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佳勝
現在大學的在校學生,尤其是名牌大學農村出身的學生所占比重越來越小,已經變成一個特別突出的現象。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去我們上大學的時候,班里農村的孩子幾乎占到80%,甚至還要高,現在不同了,農村學生的比重下降了”。以我國兩所最著名的大學為例,有調查數據表明,“1992年、1995年和1999年清華大學本科生中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分別是18.3%、20.1%和19.0%,始終徘徊在20%左右。北京大學農村學生的比例則分別是23%、20.9%和16.3%,出現了逐漸下降的趨勢”。[1]另有調查數據顯示,“表示自己戶籍在農村的學生比例僅為17.0%,而同年全國高考考生中,農村生源的比例高達62%”。[2]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城市學生與農村學生升入高校比率,尤其是升入我國名牌大學的比率差距懸殊。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社會及學者的廣泛關注,其產生的原因很多,本文基于子女頂替就業政策變遷的背景對問題產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加強對高校生源偏差的認識,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子女頂替,又稱接班頂替,是指父母退休、退職后,由其子女辦理手續,頂替空下來的名額,進入父母原工作單位上班。這種方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尤其是20世紀70、80年代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單位招工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當時幾乎人人耳熟能詳的社會現象。[3]最早的子女頂替就業政策出現于1953年頒布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實施細則修正草案》中,該草案第二十四條規定:“工人職員因工死亡或因工殘廢完全喪失勞動力,其直系親屬具有工作能力而該企業需人工作時,行政方面或資方應盡先錄用。”之后隨著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國家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促使頂替就業的對象不斷擴大。據統計,從1978年至1983年,五年內全國辦理退休、退職的職工共有1220萬人,其中子女頂替約900多萬人,占退休退職人數的80%。[4]政策執行至此,問題越來越多,致使政策走向了終結。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發布了國營企業勞動用工制度改革的四項規定,即 《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和《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根據這些規定,從1986年10月1日起,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應“面向社會,公開招收,全面考核,擇優錄用”,必須實行勞動合同制,廢止子女頂替等制度。[5]在這一政策終結前后轉變過程中,對社會系統的許多方面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包括教育事業中學生的受教育目的以及人們對教育公平的重新定位。
“每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盡管有時是不自覺的、甚至是盲目的……”。[6]對于學生本身在受教育過程中基本經歷了從無目的到有目的,從別人(父母、老師等)強加于自己的目的到逐漸形成自己的目的。隨著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受教育目的在不斷更新中日漸明確和為己認可。
“教育動機和就業問題決定著學生的流進與輸出,制約著他們的成敗,因而也就控制著人們進入或離開教育領域”。[7]我國存在獨特的戶籍制度,把原本形成的“農村人”和“城里人”兩大群體嚴格固定下來,形成二元戶籍制度,“限制了公民自由定居、遷移的權利,強化了人們地域觀念和城鄉觀念,造成了城市人高人一等的‘貴族心理’和鄉下人低人一等的‘貧民心理’”。[8]“城里人”有許多優勢,相比“農村人”有優越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過著相對優越的生活,并且部分“城里人”瞧不起“農村人”,從一些如“鄉下人”、“鄉巴佬”等稱呼上就可以看得出來。“農村人”很羨慕“城里人”,仰慕“城里人”的生活。由于社會發展等現實原因,城里就業機會有限,并且在嚴格戶籍制度控制下農村人很難進入“城里”,成為城市的永久居民。但是對于正在讀書的學生則不然,“公共教育是社會向上流動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它像篩子一樣,允許某些人獲得較高的教育,從事高收入的工作,而另一些人卻被篩掉,被篩掉的這些人,教育水平很低,基本只能從事低收入的工作。一般來說,一個人受的教育越多,他的收入、社會地位也越高。”[9]這些農村學生只要好好學習,就有機會通過學習途徑考入好大學,同時成績優異,表現突出就有機會被“分配”到“城里”工作,不僅解決了戶籍問題,而且過上“城里人”生活。在父母功利化教育的激勵下,農村學生的學習動力特別大,并且農村孩子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長大,盡管農村師資等教育條件相對較差,但相比“城里”孩子來說,毅力格外大,也是對他們教育資本的一種補償。如,自古“英才出寒門”主要就是這個緣故。因此,相對來說,農村孩子的刻苦努力促使了農村學生在大學生源中所占比例雖偏低但有緩慢的增長。
相比之下,由于國家對“城里人”的一些優越政策,弱化了城里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受教育動機。“教育是一項艱苦的,甚至是厭煩的工作,它之所以使人感興趣不在于它本身能得到什么結果,而在于他畢業以后一定可以得到相應的收入。”[10]由于頂崗就業政策的存在,使得城里孩子無論學習怎樣,是否能獲得很高的學歷,國家都會幫助安排工作,主要的形式是子女頂替父母的工作。尤其對于父母工作比較好的家庭來說更是如此,甚或孩子學習成績很好,如果有機會,父母也不會讓孩子繼續學業,不必去讀大學,而是直接安排進自己的單位工作或接替自己的工作。“有些人為了提前退休或退職讓子女頂替,有的更改戶口,有的虛報年齡,”[11]有些甚至中途終止學業,例如“1979年,在天津市區中學生中,因父母退休,中途退學參加工作的達22505人”。[12]反之雖然多上了幾年學,學歷提高了,但是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可能找不到比接替父母職業更好的工作。所以這個時期“城里”家長在學習上普遍對孩子要求不高。另外,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時城里家庭生活相對比較寬裕,所以孩子比較滿足父母的職業和自己家庭的當下生活狀況,這樣自然消解了他們的學習動力。“有頂職機會的子女把頂替進廠當工人作為最高目標去追求,因此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認真讀書學習,甚至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13]
由于子女頂替就業政策消極效應的不斷增大,實施了30余年的政策走到了終點。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迅速,戶籍制度開始松動,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就業,農村孩子進入“城里”的途徑增多,幾率變大,通過升學并不是進入城里的唯一途徑,而且由于“農村”學生父母大量進城務工,使得不少孩子成為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是隔代照管,在學習上不能得到父母的及時有效的督促。另為,學校教育并沒有對農村學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予以有效補償,所以農村學生學習成績相對不佳。
相比較而言,城里家長對子女學習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國家取消了子女頂替政策,“城里”孩子昔日所享受的特殊就業待遇已經蕩然無存,幾乎所有的工作崗位都是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而許多穩定的、好的就業崗位,本科學歷是最低要求。如果學生沒有一個好的學業成就,對于父母所從事的優勢職業只能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最終變得在“城里”沒有立身之地。同時,由于當年頂替父母工作,再后來遇到國企改革而造成的“下崗”,造成一些人重新艱難就業,他們這一代家長更是體會到學識與能力的重要性,對于孩子的學習更是倍加重視,把孩子的學習狀況視為家庭里的一件大事,孩子的學習花費成為家里的一項重要支出。為了使孩子能保持一個好的學業成就,父母想盡各種辦法。如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使許多孩子在每天放學后、周末和節假日休息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其主要目的是使子女能取得一個好成績。此外,家長還會為孩子報名參加學習一些“興趣班”,如鋼琴班、美術班、舞蹈班、奧數班等,許多是為了拿獎項,為了在擇校、升學時成為提高孩子競爭力的砝碼,而很少純粹是孩子真正出于個人興趣愛好去選擇學習。盡管“城里”學生每天的學習生活比較累,但確實有利于學生學業成就的提高。隨著市內學生課外學習需求的不斷增多,大量的課外補習輔導機構應運而生,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許多連鎖機構。這樣的課外學習機會對于農村孩子來說根本無法接觸到。由于“城里”學生家長文化水平的先天優勢和“城里”教育教學質量的顯著優勢,致使“城里”孩子升學幾率顯著提升。
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曾指出:“社會必須為所有人建立平等的受教育機會,而不管其家庭收入的多少。”[14]因此,為了營造和諧有序、平等公平的社會環境,國家應為不同階段的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學生創造機會條件,盡可能為每一個人搭建在未來社會上平等競爭和發展的平臺,實現每個人的起點公平,人與人之間的發展條件公平,以期達到公平的競爭、公平的發展。學校教育屬于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因此直接受社會系統變化的影響。社會系統中戶籍制度改革促使城鄉教育競爭的變化就是這一體現,這就需要國家在重大社會系統變革時要充分顧及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對出現的問題應予以及時有效的解決。
基礎設施是縮小學校之間差距的最低層次,良好舒適的教學環境可以陶冶情操,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出臺,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但是,在我國,縣是最弱的一級財政,對義務教育只能滿足最低限度的維持,根本談不上發展。尤其一些地區的貧困縣,連最低限度的維持都成問題。盡管我國對貧困地區一直實行一些傾斜性優惠政策,但是從現實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狀況可以看出資金投入的力度還不夠,因此,國家應加大專項資金的投入,同時完善資金管理和運轉制度,提高資金利用率,進而縮小城鄉學校基礎設施之間的差距,在保障最低層次公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農村基礎教育設施的現代化和優先發展,進而彌補農村孩子社會文化資本和家庭文化資本的不足,以此縮小城鄉教育發展的地緣差距。
教師是教育事業的人力資源,是發展教育事業的關鍵所在。[15]教師教學水平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關鍵因素。由于我國當前農村人文社會環境相對落后于城市,社會還存在對農村“鄙視”的傳統觀念,城市生源的畢業生不想脫離土生土長的優越環境而下到農村基層,而農村孩子上學讀書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逃離”農村進入城市成為“城里人”,過向往已久的“城里人”生活。同時由于農村教師的綜合收入遠遠低于城市內教師,并且工作和生活環境也不佳,所以不但吸納不到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從教,而且在農村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還會不斷的脫離底層學校向上層學校流動,向城市內學校流動,向發達地區流動。所以農村教師的更新處于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基于當下的現實環境,唯有大幅度增加農村教師的工資和各項福利待遇,才能留住農村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和吸納優秀畢業生來農村從教。這就需要國家撥專款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和福利待遇。此外要建立起合理的教師評價制度,對于農村成長起來的優秀教師撥專款加以獎勵,使優秀教師留得住和不斷成長,發展農村特色的優秀特級教師。
總之,國家要肩負起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采取各種措施,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公平,使所有兒童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擁有公平的教育競爭起點和過程,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1]王莉華.中國高等教育的城鄉差異[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52-53.
[2]為何名校農村學生比重在減少?[J].云南教育(視界時政版),2012,(2):45-46.
[3][5][11][12][13]王愛云.試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子女頂替就業制度[J].中共黨史研究,2009,(6):44-53.
[4]《當代中國的勞動力管理》編輯委員會.當代中國的勞動力管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52.
[6][英]約翰·懷特.李永宏,等譯.再論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3.
[7][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0.
[8]茶洪旺.現代農業的發展呼喚加快戶籍制度改革[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1):12-14.
[9][美]埃弗里德·羅吉斯.王曉毅譯.鄉村變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39.
[14][美]約翰·羅爾斯.姚大志譯.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M].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72.
[15]李喆,習近平.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N].文匯報,200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