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春煥,廖 巍,李增蓉,陶 娟
(湖南科技大學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論文化自覺與輔導員工作①
安春煥,廖 巍,李增蓉,陶 娟
(湖南科技大學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南湘潭 411201)
輔導員的工作職責要求其應該在文化自覺理論的指導下開展工作,應該在自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師、學生朋友等身份的基礎上,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大學生對人生社會的正確認識,達到培育大學生文化自覺的目的。同時,輔導員也應該在工作過程中努力將實現人的自覺作為自身發展的終極目標,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同時,培育和實現自身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大學生;輔導員;出場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的教育事業提出了“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要求,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要在工作中貫徹這一精神,高校輔導員在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覺過程中,更應該努力培育自身的文化自覺,以自身的自覺來助推大學生的文化自覺。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文化自覺”成為我國學界討論的重要論題之一,有關研究集中在四個方面:文化自覺理論體系的研究,文化自覺在社會、文化發展中的作用研究,文化自覺在學術學科發展中的方法論意義研究,以及對文化自覺的經驗總結[1]。“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2]從其本質來看,“所謂文化自覺,其實也就是人的自覺”[1]。從文化自覺的角度來看,黨中央關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精神及其具體舉措,就是要通過教育體制改革,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以達到培養人才的目的。真正的人才,必然是自覺了的人。因此,高校教育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推動大學生實現自身的自覺。輔導員因其工作的性質和職責而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也使得文化自覺在輔導員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
輔導員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負有雙重責任:一方面,作為社會存在體,輔導員需要對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另一方面,作為教育工作者,輔導員又需要切實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以促進高校學生對于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自知之明。正如有學者指出,文化自覺“是主體性確立條件下的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創造共同組成的有機體系”,而文化創造是其實現的根本途徑,“只有當人把認同的文化通過文化創造再生產出來的時候,人的本質才得以完成和實現。”[1]
輔導員直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輔導員工作的核心本質,就應該首先自覺自己的身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到自身工作的基本性質,才能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時刻加強對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學習。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2],輔導員通過對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份的認定,也即確立自身高校輔導員的主體性地位,才能對自身的文化有真切的認識,也才能真正落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3]輔導員如果不能認同自身的身份,只會導致角色錯位,其所肩負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就很難落到實處。
除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之外,在大學生的眼里,輔導員又是他們值得信賴的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輔導員應該以此為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能獲得大學生的信任,達到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當前大學生愛國熱情強烈卻又缺乏責任意識,政治意識敏銳而又缺乏辨析能力,人生進取意愿強卻集體觀念弱,成才立業期望強又挫折承受能力差,道德法制觀念強卻缺乏基本的文明素養[4]。面對這樣的形勢,要想培養大學生成才,僅僅依靠專業教師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輔導員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優缺點,取長補短,建立對于人生社會的正確認識。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5]人們在改變環境的同時,也就是在改變自己。同樣的道理,輔導員在以正確的理論改造大學生的思想世界的同時,其實也就在塑造著同樣的自己。品質優良、學習突出的學生固然幫助了輔導員的工作和生活,那些品質頑劣、學習拖拉的學生又何嘗不是在成就輔導員的內在修養和能力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而能夠促使輔導員實踐這一理論的根本動力,就在于將自己看作學生的朋友。
文化自覺的本質就是要實現人的自覺,就是要發揮人的本質,真正落實馬克思主義“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的精神[6]。因此,高校輔導員在自己的工作生活過程中最終要實現的,是自己作為人的自覺。輔導員只是行為主體在一定條件下承擔的社會角色,支撐其實施這一角色的根本依據當然還是“人”。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人的社會化程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就使得人只能以某些特定的社會角色的形式展現出來,而其文化自覺也必然需要借助于相應的社會角色才能實現。因此,高校輔導員在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自身作為“人”的本質,事實上這二者之間是必然統一的。對于輔導員來說,“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學習和掌握做好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本領”[7],對于輔導員來說,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就是在實現人的本質,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成才的過程中,真正實踐對于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五·四”座談會上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要充分信任青年、熱情關心青年、嚴格要求青年,為青年馳騁思想打開更浩瀚的天空,為青年實踐創新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豐富的機會,為青年建功立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8]要達到“青年興”“青年強”的目的,加強在校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樹立其文化自信,無疑是基礎性的工作。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輔導員應該在自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身份的基礎上,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大學生建立對于人生社會的正確認識,及時幫助大學生解決生活、學習中的人生難題,全身心地投入到與學生的互動中去,使自己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努力實現其作為“人”的自覺。
[1]溫航亮.論馬克思主義文化自覺理論的四個向度[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1):89 -93.
[2]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賀龍軍.文化大發展視域下高校輔導員工作提升研究[J].學理論,2012(28):201-202.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王征國.論馬克思主義的三維文化觀[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22.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8]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5(02).
(責任校對 朱正余)
G64
A
1674-5884(2014)04-0055-02
2013-11-10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2C0147)
安春煥(1982-),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主要從事倫理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