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健,馬金祥,洪寬善,犇 妮
(1.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0;2.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秦皇島,066004;3.韓國東西大學設計專業研究生院,韓國釜山)
進入21世紀,媒介轉型與“文化DNA”采集,以數字影像、二代互聯網、移動通信工具等為代表的多媒體與新媒體正加速推進整個世界技術、社會和文化的急速變遷。新媒體時代正在定義一個與青銅、石器、手工機械和機器大工業時代等完全不同的時代。媒介轉型帶來的全新認知、傳播和交流方式以及它們所導致的社會轉型和文化變遷將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認知模式和知識生產方式,從而塑造一個新的社會。在媒介轉型中,多時態多語境的表達格局、多樣化呈現方式、多元化文化群體和社區、多學科化研究的出現,勢必導致知識生產和傳播的轉型。它讓唐代服裝傳統文化和傳統學科產生危機的同時也給它們帶來生機。
唐代的政治經濟長期穩定,對外貿易發達,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國力強盛,儒教、佛教、道教的融合,文化藝術的繁榮昌盛,外域文化的交融等為織造技術奠定了雄厚基礎。科學、文化、教育以及社會風尚奠定了唐代服裝是其勞動成果與物質文明的產物,生活習俗、情趣審美、服色愛好、文化心態、社會理念對現代的職業教育網站數字傳承、述古、禮儀教化、教育、倫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唐代的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都達到一個完美的高度,因此在服飾上顯現出開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其歷史價值決定于當代意義。
唐服的數字化傳承,通過完成整個著裝狀態的創造性行為過程實現,借助數字化圖形圖像藝術與技術,輔助服裝產品設計師完成設計語言的構思。從初唐到晚唐,男裝領子由圓領變成闊邊鑲沿加白色護領,袍服袖子由窄小到寬松肥大;女裝領子由單一到出現圓領、方領、斜領、直領、雞心領、袒領等多種款式,衣袖由小袖褥佩長裙變成衣衫小袖配長裙再到日趨寬大。服飾色彩也呈現尊卑兩極的特點(見圖1)。

圖1 服飾色彩的特點
以三個基本要素為切入點的職業教育網站設計流程綜合分析:1.唐服要素研究,確定唐服的樣式、圖案特點以及時代變化;2.圍繞多元交互性、工學結合、資訊視覺化對“Web”基礎職業教育要素進行研究;3.對國外的“Web”教育網站和中國傳統服裝教育網站進行分析,分析教育網站的要素與互動要素,如在線課程,測試,公共資源,評價反饋,人、環境、資源要素分析等(見圖2)。

圖2 研究的流程
跨越時空限制、學習內容生動豐富、可選擇個性化、實現互動、激發學習興趣、職業研究性的學習能力是信息時代學習的重要方式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單一,教材為主、內容封閉,知識特點表現為學習已經組織好的信息,以事實為學習起點,說教式的教學,教師是主體,師生的角色相對固定,班級或實訓室授課,個人學習為主,強調學習結果以及對具體的技能評價。反之,“Web”基礎職業教育模式的綜合性教學、內容開放,強調發現和創新學習,以問題為學習起點,交互式學習,以自己探索為主,學生為主體,師生在學習互動中經常發生角色的互換,交互合作學習成為重要形式,重視學習過程,對學習過程綜合評價,不受時空限制。
“Web”基礎職業教育的意義表現為緩解師資力量不足、質量不高,緩解知識擴張與基礎教育等矛盾,能夠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平等原則,解決擇校的問題,形成績效的職業研究性特性,同時有利于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拓寬眼界,提高信息處理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遵循科學的探索。“Web”基礎職業教育最終效果表現為融合性、趣味性、多樣性、開放性、交互性、參與性。
現有的文化資源保存形式包含正式出版物、開放的網絡內容、電子版文獻、技術報告、地方政府報告、特藏等。文化原形數字化保存的方法和形式就是依靠網絡數字媒體綜合平臺,進行數字化傳播與推廣(見圖3、圖4)。

圖3 文化資源保存形式

圖4 文化資源數字化保存的過程
如何使職業教育的過程更加有趣?如何有效地測試職業教育的效果?如何激勵學習者投入學習?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幫助?如何使學到的內容能夠應用?實現工學結合職業教育網站的設計意圖與構想(見圖5)。

圖5 職業教育網站設計意圖和構想

圖6 職業教育網站要素分析
綜上所述,以人、環境、資源要素展開職業教育網站教育要素與互動要素研究分析,人的要素強調同時、異時交互時間,用戶的互動時間以及訪客的互動態勢,用戶的控制權等。環境要素則強調界面的小環境,網站載體的大環境(見圖6)。
職業教育網站內容構架分別為接受知識、測試教育效果、激發興趣、知識交互、學習工具、學習成果與活用的職業教育網站內容構架的6個基本導航界面(見圖7)。

圖7 職業教育網站內容構架提案
職業教育網站視覺界面有對服裝樣式的結構的學習,有累積點數,買賣服裝模型道具,在線筆記本可以記錄學習過程,相關圖片和文字,對服裝文物追溯認知程度的測試、獲取更多的模型、在線筆記本、我的服裝設計等。
對唐代服飾文化進行物理性保護以及修復整理,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實現永久繼承與保存,并建立起數據庫。同時,將教育網站定義為職業基礎教育型網站,運用多媒體網絡的有效手段,創造學習、測試、游戲、交融的教育統合平臺,具有獨特的互動性、多樣性、開放性、趣味性、參與性等特性,使中國傳統唐代服裝的文化內容更好地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解決了傳統教育中內容封閉、時空受限等問題。網絡的便利性使學習者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使文化內容更容易展示、傳播和交流。提供給學生“即時學習”(Just In Time Learning)及“無圍墻教育”(Education Without Walls)的學習環境。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以游戲交互的方式,鞏固學習的內容和進行學習效果的測試,從而激發學習者興趣,發揮職業教育網站的優勢作用。
[1] 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55-60.
[2] 袁仄.中國服裝史[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64-71.
[3] 咸妍.關于中國唐代傳統服裝的教育網站開發研究[D].韓國:東西大學數字化和信息技術研究生院,2007:35-40.
[4] 張永錄.唐代長安詞典[K].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66.
[5] 盧亦軍.數字化服裝設計擴展服裝產品設計語言的研究[J].藝術教育,2012(12):106.
[6] 鄧啟耀.隱性“博物館”數字化保存與呈現[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4-03(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