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彬
(長沙民政學院,湖南 長沙410004)
“參與式”最初是基于國際援助的經驗被社會學專家總結提升而成的一套社會學理論。該理論認為,通過激發被援助地的人們參與到援助項目全過程中,才能使得援助獲得成功。后來教育教學中引進這一理論,逐漸形成了自成體系的“參與式”教學。該教學法自20世紀末在西方大學教育廣泛運用而逐漸引入中國。
區別于傳統教學方式中強調教師的權威、單一知識輸灌方式、只注重學習結果等特征,參與式教學更強調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注重學習的全過程。該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習愿望、學習能力來選擇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學”的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強調師生在教學中的平等地位,教師創造民主、寬容的課堂環境,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引導學生高度參與,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的能力、作用和潛質,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并且,該教學法注重學習的全過程,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全面發展,摒棄了“以知識為本”的教學理念,而滲透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在學習、活動和實踐中通過參與、體驗、歸納、分享、反思、頓悟,學生自我內在自覺性和內在智慧發生、發展,并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己構建新的知識,不斷檢驗自己的習慣和偏見,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從運用新的認識指導實踐。
社區行業文化課程通過對社區行業文化重大事件解讀、案例分析、行業職業素質要求、職業道德等角度,引導學生了解行業文化、引發從業榮譽感,加強對行業文化的體驗和感悟,從而逐步認同行業文化。參與式教學在許多方面都與《社區行業文化》課程的教學有高度契合性。
參與式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根據教學實施過程,參與式教學可以劃分為課前參與、課中參與、課后參與。
課前參與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教學內容和課堂資料的準備。教師讓學生參與到課程準備中去,讓他們搜集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資料,把這些內容融入教學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給予學生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其提前學習和思考。社區行業文化課程中所用的案例、視頻絕大多數來自學生。學生前往各社區中尋找可以體現行業文化的載體,通過圖片、視頻、心得體會等多種形式收入課堂;已完成課程的畢業生“通過給學弟學妹的一封信”等形式將自己對行業文化的理解帶回課堂。其次,教師將教學目標嵌入到情景化問題或案例,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準備,帶著思考進入課堂。
參與式教學將課堂教學過程看待為一個師生互動的雙向交流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不再是以“權威”、“講述者”的角色從外部直接作用于學生,而是以“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運用各類教學資源,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學生通過如小活動、角色扮演等各種參與形式獲得經驗與知識,并將自己通過參與構建的知識反饋給教師和其他同學,形成互動學習的過程。社區行業文化課程主要通過兩種參與的形式來促成互動。第一種是由教師確定一個與行業文化有關的半開放性的選題,科學地分組、小組內分工、并以小組為團隊走出校門開展社會調研、搜集資料,再由小組討論形成共識并在全班交流等環節構成。學生們共同合作學習,教師定期指導和協助。學生除了了解與選題有關的行業文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同伴、教師和行業的交往,直接學習到了合作精神、感受到了行業的文化,而這些不易通過教師講授直接獲取。第二種是教師設計情景化的活動,學生分組參與,教師引導學生活動后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觀念,通過交流和分享,不斷發現自身之外的知識世界來重構自己的經驗體系,促進提高行業文化認同。
參與式教學關注個人成長多過關注知識學習本身,因此該教學法中的學習評價更注重發揮激勵功能,通過多形式、多主體、分階段的考核方式引導每個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學生和教師共同作為課程考核的主體進行考核評價;課程考核不單是通過試卷考試來考核學生知識獲取的多少,而是采取分階段、多種形式的過程考核方式;考核既考核學生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知識的情況,也要考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等。社區行業文化課程摒棄了過去一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將課程考核分階段、分主體進行。分階段:整個課程考核按照課程的四大塊內容分四階段考核;分主體:教師、學生組員、全體學生分成不同的主體,共同擔任考核者。以小組主題展示情況為例,在每個小組主題展示后小組成員可就組員的參與情況和貢獻進行打分,教師和其他組的成員可對該組同學的展示情況進行打分,教師、小組成員、全班同學三部分分數構成了該同學該階段成績。課程考核采取多階段的方式,體現了參與式教學更注重未來發展,而不是對過去的評定;采取多元主體考核的方式,更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參與。
表面上看參與式教學中學生參與時間多了,教師講授時間少了,但實際上對教師的要求卻高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組織者、合作者、協調者、溝通引導者、研究者等多種角色,需要能夠對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有較好的掌握,同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計、組織開展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活動。這些要求教師不但需要具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和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還需要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對學生行為進行適時的引導、控制。除此以外,參與式教學是師生間的相互合作以完成的教學過程,學生在與教師的合作、互動中學習知識、感受教師職業道德等,這同時還要求教師有嚴謹的學風和教風,能夠給予學生正面的鼓勵和引導。
參與式教學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活動等方式,比傳統的授課用時長許多,并且分享和討論應在和諧、活潑、信任的課堂氛圍下開展,人數過多會影響教學氛圍的營造以及學生的充分參與;同時不利于教師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關注和對其成長、新經驗的及時肯定,對教學質量也會帶來影響。因此,開展參與式教學的課程選課人數不宜過多,一般是20 ~30 人。
參與式教學著重互動、頓悟,課程設計相對寬松開放,不適用與一些強調知識記憶和邏輯推理的課程,比較適合實踐性強或者傾向素質培養和認知建構的課程。
總之,參與式教學模式作為現代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上改變了過去教學活動單一、枯燥的弊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得學生的能力、素質得到發展,做到了教學相長、課堂教學與學生實際、社會實際相結合,形成了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在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的實踐性課程中引進該教學模式的經驗有積極地推廣作用。
[1]梁海華,謝巧慶.參與式教學法對護生健康教育能力的效果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02,17(2):146-147.
[2]姚建光.參與式教學:理論建構與實證樣本[J].中國教育學刊,2011(1):54 -56.
[3]李 森,李 霞.論參與性教學的背景、內涵及實施[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72-77.
[4]唐 梅.參與式教學在MSW《高級社會工作實務》課程中的運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19):284-285.
[5]和秀涓.在參與中成長— —參與式方法在團體社會工作教學中的運用與反思[J].甘肅農業,2006(5):245.
[7]岳書葦.參與式教學法在《保險學原理》課程中的應用[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