,在學前兒童欣賞活動中應占有一定的比重,兒童美術作品是兒童情感和智慧的結晶,他們的繪畫作品能夠使學前兒童欣賞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忽略的物象存在的美,引發自身與他人共通點與差異的比較,由這種感受去引導孩子們到生活中去關注彼此,發現樂趣、分享愉悅,體味審美。如此循環,使學前兒童的審美層次不斷提高、不斷延伸。好的欣賞作品要使學前兒童產生美的感受,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并能夠用藝術的語言和詞匯表達出來,還需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指導方法,正確科學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語言,能夠使學前兒童、教師和欣賞作品融為一體,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中外專業兒童畫家創作的繪畫作品包括優秀兒童讀物插圖欣賞,這些作品是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審美特質創作的,所以深受學前兒童甚至成年人的喜愛。盡管當今全球社會已進入讀圖時代,大眾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斥著各種媒體的圖像,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閱讀形成了強大的沖擊,但是現代社會中大眾的讀圖與學前兒童時代的讀圖還是有著質的差別:兒童了解自然生活和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通過圖像和文字的結合,大多的時間是通過成年人的傳輸互動來獲取信息,作為兒童本體的需求要借助于成年人對讀物的遴選和指導來完成,兒童自小的某些興趣養成和對某種實物的敏感大致在這一階段就逐漸形成,兒童的思維,閱讀習慣,對自然的疑問,對形狀色彩等等的探索和發現以及對讀物畫面的選擇都會受到成年人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研究中也承認兒童天生是要探索和發現的,“我要那樣去引導孩子進入周圍的世界:使他們每天都能夠發現新的東西……及走向大自然絕妙美景的旅程。”[4]他注重培養的是整體的人,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成年人就是引導兒童探險發現最終使其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向導。兒童的畫和兒童畫家的作品以及優秀童話插圖進入兒童美術欣賞資料庫的拓展,是兒童美術欣賞活動中的一個新的嘗試,同時也遵循了兒童自我本體關注的發展規律,這種方法的運用和探索還會繼續拓展,將來可能會有更多的關于兒童內心的發現通過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發掘出來,這也是對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的延伸與肯定。
[1][美]約翰·維克雷.神話與文學[M].潘國慶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
[2][中]周作人.兒童的文學.鐘淑河編周作人文類編.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3][英]約翰·伯格.畢加索的成敗[Y].連德誠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先給孩子[S].唐其慈等譯.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1.
[5][中]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Z].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6][中]高紅星.學前兒童美術教育[Z].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金傳寶)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學前兒童美術名作認知與審美素養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10CJY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