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林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探索
●李虎林
對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狀況進行監測,對于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對四種課業負擔理論的了解分析并結合減負實踐的需要,可以將課業負擔理解為學生承擔的課業任務和承受的課業壓力以及上述兩個方面交互作用引起的學生的學習疲勞等身心反應。據此,可以從課業任務、課業壓力和學生的身心反應三個維度設計一組包含9個一級指標29個二級指標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為推進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體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基礎。
課業負擔;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中小學生
過重的課業負擔對兒童的健康全面發展和中小學校培養目標的全面實現非但無益,反而有害。相反,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不僅有助于保證兒童的身心健康,亦有助于中小學培養目標的實現和教育質量的提升。為此,《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提出將學生的“學業負擔狀況”作為綜合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實,對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狀況進行科學監測和評價,除了有助于引導全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外,其對于系統深入的了解學生課業負擔的現實狀況和存在問題,提升減負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規范相關辦學行為和還公眾知情權,形成協同減負局面亦具有重要的意義。[1]
對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進行監測,必須以指標體系為基礎和前提。但是,當前我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非常薄弱。一些學者雖然對相關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如對課業負擔的個體層面變量[2]和學校層面變量[3]進行了綜述,對公眾關于課業負擔的理解進行了調查分析[4],但這些研究均未提出完整的指標體系。只有劉力從學校管理、教學內容與方法、學生心理和生理衛生等4個方面提出了一組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5],但該組指標存在直接相關性不足,不夠全面以及一些指標操作困難,可行性欠佳等問題。從實踐中的情況來看,“出于落實減負政策,規范學校辦學行為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經設計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檢測內容主要局限于客觀的課業任務和完成時間,而未涉及學生主觀的課業感受與壓力”[6],因而顯得不夠全面。因此,在對課業負擔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構建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可行性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十分必要。
一直以來,人們關于課業負擔或學業負擔的內涵、課業負擔過重的表現和減負目標的認識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解分析這些觀點,有助于我們形成科學合理的課業負擔理論,為課業負擔監測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四種中小學生課業負擔觀的回顧與分析
整體說來,當前關于課業負擔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四種理論觀點。
第一種觀點將課業負擔理解為學生應該或必須承擔的課業責任、任務。如鄔志輝提出,“學生負擔就是學生為了達到自身素質全面發展之目的所應該承擔的全部任務與責任。”[7]程晗認為“課業負擔是學生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必須承擔的課業責任。”[8]依據這一觀點,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實際上是指現實中存在,但不符合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和政府的相關規定,因而學生不必要也不應該承擔的那些課業任務。根據張桂春等人的研究,這一意義上的課業負擔過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超綱”或“超標”,即教學、考試的難度和內容超出了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二是“超時”,即延長學生學習的時間,加課、補課、不按時放學、節假日補課、上校外補習班等;三是“超量”,即課程、資料、作業、考試等的內容和頻率多于學生可承受的范圍。所謂減負,也就是要消除上述“三超”現象。
第二種觀點認為,學生的課業負擔是指學生的主觀感受或壓力體驗。如畢恩銘提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是指學生在完成一定課業時的一種心理感受”[9]。王安全認為,“學習負擔是學習者對學習時間的長短,學習量的大小,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等方面形成的一個綜合性主觀感受。”[10]陰國恩、李勇認為“學習負擔的心理實質是個體與環境(物理的和社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對個體提出的要求而產生的學習壓力。”[11]所謂學習壓力則是學生對壓力情景(學生角色、學習任務、學習的行為環境、學習的物理技術環境、學習的人際關系環境和自我系統)的主觀體驗。
從上述觀點出發,影響學生課業負擔感受的因素非常多樣,除學生承擔的課業任務和完成時間外,還包括學生家長、教師的期待、教師的授課質量以及學生自身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有研究者將其中的非智力因素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課業自我概念、心理承受力、對家長和教師期望的感知、師生關系與家庭氛圍、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和方法。[12]
在筆者看來,能夠給學生造成負擔的課業感受,必然是由課業引起的學生的壓力感受,即對學生具有威脅性的課業要求、課業情景經學生感知、反映而形成的學生的持續的緊張感以及伴隨而來的驚慌、害怕、憂愁、憤怒等情緒。因此,我們在認識學生課業感受時,應更多的著眼于現實中存在的令學生緊張的、對學生具有威脅性的課業要求、課業情景引起的學生的壓力感受,如學生對學習后果的擔憂(如對家長責備和教師失望的擔憂、對升學競爭失敗的擔憂等)引起的壓力感受,課業難度大、學習時間長引起的學生的壓力感受,課業實施質量不佳(如課堂教學低效、重復性作業過多等)引起的壓力感受等。至于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興趣等因素,由于它們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教師和家長提出的課業要求以及課業實施的質量等因素影響形成的,因此與其說它們是影響學生課業壓力的因素,倒不如說是課業壓力導致的結果。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樣,“獨生子女父母的期望與要求很高,考不上大學就業很困難,因此學生自己本身有很強烈的考學愿望,學習動機增強,但終因外部壓力過大而‘支撐不住’,導致厭學情緒產生。”[13]
第三種觀點將課業負擔理解為是客觀負荷與主觀感受之和。如肖建彬提出,“‘學習負擔’是人類個體以個體經驗的方式,在對人類經驗吸納、加工以認識和適應生存環境的過程中,對認定的目標、承擔的任務和責任所帶來的壓力的一種體驗,以及為此而消耗的生命。體驗是主觀的,消耗(生理、心理、時間)則是客觀的。”[14]顧志躍認為,“學生的課業負擔是由客觀負荷與主觀感受兩部分組成的,客觀負荷是指學習的時間和數量,主觀感受是指對學習的態度和喜歡程度。”[15]依據這一觀點,減負除了要減輕學生的客觀負荷外,還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感受或心理負擔。
第四種觀點認為,學生的課業負擔是指學生的身心疲勞狀態,主張以學生身心的疲勞程度及諸多不良癥狀判斷學生課業負擔的輕重與否。如楊兆山、陳旭遠認為學習負擔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超出學生的身心承受能力或違背學生意愿需求以及學生對學習后果的擔心等所造成的疲勞性身心體驗”[16]王厥軒提出,“學生在學習之后身心疲勞程度休息后得到恢復,不影響身體生理或心理健康,稱之為合理負擔。倘若學生學習任務太重,學習時間過長,由此造成身心疲勞程度在休息后也難以調整和恢復,并產生某種疾病或心理偏差,如視力減退、厭學情緒、考試綜合癥等,則稱之為課業負擔過重。”[17]
(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內涵的再認識
從根本上說,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現實中存在的課業“超標”、“超時”、“超量”固然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因而可被看作課業負擔過重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學生在完成課業時承受的過大心理壓力除了能夠給學生以沉重的負擔感受外,其存在客觀上也是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因此也可被看作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一個重要表現。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個體心理壓力過大時,人的理智一般難以控制,個體常表現出兩種極端的行為反應,要么呆若木雞,完全停止行動,要么攻擊。中度心理壓力一般會使人的行為能力降低,產生重復和刻板動作。”[18]只有在適度壓力或輕度壓力狀況下,個體才有可能在理智的控制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對壓力事件較妥善處理,從而也使自己心理承受力得到增強,使個體生物性行為和正向的適應性行為增多,從而變壓力為動力。另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嚴重身心疲勞、厭學等狀態由于是學生課業任務過重、壓力過大所產生的結果,因此,亦應被看作是課業負擔過重的表現之一。
基于對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上述認識,并從為減負工作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推動減負目標實現的需要出發,筆者認為應從學生承擔的課業任務、承受的課業壓力以及由上述兩個方面引起的學生的學習疲勞等身心反應三個方面理解和把握課業負擔的含義。其中,課業任務是指學生實際承擔的與學校課程有關的任務。課業壓力是指學生對威脅性的課業要求、課業情景(如家長、老師的期待、升學競爭、課業難度、課業數量、學習時間、課業實施質量等)經感知、反映而形成的持續緊張的綜合性心理狀態。就課業任務與課業壓力的關系而言,課業任務是引起課業壓力的因素之一,與此同時,適度或較小的課業壓力可通過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發揮,變壓力為動力,從而推動課業任務的順利高效完成。過大或較大的課業壓力則會延緩課業任務的完成,降低學生學習的效率。綜合起來說,課業負擔是指學生承擔的課業任務和承受的課業壓力以及上述兩個方面交互作用引起的學生的學習疲勞等身心反應。
其實,對學生而言,有任務就會有負擔,有壓力就會有負擔,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負擔都不利于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相反,適當的任務和適度的壓力恰恰是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所必須的。因此,減負并不是要減輕一切的課業負擔,而是要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判斷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與否的標準則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課業任務是否“超標”、“超量”、“超時”,超了則說明課業負擔過重;二是學生承受的課業壓力是否較小或適度,若學生承受了過大的或較大的課業壓力則說明課業負擔過重;三是學生在學生過程中產生的身心疲勞能否在休息后得到調整和恢復,若不能則說明課業負擔過重。
(一)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的內涵
監測(Monitoring)一詞,原是項目工程上的用語,是指系統地收集和分析項目的數據信息,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和項目組織的有效性。它基于項目目標設定和工作計劃安排,讓管理者及時掌握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所在,以保證項目有效運行,并為管理決策者提供一個有效決策與行動規劃的評估。[19]《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監測”詞義的解釋是“監視檢測”,詞組有衛星監測、環境監測、大氣污染監測。[20]通過以上了解,可以看出,監測既有對相關事物進行連續的、系統的觀察測量的意思,也有依據觀測結果和設定的目標對該事物進行價值判斷的意思。整體來說,監測可被理解為基于一定的目標和行動計劃,對相關事物進行連續觀測,并依據觀測結果和設定目標對該事物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其目的在于發現問題,并為有關方面的有效決策提供依據。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則是指根據減負目標和減負計劃,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的收集與中小學生課業任務、課業壓力、身心反應有關的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對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狀況進行連續的衡量和價值判斷,從而為不斷推進減負工作和制定切實有效的減負措施提供可靠信息的過程。
(二)構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的原則
指標是具體的、可測量的現象。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則是指能夠全面反映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狀況的一系列指標。由于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復雜性,為了保證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中小學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指標體系的構建應以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深入分析和理解為基礎,以相關理論為依據。在保證指標體系的全面性、完整性的同時,有重點的選擇那些最能體現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狀況的衡量指標。
2.針對性原則
構建的指標體系要能夠充分的反映當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實際狀況,有助于發現中小學生在課業負擔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能夠為政府部門、中小學校和社會公眾準確判斷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狀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3.政策性原則
截止目前,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已發布了一系列減負政策,提出了許多明確而具體的減負措施和要求。指標體系的構建要以這些減負政策為指導,并將相關的減負措施和要求體現在指標體系中,從而使其有助于推動減負規定的貫徹落實。
4.易操作性原則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既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又必須考慮實際監測的可操作性和現實資料獲取的可行性。因此,一方面要精選指標、合理控制指標規模,確保指標層次簡明、數量適當,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和獲取的便捷性。
(三)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的構成
根據上文我們對課業負擔含義的分析理解并結合監測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可以從課業任務、課業壓力和學生的身心反應三個維度加以建構。
1.課業任務方面的指標。一般而言,對學生承擔的課業任務的了解可通過課業難度、課業數量和學生的學習時間三個方面進行,因此,可將上述三個方面作為監測課業任務的3個一級指標。其中課業難度或課業內容的難度又可根據課業內容呈現的形式分為課堂教學內容的難度、作業難度和考試難度3個二級指標。學習時間可分為學生的周課時、學校補課時間、上校外補習班時間、完成教師布置作業時間、完成家長和家教布置作業時間、睡眠時間、自由支配時間7個二級指標。課業數量可分為學生使用的輔導資料(練習冊、習題集)的數量和記錄成績的考試的頻率2個二級指標。
2.課業壓力方面的指標。課業壓力是學生對威脅性的課業要求、課業情景經感知、反映而形成的持續緊張的綜合性心理狀態。根據學生的感受,可將課業壓力程度分為沒有壓力、壓力較小、壓力一般、壓力較大和壓力很大5個等級。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學生課業壓力的大小除了與課業任務相關外,還要深受學生家長和教師的期待、學校班級競爭氛圍和課業實施質量等的影響,因此,為了更加全面的反映學生的課業壓力狀況,可根據壓力源將學生的課業壓力分為課業任務壓力、期望壓力、競爭壓力、課業實施質量壓力4個一級指標。其中課業任務壓力可分為課業難度壓力、學習時間壓力、課業數量壓力3個二級指標。期望壓力包括家長期待、教師期待、社會要求3個二級指標。競爭壓力可分為考試成績排名次并公布名次、對學習后果的擔心(如擔心遭到教師的批評與懲罰、擔心家長的抱怨、擔心別人的冷嘲熱諷)、對升學的擔心3個二級指標。課業實施質量壓力可根據課業實施途徑分為課堂教學質量壓力、作業質量壓力和考試(測驗)質量壓力3個二級指標。
3.學生身心反應方面的指標。學生的身心反應是學生在長期承擔一定課業任務和承受一定課業壓力的情況下所出現的身心狀態。這些身心狀態作為課業負擔導致的結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課業負擔的狀況。
首先,學習疲勞與課業負擔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繁重的學業負擔,沉重的心理壓力,使學生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和精神緊張狀態,造成身心疲勞,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也影響了學習效率和智力發展。”[21]因此,學生的身心疲勞程度或學習疲勞程度可作為監測學生身心健康狀態的首選一級指標。學習疲勞是學習者經過長時間學習所導致的身體機能減弱,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對學習疲勞的監測可通過生理癥狀(如頭部疼痛、四肢沉重、頭昏腦脹、頸肩酸痛等)和心理癥狀(如焦慮不安、沮喪無助、沖動易怒、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鈍、學習效果不佳等)2個二級指標進行。
其次,除學習疲勞外,厭學也與課業負擔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學習負擔對厭學影響顯著,隨著學習負擔的加重,厭學加重;學習負擔中的時間負擔和課外作業量負擔是影響小學生厭學的最主要因素。”[22]所謂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而持冷漠態度甚至厭惡、逃避的心理狀態及其在行為上的不良表現。”[23]對厭學的監測可以從厭倦(如對一半的科目不喜歡學,上課經常走神、打瞌睡、做小動作,感覺新課本和其他一些新知識都很枯燥乏味,感覺呆在學校很難受,學習生活總是不如意,一提到學習就感到煩躁不適等)、冷漠(如對學習成績不好無所謂,學習目標不明確,在校學習就是混日子、等文憑)和逃避抵觸(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習慣于抄襲別人的作業,對教師、家長提出的學習要求表示反感,不喜歡上學,一學期逃課3次以上等)3個二級指標進行。
將以上三個方面的指標綜合起來,就可形成由9個一級指標29個二級指標構成的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見表1)。
(一)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數據的收集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數據的收集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為了保證數據的有效性和監測的公正性,調查對象應以中小學生為主,同時選取部分學生家長和任課教師。根據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的構成,學生問卷應由四個分問卷構成,即課業任務狀況問卷、課業壓力狀況問卷、學習疲勞狀況問卷、學生厭學狀況問卷。為了保證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的連續性,又不致給相關方面以過多負擔,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數據的收集以一年一次為宜。

表1 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
(二)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體系數據的分析
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是一項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付出長期努力的復雜工程,監測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的主要目的在于檢驗相關減負計劃、措施的實際效果,發現各個地區、各個中小學校學生在課業負擔方面存在的具體問題,為進一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減負措施提供依據。因此,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監測指標數據的分析宜采用按指標逐一分析的方式進行。當然,不同地區也可以根據需要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賦予課業負擔監測的各級指標以適宜的權重,匯總相關數據,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課業負擔狀況。
[1][6]李虎林.課業負擔重,誰說了算?[N].中國教育報,2013-11-23(5).
[2][12]文劍冰.課業負擔的個體層面變量研究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24-30.
[3]董輝,楊蘭.課業負擔的學校層面變量研究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40-48.
[4]柯政.公眾對課業負擔的理解:基于2159份問卷調查結果[J].教育發展研究2013,(6):25-30.
[5]劉力.如何科學監測學生的學習負擔?[J].中小學管理,2011,(4):53.
[7]鄔志輝.“減負”與“加負”——關于學生負擔問題的深層次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7,(6):3-6.
[8]程晗.對“減負”的理性解讀[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5):21-23.
[9]畢恩銘.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學習心理探析[J].山東教育科研,1996,(1):35-36.
[10]王安全.論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不確定性[J].現代教育論叢,2006,(2):5-7.
[11]陰國恩,李勇.學習負擔的壓力理論與對策[J].天津教育,2004,(10):14-18.
[13]劉芳.金昌市初中生厭學現象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3:14.
[14]肖建彬.學習負擔:涵義、類型及其合理性原理[J].教育研究,2001,(5):53-56.
[15]顧志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問題——中小學教育改革熱點問題導讀之十一[J].教育科學研究,2004,(11):15-16.
[16]楊兆山,陳旭遠.關于普通教育學習負擔問題的理性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3):3-5.
[17]王厥軒.中國教育絕不輸給美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41.
[18]劉克善.心理壓力的涵義與特性[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1):102-106.
[19]JanetShapiro.MonitoringandEvaluation[EB/OL].http:// www.civicus.org/new/media/MonitoringandEvaluation.pdf.2003-06-01.轉引自沈南山.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學業評價制度分析視角[J].教育科學研究,2010,(7):37-40.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29.
[21]張書義,李慧.學習疲勞及其防治[J].天中學刊,1998,(3):87-89.
[22]郭志芳,張德乾.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學習負擔過重[J].基礎教育研究,2009,(9):3-5.
[23]孟四清,陳志科,李強,劉冬菊,趙麗霞.天津市中小學生厭學狀況的調查[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3):46-49.
(責任編輯:劉君玲)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教育部青年課題“區域性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業負擔檢測與公告制度研究——以甘肅省部分市縣為例”(課題批準號:EHA120368)。
李虎林/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與基礎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