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麗
(作者系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委組織部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設定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需要領導干部帶領群眾去探索和完成。理政先治吏,治吏先治心。領導干部要治心,就必須用黨性約束人性,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一心為民的為官心性。
心性是建立在人性和外部環境基礎之上的,領導干部要完善心性,首先要審視人性。審視人性既要看到人性中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閉關自鎖。鄧小平指出:“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這期間,科技發展緩慢,社會變革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皇族和各級官員人性中的自私、無止境的欲望沒有被約束是一個重要原因。清王朝面對世界的發展進步,在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面前,表現出驚人的麻木與極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滿足現狀,囿于傳統,反對變革,蔑視科學技術,獨尊儒學,禁錮思想,加強集權,使偌大的中國猶如一潭死水。皇族及官員總是把鞏固其皇權和滿足私欲放在第一位,期待永久享受榮華富貴。
關于人性“善”和“惡”的爭論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雖然沒有最終的結論,但至少可以揭示人性中存在“善”與“惡”的兩面性。審視人性,就是要在認可人性優點的同時,不回避人性的弱點,不回避人性中趨利避害、甚至是貪婪的一面。領導干部應發揚人性的優點,約束人性的不足。
從中國歷史來看,封建社會國家治理的歷史,往往伴隨著治吏的行動。中國共產黨推翻了封建帝制,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國家治理模式發生了根本改變。黨的十八大以后,從“八項規定”到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到高壓反腐,都凸顯出黨中央以治吏為突破點推動改革的思路。理政先治吏,可以改變官場的風氣,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必要條件。如果吏治混亂、官場腐敗,社會各項事業往往會發生倒退,這在中國歷史上屢有應驗。黨員干部要用黨性來約束人性,自覺規避人性中的弱點,約束人性中的不良欲望。
黨性根植于人性,但是又高于人性,黨性對人性有一定的約束和規范作用,黨員干部只有用黨性來約束自己,才能放下私心、以大局為重,才能放下心中的貪欲。黨員干部要依靠自己的模范表率行為引導帶領群眾實施黨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以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共產黨的黨性和人性屬不同層面之物。黨性植根于人性之壤,又是人性之優化、升華和結晶。加強黨性修養可以更好地規范和約束人性中的弱點。
如何用黨性約束人性呢?黨員干部應當自覺地將理論學習作為黨性教育的基礎,把黨性分析和接受黨校培訓作為黨性教育的有力措施,自我加壓,將黨性教育寓于管理和服務之中。一年多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扣“為民務實清廉”的主題和“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聚焦解決“四風”問題,把專項整治作為狠剎“四風”的重中之重,這一過程就是把黨性修養作為黨員干部安身立命的過程,就是觀心、治心的過程,就是用黨性約束人性的過程。
心性屬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范疇,“心”指“本心”,“性”指“本性”。修養心性,不是提升一般的知識、技能,而是強調人內在的修養,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品德等多方面。用黨性來約束人性的實踐過程,是完善心性的過程,也是修養心性的過程。心性一旦形成,是比較穩定不會輕易改變的。
黨員干部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擁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人之天性。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員干部通過學習,用黨性規范和約束人性,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斷修養心性,就會以大局為重,就會以人民利益為重,就會遇到各種誘惑不動搖。由此,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最終克服自我無限膨脹的欲望,實現好黨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
沿著審視人性、用黨性約束人性的心性修養路線,黨員干部就可以逐漸形成一心為民的為官心性,就能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