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濤
摘 要:目前我國許多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基本上還套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模式,不適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中職語文教學的改革要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道德教育價值,在教學方法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體差異,在教學手段上重視培養學生的多媒體使用。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認知規律;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41-01
語文課作為中職學校一門綜合性文化基礎課,是學好各門專業課的基礎,應注重對學生思想啟迪、文學修養、審美情趣的培養,以及寫作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審美借鑒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情感和人格的教育。但是,許多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基本上套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模式,沒有體現出中職語文的教育特點,導致了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教學形式和手段落后,評價體系單一,不適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等諸多問題,從而影響了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為此,必須對中職語文教學進行改革。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更新觀念,科學定位語文的教學目標
筆者認為中職語文的教學目標要強調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道德教育價值。學習的適應、社會互動與社會生活的適應,是建立在一個人的語文能力基礎上的。漢語是一個人掌握自己的生活、建立認同感的重要工具。中職語文課程教學要特別重視語文自身的工具價值,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實際運用能力,中職語文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強調“問題學習”,聽、說、讀、寫要有目的,突出言語交際功能,滿足更貼近生活的理解與表達要求,突出“推理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要注重對現代社會信息的收集和處理。
在加強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語文教學還要關注對學生的文學熏陶。增強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評價等能力,要求學生從不同歷史時期和文化角度來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
此外,中職語文還要重視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意提高學生的倫理道德,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職業觀念,將其培養成為有責任心的公民,使每個學生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二、在教學方法上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體差異
筆者認為中職語文教學要善于汲取當今哲學、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選擇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中職學生身體和心理發展的特點來從事語文得教學和指導。
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科學化程度,必須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中要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為依據,重視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力圖改變教師傳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局面。由于學生自身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差異,一些國家的新課標都因人而異,做出了靈活的、人性化的規定,如“每一個階段的教學都應面對絕大多數學生,采用適合學生能力的方式”,“對那些需個別照顧的少數同學,有必要從上一階段或下一階段中選擇材料以確保每一個學生進步并獲得成就感。所選材料要結合情景并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制訂的母語課程標準,一般都注重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其學習潛能,張揚其個性,從而培養其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在教學手段上重視培養學生的多媒體使用
現代社會,許多國家語文課程不僅規定要求具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而且要求他們在面對繁雜的信息資料時,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比較鑒別能力、探究能力和獨立創造能力。
目前,我國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信息技術在語文教育中的運用提供了前提條件。讓學生了解媒體的多樣性,并學會運用現代技術,是語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把媒體的使用列為提高閱讀和寫作質量的重要途徑,向學生介紹各種形式的媒體:如雜志、報紙、廣播、電視、電影,培養學生利用相關技術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技能。
為學生分析和評價一些高質量的、形式各異、有著不同目的、不同結構及表現方式的材料提供指導。通過探求語言現象,從批判的角度了解多種類型的語言材料,培養創造性地表達思想和情緒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形成邏輯性理解能力;在多媒體的教學環境中促進思維方式的形成及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可以將“掌握先進的排版軟件和圖表程序”等列入語文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將數據庫、圖形和電子表格組合成文字處理文件”。
四、采用多元化的課程評價模式,增強評價標準的客觀性
學生的學習情況是衡量課程實施有效程度的重要尺度。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對多種課程評價模式,如泰勒的目標達成模式、外觀評價模式、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模式、族志學評價以及鑒賞評價模式等的綜合運用,這對于改變以往課程評價中存在的評價手段單一、評價對象狹窄、評價主體局限,以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簡單化、唯量化等傾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筆者認為學生是發展的主體,課程的評價重心要轉移到學生,一切評價只有關注人的存在和發展才會有意義。我國中職語文教學的評價模式應做如下的轉變:一是評價主體從原來的只有教師評價轉向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二是在評價方式上從總結性評價為主,轉向加強過程性評價;三是從過去的重視量的評價為主,轉向更注重質的評價。
在課程評價中,與評價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考試。考試不等于評價,但考試作為一種測量的結果,它是評價的重要依據。語文考試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制約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瓶頸”。因此,改變一次考試定成績的方式:一是從考試形式上,要既有筆試又有口試,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核;二是從考核環節上,期末的考試與平時的考查和練習相結合,把平時的作文、練習等列為考評內容,以此來降低期末考試所占的比重;三是考試內容上,要突出對語文實踐能力的考查,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性,注意考核學生的分析辯論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 光.課改的方向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08.10.28.
[2] 石偉平.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
[3] 李育芳.規范教學評價 促進語文教學[J].中國教育發展研究雜志.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