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伊
三四月份,是重慶比較舒適的季節,天不冷不熱,穿不多不少。朋友圈里,多是在外游玩的圖片。鄉下,是其中最多的目的地。
關注過朋友一張疑是景區的照片,只問了句“這是哪里”,就引來長長的思念。得知那是有度假別墅,有高爾夫練習場的古劍山,不管怎樣,那里就是小時候野炊過的地方。隨后朋友每隔幾天就去山上偵查,報告“栽秧泡”開花了,結果了,還有幾天才熟,其他人等候著這些慢慢逼近的信息,心中充滿了期待。因為,大家相約去那片山,品嘗兒時的美味,暢敘同學情誼。
期待在鄉下。
一位做服裝生意的女老板,周末有一天會關門拒客。在她的微信上,不是和兒子在橫山采茶葉,就是在南彭摘草莓。她借兒子的話告知顧客,“媽媽你辛苦了,今天不上班,陪我玩吧”。朋友們知道她不在店里,而是在離店很遠的鄉下。這天生意不做就沒有幾百上千的收入,但比起和兒子重溫自己兒時的玩趣,這沒有什么不開心的。
童年就在鄉下。
一位阿Sir對遠足很是狂熱,不執勤的日子,會去鹿角那些無路的山上披荊斬棘,或在農家院外對付犬吠,然后在鄉場路邊攤吃豆花飯下啤酒。五六個小時后回家有時會被拒開門,不然以洗衣做飯的家事“彌補”。累并快樂著,他一邊自己補著在山上摔破的褲子,一邊心里又在想著下回“我們去哪兒”。
“哪兒”就是鄉下。
一位退休多年的朋友,有一天在微信上呼喚:“有誰在周邊有耍事,約我嘛”。第二天,就看到他在金橋農業基地成片的香椿林里掰椿芽;在鄉間小河溝釣野魚;還饒有興趣看農婦如何教訓逗弄死了小雞娃的黑狗。
耍事就在鄉下。
一個原以相親為宗旨的QQ群,不知不覺有一天變成了工作之余一起爬山、跳舞、購物、旅游的單身媽媽群,她們互相叫網名,AA制,聚散就像點鼠標那么快。一位網友邀約,她們在忠縣花果同樹的柑橘基地,與網友80多歲的外婆相遇。她養花,她愛美,她好客,她就是“世外橘園”的女主角。在天是大幕,地是舞臺的院壩里,這群中年人拿出渾身解數獻給外婆歌與舞。外婆的笑顏,是媽媽們久違的溫暖,在濃濃的橘子花香中,沁入心脾。
歡笑在鄉下……
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鄉下,是山綠水清,是粗茶淡飯,是孩提樂趣。
現在到鄉下,感覺與原來有了不同,水泥路鋪到房門口,小樓頂上有太陽能;公路旁延伸著現代農業規范的果林苗圃養殖園,與原來單家獨戶的田壟山林景象相比多了些洋派。
農家樂里麻將聲,和寵物狗與看家狗且戰且和的聲音,給鄉野平添生氣。男人當自己是釣魚大師,教孩子如何掛食餌,甩鉤,等著魚兒上鉤時孩子的雀躍;女人則去園子摘菜摘果,忙著自拍發微信。
鄉下,用她的廣袤包容一切。找野菜不要踩壞了莊稼,摘果子不要攀折斷樹枝,捉魚蝦不要亂丟塑料袋,記住并教給孩子,鄉下才會是永遠的美好。
鄉下,是時不時從心中蹦出的念想,周末假期說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