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剛
摘 要:現在的中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比較優越,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狀態和一些不良習慣,這不利于素質教育的開展。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規定:要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那么,在教學中怎樣做才能較好地完成這些任務呢?筆者有如下幾點看法。
關鍵詞:思品課;學生;良好美德;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48-01
一、講授內容必須備好課
首先,教師要努力鉆研教材,使德育綱要的要求具體化、形象化、系統化,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待征,確定教學目標和講授要點,使學生學到最重要、本質的德育知識,并使之化為行動。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講究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盡量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受到啟迪和教育。我在七年級《思想品德》課中講授“在日常生活中,謙讓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問題時,確定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懂得謙讓是一種美德,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與同學、小伙伴相處時要謙讓。確定的講授要點:謙讓是行為美的表現,遇事要先為他人著想,指導學生遇事要謙讓。教學方法是:在PPT課件中繪制相關圖畫,配置錄音,揭示謙讓者和被謙讓者各自的心理活動,使學生理解謙讓的含義,樹立遇事要謙讓的美德。同時,要學生理解:謙讓是相互的,要做到主動謙讓、愉快謙讓。
二、生動形象地講清道理
講清道理,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點。怎樣講清道理呢?我認為:首先,講解的觀點必須正確、鮮明,一節課講清一個道理,打下一個烙印。其次,要從學生抽象思維不很發達的特點出發,選擇形象的材料和運用生動活潑的方法,把道理熔化在感性認識之中,情理交融,深入淺出。例如我在講七年級《思想品德》中“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節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天氣可真熱。下班了,三個小朋友的爸爸從工地里出來,臉上都是紅紅的,汗水直往下淌,走到新村時,毛毛、豆豆、妞妞還在外面玩,毛毛跑過去拉住爸爸的手直嚷嚷:“爸爸,今天這么熱,怎么沒給我買雪糕?”爸爸說:“好毛毛,先讓我回家喝杯水,再去買雪糕,行嗎?”毛毛不高興地大聲嚷道:“不行!不行!馬上買!我都要熱死了……。”通過這個故事,學生知道,毛毛的嘴饞,豆豆很懶,都不體諒爸爸。只有妞妞看到爸爸臉上淌著汗水,知道爸爸干活很累,很辛苦,給爸爸送過去一塊涼毛巾。講完之后,讓學生比較鑒別,知道誰美誰丑,從而使學生受到心靈美的教育。聽完這個故事后,學生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別人才會喜歡你的道理。
三、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境,可以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達到加深理解教學內容的目的。如九年級《思想品德》“世界舞臺上的中國”一節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在屏幕上播放開國大典的錄像,這時教室里唱起國歌,看見國旗冉冉升起,全班同學刷地站起來,行注目禮,氣氛十分莊嚴,情境感人。接著,我又講到國家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事跡,他們在運動場上,奮力拼搏,為祖國贏來了一個又一個的獎牌,當看到星紅旗高高升起時,他們含著熱淚向國旗致敬。最后,我又播放了“97香港回歸”、“99香港回歸”的動人場面。這樣,同學們感到做一個中國人是多么、多么自豪,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華。
四、要重視道德行為訓練
思想品德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還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把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初中生還處在形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時期,我根據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的原則,課堂上堅持進行行為規范指導,課外經常深入班級、家庭,采取下面的辦法,讓學生形成良好行為。
1、開展道德評論,強化道德觀念。為了檢驗學生道德觀念是否明確,我注意創設條件,讓學生用學過的道德觀念去分析評價道德品行,讓他們對周圍事物和自己的不足在新的高度上重新認識,激起正確的行為動機。
2、形象直觀地進行行為準則教育。對初中生還要繼續進行生活常識和日常行為準則的教育。只有通過不斷地教育和訓練,才能將道德知識變為學生的道德行為。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存在的―些實際問題,結合思想品德課教材,有針對性進行了“輕”的行為習慣訓練。自編了歌謠:走路輕:頭放正,看前方,手臂前后輕擺動,身體直,不彎扭,跨步自然又輕松。放椅子輕:雙手拿椅背,椅腳微微翹,慢慢往上提,輕輕放下去。學生喜歡歌謠,他們一邊唱,一邊練,經常唱,經常練,漸漸地成為他們自覺的行為。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教學要求得到落實。
3、樹立行為榜樣,表揚先進。在激起學生的行為動機之后,我根據初中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掌握一定行為方式。在訓練他們的行為方式中注意向他們介紹先進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心中有他人的例子,并注意選取發生在孩子身邊或他們能做到的事。如:我向學生介紹有“最美奶奶”之稱的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69歲的農村老太柴小女的事跡,為了救四名落水兒童,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她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因為她的心中時刻裝著人民群眾,人民的利高于一切。
4、校內外結合,培養道德習慣。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只靠課內和校內是不夠的,必須做到課內外結合,校內外密切配合。在講完《思想品德》八年級“心有他人天地寬”一課后,老師提出要求:尊敬老人、學會做事等。在此基礎上,老師深入學生家庭互通情況,共同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習慣。老師并注意從中選典型,作為材料,擴大教育面。這樣堅持下去,學生的心中就能夠更多的有他人,對人對事能主動地謙讓的思想和行為就會逐漸形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