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 娟
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 (MCAT,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是由美國醫學院委員會(AAM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組織的北美醫學院研究生入學計算機標準化考試,它考查應試者對學科原理和知識的掌握程度,著重考察應試者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分析實際問題的技巧。根據 AAMC于2012年9月發布的 《2015年MCAT考試指南預覽(第二版)》,從2015年春季起的MCAT考試將主要添加包括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和倫理學等多學科基礎知識,在考查生命體系的生物與生物化學基礎知識以及生物系統的化學與物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增加考查行為的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基礎知識以及鑒別分析與推理能力。[1]AAMC發布新版MCAT考試的目的是培養更加人性化的具備綜合素質的未來醫生,希望醫學院招收和培養的醫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能夠集中精力為病人排憂解難之外,還能以更加全面的系統思維和科學方法對待醫學事業,以適應和滿足美國醫療衛生發展的最新需要。
20世紀20年代,美國 “醫學院學術能力測試”(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for Medical Students)創立,考試分6-8個考試科目,題型涵蓋是非題和選擇題,考察范圍包括圖形記憶、內容記憶、科學詞匯、科學定義、資料理解、醫學知識、邏輯推理。由于“醫學院學術能力測試”不僅提高了醫學院入學標準,而且考試流程更加嚴格,全美醫學院的新生退學率在這一時期明顯下降。
隨著考生對考試態度的改變以及醫學院備考質量的提升,這一時期的考試進行了幾項重大修訂。考試科目減為4項,包括:詞匯能力、計量能力、科學知識、對現代社會的理解;所有題目都是選擇題;考試的每個章節都有獨立的分數,總分則是由各個章節分數相加而成;總分分值范圍是200-800分。各章節單獨計分有助于醫學院招生部門從申請人中選拔合適的對象。但是,這一時期的考試委員會并不認為“對現代社會的理解”有什么重要價值,考查重點是對科學知識的考查。
這一時期的MCAT保留了之前的絕大多數形式,“對現代社會的理解”因內容范圍擴大而被更名為“綜合信息”。有批評人士指責考試只測試智力因素,而非醫德醫風,招生委員會采取了不同方式加強對申請人的個人品行進行考察。1977年以后,“綜合信息”部分被取消,取而代之部分考查范圍更廣,考查內容涵蓋了科學知識、科學解題、閱讀理解、計量分析。分數則將生物、化學、物理成績分別匯報,而不是簡單給出一個總分。分值尺度從200-800分變為了1-15分。在這一時期,文化和社會偏差被弱化了,AAMC稱考試旨在考查“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識別聯系并將其公式化,以及其它解題能力”。
1991年考試改革后,雖然考試依然分為四個部分,但被更名為詞匯推理、生物科學、自然科學、寫作部分。考試形式為選擇題,絕大多數題目被分成各組。含有段落的考題旨在考察文章理解、數據分析、辯題評價、知識靈活應用。新的分數尺度也被實施。總分值為3-45分,是根據詞匯推理、生物科學、自然科學的單獨分值相加而成,每部分分值為1-15分。寫作部分有兩個小作文,每個作文需要30分鐘來完成,計分尺度為J-T,T為最高分值。2007年1月,AAMC將MCAT改為計算機標準化考試,考生每年最多可以進行三次考試,考試后會很快給出成績。根據AAMC報道,美國醫學院申請人2008年MCAT的平均成績為28.1P,被錄取人的平均成績為30.9P。
未來美國醫療衛生體系的發展特點是迫使AMMC加快改革MCAT考試的直接原因。美國社會老齡化和多元化發展趨勢要求醫學教育系統盡快培養具有更高職業操守和更好人文素質的新型醫生,越來越多的慢性病人需要全方位的人性化治療和幫助,而不是過去簡單的碎片化的臨時救助。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美國衛生體系的不斷發展,AMMC開始重新審視和研究MCAT考試的未來發展方向。正如AAMC總裁Darrell G.Kirch博士所說,“將來的醫療體系需要完全不同的醫生,所以就有了新的MCAT考試改革”。[2]
1.2015年新版考試內容
2015年的MCAT考試包含四部分內容:生命體系的生物與生物化學基礎知識、生物系統的化學與物理學基礎知識、行為的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基礎知識、鑒別分析與推理學能力。每個部分的分值仍然是1-15分,四個部分單獨計分并給出四個成績和總成績。其中,第一、二部分著重考查醫學生掌握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學、生物化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知識,以及基本的實驗方法和統計概念,還包括一定的提問和調查研究的技能。第三部分著重考查醫學生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基礎知識解決社會生活的精神層面中行為學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實驗方法、統計分析手段以及研究能力。第四部分通過閱讀所給材料,考查學生綜合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內容涵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所涉及的職業道德、哲學、文化研究、人口健康等諸多范疇。
2.新舊版內容的區別
與舊版考試內容相比,新版MCAT考試也有巨大改變。在前兩個考查醫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的部分中,大約75%的知識點在舊版考試大綱中出現過。在第一、二部分自然科學知識考題中增加的變化主要包括:(1)被醫學院校認為最重要的生物化學知識將重點考察;(2)著重考查學生的科學能力,要求考生能夠整合多學科概念解決有關生物和生命系統的問題;(3)著重考查考生使用科學常用研究方法和統計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增加的行為和社會科學部分主要考查:(1)學生運用心理學和社會學概念(及相關生物學概念)解決有關衛生和健康結果的行為和社會文化因素的能力;(2)同自然科學知識的考查一樣,考查學生整合不同學科知識的能力;(3)要求學生像社會行為學科學家一樣運用研究方法和統計技巧解決問題。鑒別分析與推理能力部分的主要變化包括:(1)段落理解分析包含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內容,重點考查文化研究、人口健康、道德、哲學等內容;(2)段落理解分析不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3)著重考查考生運用最新認知科學知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1.大力加強綜合素質培養
2015年新版考試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 “行為的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基礎”部分,這將有助于醫學院校對學生進行重新評估,選拔出更具潛能的未來醫生。新版MCAT考試考查未來的醫生是否具有與病人良好的溝通技巧和人際交往能力,因為一名好的醫生在做出最終診斷之前,需要充分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并能與他們進行深入溝通,堅實的醫學理論基礎加上行為理解、情感交流、文化溝通,以及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才能成就一名全面的優秀醫師。[3]經過80多年的發展,MCAT考試已經將關心的重點從醫學學生在班上的名次或考試成績,轉移到未來醫生對工作的熱誠、對病人的真正關心這些核心方面上來。
2.醫學核心知識持續更新
在加大綜合素質培養的同時,并不意味著MCAT考試將弱化重點醫學核心概念考查。新的測試將仍然有兩個醫學科學部分,而且內容持續更新,以滿足目前醫學知識的指數增長趨勢。因為美國的醫學教育工作者深深知道,如果連藥物反應原理都不掌握的醫生很難開出正確的處方。為此,MCAT改革小組早在2009年秋季就通過網上調查問卷的方式,廣泛征集1000多名醫學院教師的意見,詳細了解專業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和考核難度要求,所考查的化學、物理、生物、生物化學等都是老師們認為醫學院最重要的科目。[4]
3.加強鑒別分析和推理能力的考查
新版MCAT考試中完善了鑒別分析與推理能力的考查,其目的是幫助醫學院校評估考生在處理復雜問題時的綜合分析能力與推理能力,其中包括倫理道德、哲學、文化研究,甚至人口健康知識。這部分不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每一個相關的醫學事實,而是要求未來的醫生更注重批判性思維能力,并具備必要的推理技巧從而知道去哪里尋求答案,以及如何解決臨床環境下問題的能力。[5]
在今后的研究生入學醫學考試設計上,不能單純考查考生所掌握的基本專業知識,而更應強調對考生智力潛能的考查,這些潛能是在醫學院中成功完成學業并從事醫學工作的必備條件。事實上,考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正是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能力很難通過復述課本知識進行考查,而更適宜通過選題立項、設計實驗能力、篩選信息能力和驗證假說能力等加以考核。
隨著當前諸多社會問題日益凸顯,醫學任務正從以防病治人為主逐步向以維護和增進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為主轉變,醫學模式正由傳統的生物模式向著生物—心理—社會—環境模式轉變。我國研究生醫學入學考試應該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更加注重從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層面上培養和塑造綜合型創新醫學人才。對未來醫生的選拔和評價不僅要測試知識點復述準確與否,而是要考查醫學生在面對信息時具備篩選、判斷、分析和評價能力的基礎上,能夠針對病人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綜合知識體系,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一套完整的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本領。
醫學生臨床能力的考查是醫學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臨床能力的實踐性、特殊性和復雜性,采用傳統的紙筆考試形式存在著評價方法單一、評價不全面的問題。借鑒MCAT考試形式,使用標準化的計算機模擬考試可以客觀、逼真地模擬臨床環境,實現考生與模擬患者進行交互地診斷、治療和監護的過程,具有較高的表面和內容效度,從而能更好更全面地評價考生的臨床診療思維和制訂醫療決策的能力。
MCAT考試的四個部分成績在招生過程中并沒有規定全國統一的加權公式,也沒有總分排名或錄取分數線之說,而是將選擇決定權下放給醫學院校,允許學校根據自身特點選拔適合的考生。而考生也可以根據網上公布的醫學院招生信息選擇自己向往或特長對應的院校。建議改革我國研究生考試招生制度,發揮和規范導師在選拔錄取中的作用,適當放開錄取院校招考部門的選擇自主權。通過拓展生源范圍和考試適用區間,培養不同側重領域的面向未來的新一代醫生。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醫德醫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對我國醫學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課程的考核大部分以總結性考查方式為主,這種方式更可能使學生過分關注于知識的記憶或應付考試上,忽略了如何通過學習進行思考從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質。因此提倡采用形成性的考核評價,無論在人文課程還是臨床實踐中,均應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考核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強培養具有高尚醫德、豐富人文素養、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醫學人才,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醫學人才成長道路,實現醫學教育內涵式發展。
美國高等醫學教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完善的醫學教育體制和良好的人才培養模式。借鑒美國現代醫學高等教育考試理念并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更新研究生醫學教育考試體制機制,不斷深化研究生入學考試綜合改革,形成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生醫學考試發展之路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1]Preview Guide for the MCAT2015Exam (Second Edition),September[OL].https://www.aamc.org/students/applying/mcat/mcat 2015/.
[2]Scientific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Report of the AAMC-HHMI Committee[R].2009,4-37.
[3]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S FOR FUTURE PHYSICIANS-Report of the AAMC[R].2011,8-30.
[4]Marc Kroopnick,AM Last Page:The MCAT Exam:Comparing the 1991 and 2015 Exams[OL].http://www.aamc.org/.
[5]劉禧.美國醫學教育的趨勢及對我國醫學生培養的啟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