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楊光毅
最早見過的“很大很大的橋”,正是石板坡長江大橋。那時初到重慶,心頭怯怯地想但卻不敢說出來—原來還有那么大的橋啊。
在重慶呆久了,慢慢就習慣了在橋上來來去去的日子。
也習慣了每過一段時間總會有橋的信息或遠或近走來的狀態。
這一次闖進視野的,是東水門長江大橋。橋的這頭,是沉淀了古老文化的碼頭與繁榮的市場;那頭,則是在深厚文化積淀的土壤上聳立起的高樓大廈。
橋是一本書。橋兩端挑起的,是沉甸甸的夢—從遠古一路走來。
專家們總習慣性地站在理性的高度來閱讀重慶的橋。也不知道是哪一年,聽一位專家看似淡淡地娓娓說起重慶的橋。他說重慶V形河谷較多,修橋成為必然;重慶境內石料豐富且強度高,又給橋梁建設提供了材料條件。
確實如此。山與水往往伴生,相輔相成而為“山水”。重慶,也因之而有山水之城一名。
難怪外來者不吝表達對重慶的喜愛:“在山城看夜景是居高臨下,俯視這整個城市,萬家燈火星星點點,你可以感受得到這山城里人們的真實的生活,可以感覺得到這座城市里千百萬個家庭的溫馨,在這里,看到的是這個城市的真實和溫暖。”
歷史上,重慶境內建造了許多石拱橋,其中不乏經典之作。史上有記載的重慶最早建的橋,是北宋約1050年的榮昌施濟古橋。施濟古橋在清代有“川東保障”之稱,自1929年始成為成渝公路必經之橋;位于萬州城區的萬安橋,建于1926年至1929年,是全國跨徑最大的磚拱橋。
先輩們遵從于最原始的出行需求,用智慧架起了或簡或繁的橋梁。依舊存世的古老石橋,年復一年俯瞰江河,日復一日承載著先民們匆匆的步履。磨得錚亮的橋面石板,依稀還能聽見遠古的足音傳來。
那是一種過往。先輩們修橋的背影、走過石橋的足印,都早已隱藏在歷史深處。
可與橋有關的山水,一路不停地走了下來。
身邊俯拾皆是。橫臥在重慶主城兩江上的橋梁兩端,總有我們叫得出名的山山水水—這頭是黃葛晚渡,那一端則可能是巴山夜雨……山水造就了重慶的橋,也造就了重慶或清秀或雄渾的自然景致。
比如長江三峽,比如天坑地縫,比如烏江畫廊……
因山水而生的重慶橋梁,最后也成為山水,成為景致,成為人們鏡頭的最愛之一。在百度輸入“重慶橋梁”搜索圖片,能找到28萬多條信息。
最大的景致,還不是橋梁本身,也非橋梁兩端讓人流連的山水,而是倔強生長著的城市。牛角沱嘉陵江大橋北橋頭,從農田生長成繁華的商圈;東水門長江大橋南橋頭,由扁舟飄搖的黃葛晚渡,搖身而成高檔社區……
一切都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悄然變化。這些變化,與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曾在某個場合,聆聽橋梁專家顧安邦先生關于橋梁的論述。顧先生言及,每一座橋梁的背后,都是鮮明的個性。
或許,顧先生更多地從橋梁設計的專業角度來談設計者的個性。社會學者們,則更喜歡從橋梁上,解讀重慶個性。
循著巴人的路徑,人們喜歡用“耿直”、“忠誠”這樣的語匯描述重慶人,當年的斷頭將軍巴蔓子就成了最好的例證。事實上,那僅僅是重慶個性的其中一面。重慶個性中靈動而富于變化的特質,在重慶的橋梁上也能找到影子。
在重慶被公認為“橋都”之后,橋梁專家的“玩笑話”卻并非玩笑:“你如果有時間有興趣,可以仔細研究一下。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重慶的橋梁中,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這一點跟重慶人的性格很像,不喜歡重復,更不愿意因循守舊。重慶人天馬行空、瑰麗無方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你從重慶的橋梁上就看得出來。”
想起一件舊事:1986年,一座當時獨拱跨度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試驗性橋梁在貴州山區建成。它地域上不屬于重慶,卻是“敢想敢干”的重慶人設計的。
國際著名橋梁建筑工程大師、美籍華人鄧文中先生曾說,重慶橋梁數量最多、橋型種類最齊全,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重慶境內的橋梁,從拱橋、斜拉橋、懸索橋到連續剛構橋、T型剛構橋,不一而足,橋型不同,造型各異—重慶個性中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的特征,在每一座橋梁上淋漓盡致地呈現。
說到重慶的橋,四十多歲的重慶人總愛念叨他們當年參建石板坡長江大橋的舊事:全民在珊瑚壩上敲石子。這種反反復復的念叨,表淺的懷舊心態背后,被永久沉淀下來的則是對共建家園的期許,對重慶這個“大家”的愛戀。
這種愛戀就像重慶各式各樣的橋梁一樣,豪放而濃烈。
但這也不是重慶個性的全部。
其實,在重慶讀橋,能讀出重慶的開放心態。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當年修建渝黔高速時,其中涉及到一座省際交界橋梁,兩省市一家一半,重慶方面二話沒說,把這座跨界橋獨立修建了—那一點建設費是小賬,重慶算的是打通西南出海大通道、讓重慶這座內陸城市快速出海這筆大賬。
這樣的心態陸續演繹到極致,還是跟一個“橋”字分不開。從重慶起始的“渝新歐”鐵路,又稱“歐亞大陸橋”—這是重慶以開放心態走向世界、橫跨歐亞大陸的“橋梁”。
重慶橋梁建設的劃分
第一個階段是以小跨徑石橋為代表的古代橋梁,1912年前建設。有榮昌施濟石拱橋、四面山石梁橋、巫溪寧廠索橋、秀山清溪鎮風雨廊橋等。
第二個階段則是1912年至1949年的近代橋梁。是根據城市道路、公路建設需要建設的,小跨徑,以石拱橋為主的橋型。代表性的有一號橋、化龍橋等。
第三個階段就是1949年至今,稱之為現代橋梁階段。包括:第一座城市特大橋—重慶(牛角沱)嘉陵江大橋。世界最大跨徑梁式橋—主跨330米的重慶長江大橋復線橋。世界最大跨徑拱橋—主跨552米的朝天門長江大橋。世界最大跨徑混凝土拱橋—主跨420米的萬州長江大橋。世界最大跨徑鋼管混凝土拱橋—主跨460米的巫山長江大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