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華,陳 懿,鄧冰湘
(湖南中醫藥大學醫學院,湖南 長沙410208)
中醫藥院校藥學專業的學生學習生理學這一醫學基礎課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并掌握相關的生理學知識,為后續藥學課程的學習打下必要的理論基礎,但長期以來,藥學教育通常以藥品為中心來設計人才培養計劃和知識結構,課程設計以化學模式為主[1],與醫學相關的基本知識課程只占很小的比例。 其中,生理學課時少,課程內容抽象繁雜,難以理解、記憶,學生學習有一定難度,教師教學效果不理想。 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巧用生活現象、臨床實例,聯合其他藥學相關課程及科學研究,多方位滲透教學過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生理學內容有著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既有局部微觀的生理機制,又有整體宏觀的整合原理[2]。 藥學專業學生醫學基礎知識較弱,如何將藥理學與醫學知識有機結合的邏輯思維不強, 所以在生理學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枯燥、難懂。 其實,生理學是一門很貼近生活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 我們將書本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鼓勵學生用所學的理論內容去理解和解釋日常現象, 讓學生感到生理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產生親和力[3]。 比如在講到血液循環中影響靜脈回流因素的內容時,可提示同學們生活中遇到的“人久蹲后突然站立,出現頭暈眼花甚至跌到”的情況就與此密切相關。 久蹲后突然站立,血液受重力作用,大量血液流入下肢,回心血量不足使心輸出量相應減少,腦與視網膜發生暫時缺血,從而導致頭暈眼花甚至暈倒。 這樣的生活化解釋同學們聽得懂、聽得樂,且印象深。 還有在講機體所需能量約70%由糖提供,其余由脂肪提供這個內容時,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當天同學們的早餐情況,來提醒同學們要合理安排食物配比; 在講膽汁的作用與分泌調節時,可解釋“一些為了減肥而控制飲食次數的人,膽石癥的發病率較高”的現象。 通過聯系日常生活從而將枯燥的教學變得輕松活潑,并使學生養成細心觀察、善于分析和聯想的好習慣,又能教給學生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方法。
生理學與臨床醫學有著密切的聯系,醫學中的診斷和治療無不以生理學原理為基礎,同時臨床醫學的發展又推動生理學的研究。 雖然生理學不是藥學專業的主干課程, 但可以在生理學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某一器官、系統異常出現的臨床表現從生理學角度加以解釋,并聯系相關藥理進行分析和思考,加深學生對生理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了解生理學在藥學中的價值,為日后學習臨床藥理等課程做好鋪墊。 比如討論呼吸道平滑肌的調節作用時,我們聯系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制,引導學生設計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方案; 討論皮膚散熱方式時,聯系臨床上護理人員對高熱病人用冰袋、冰帽或酒精擦浴等進行物理降溫處理, 與藥物解熱作用機理;在講授心血管活動的體液調節時,我們將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的生理功能與臨床應用相結合,使學生很快與臨床藥理知識結合,收到拋磚引玉的教學效果。 由此可見,在臨床知識、藥理學知識中引入生理學教學,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基礎性學科,它與藥學專業其他課程如生物化學、藥理學、藥代動力學等關系密切,是藥學專業不可或缺的基礎課之一。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講授一些相關的藥學知識,為他們后續藥學課程的學習埋下伏筆。 例如講細胞的跨膜物質轉運功能時,除重點介紹物質跨膜轉運的方式及特點之外,還可以聯系藥理學中的“藥物的跨膜轉運”。 藥物在體內吸收、分布、排泄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跨越多層生物膜進行多次轉運,且不同類型的藥物在轉運方式上也不盡相同。 不難看出,作為能影響機體生理、生化和病理過程的特殊物質——藥物在體內作用的多個過程本質上都屬于物質的跨膜轉運。 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是藥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我們針對藥學專業學生適當引入心律失常的形成原理,并對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機制進行討論, 使學生既掌握了正常心肌細胞的電生理,又掌握了藥理作用。 由此,我們體會到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將生理學與藥學專業相關課程聯系起來,才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生理學所起的基石作用[4],才能滿足專業和職業崗位的實際需求,突出藥學專業特點。
作為一門實驗性科學,生理學的所有知識都來自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 生理學中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理,大都有一段饒有趣味或發人深省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故事,這就給教師提供了向學生闡述科研思維的平臺。
藥學專業進行授課,我們可以通過引入相關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關鍵實驗及獲獎過程來開展教學。 如在講授胃液成分時,可以介紹澳大利亞臨床醫生Marshall、病理學家Warren 發現幽門螺桿菌導致胃病的故事。 當時為了進一步證實幽門螺桿菌就是導致胃炎的罪魁禍首,Marshall 還不惜喝下含有這種細菌的培養液,結果大病一場。 經過大量科學實驗和臨床觀察,Marshall 和Warren 提出幽門螺桿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學, 兩人也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講到消化生理,可以以“巴氏小胃”和“海氏小胃”的故事來引出胃液的分泌調節,當時作為學生的巴普洛夫師從德國生理學家海登海因,在老師所研制的海氏小胃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制成了更符合生理要求的小胃,即巴氏小胃。通過回顧這些生理學家的科學研究思路,一方面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本知識,更重要是還能培養學生科研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勇于挑戰權威的精神[5]。
總之,在藥學專業的生理學教學中,教師應針對藥學專業的學科特點、學生特點,從多層面、多角度優化教學方法,鞏固、拓展生理學知識點,引導學生在掌握和了解生理學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專業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扎實基礎。
[1]王德才,高允生,李柏和.藥學專業本科必修課程設置現狀及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3,15(5):18-19.
[2]季 華,崔 鶴.緊密聯系臨床提高生理學教學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5):112-114.
[3]金 戈,明海霞,董曉麗.如何使解剖生理學的教學適應藥學專業認證[J].甘肅中醫,2009,22(4):66-68.
[4]唐 靜,蔡正洪.淺議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與藥學課程銜接[J].衛生職業教育,2006,24(23):47-48.
[5]王躍春,周卓妍,王立偉.結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進行生理學教學的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9):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