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
摘 要: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不僅要在課堂上學語文,還要在生活中學語文。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一個人的語文素養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82-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改變純“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啟發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探究將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創設有效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體驗熱情,培養他們主動探究的意識,激起探究的欲望。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這在課文教學中尤為重要。語文是人文學科,是訴諸豐富情感的一門功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需要,重視積極的情感態度,為學生的探究、發現做好準備。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始如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帶入一種和諧、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對學生的激勵評價,使學生保持探究熱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由于年齡特點極其個性差異,小學生特別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閱讀課文,往往會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產生一種十分關注的心情。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這種心理去設置一些懸念,往往能使學生產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極為關注的感情。由于懸念的誘惑,學生立即對課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主動認真地讀書、思考和探究。
其次,在閱讀教學中引發學生內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將他們引入到一種認知矛盾的狀態,能使之產生特殊好奇心,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探究欲望,激發他們主動地探求未知領域。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后,讓學生再齊讀課題,然后說說自己的理解,有學生可能會說:“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騙曹操的箭,使曹操損失了十萬枝箭,課題應該改為‘草船騙箭才對”。這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反駁,而是因勢利導:“這位同學這種的想法不無道理,對啊,課題中為什么沒有用‘騙,而是用‘借字呢?”這樣,抓住學生這種認知上的矛盾,再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的閱讀探究。
語文學科的內容很豐富,教師要根據不同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了問題,就特別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在積極情感的驅動下自主地、能動地閱讀,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思維,使其積極探究和解決問題,實現語文再創造。
二、引導經歷過程,體驗探究之樂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閱讀教學中更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讓學生親歷閱讀探究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可見,閱讀教學必須扎實地堅持“以讀為本”的理念,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只有在讓學生自主閱讀過程中,自己閱讀探究中不斷提高。因此,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充分利用機會讓學生通過朗讀、默讀、復讀、分角色讀、賽讀等多種形式,以讀悟語,以讀悟情。學生閱讀的文本,相當部分是文學作品,往往有著生動的會物形象,每個人物形象,就是具體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導學生對這些角色進行扮演、體驗,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探究性閱讀的能力。
對于有實驗操作內容的課文或學習材料,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模擬,進行實驗操作,在具體的體驗過程中開展探究性閱讀。如教學《烏鴉喝水》第二節時,首先是激疑:烏鴉只是放石子,并沒有放水,水為什么會漸漸升高呢?接著,分小組進行探究,合作完成烏鴉喝水的小實驗。然后組織交流:從實驗中你發現了什么?從而體會“漸漸”一詞的含義。又如教學《撈鐵牛》,理解撈鐵牛的過程和原理是教學的難點,先讓學生讀懂懷丙撈鐵牛的準備工作以及打撈工作,然后讓學生模擬課文描述的懷丙撈鐵牛的情景,進行實驗操作。這種實驗操作的探究性學習再現了課文描述的場景,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具體地體驗了實驗操作過程。
三、拓展學生視野,盤活探究之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內涵,引導學生思維創新。要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焦點,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思考和討論。探究既可以從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詞、析句中探究,讓學生通過朗讀、比較、討論,體會文中詞語的表達效果。課余,教師要注重延伸教材內容,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引導他們查找課外相關資料。如學習了《倔強的小紅軍》后,課外找找有關長征的故事讀一讀;學習了《太陽》,可以課外再搜集有關太陽的資料進行交流;學習了《詹天佑》,收集我國鐵路建設新成就方面的資料等等。然后布置課外實踐性作業。如學習了老舍先生的《貓》后,讓學生留心觀察一種小動物,寫一篇觀察日記等。
總之,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不僅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還具有獨特的學科性質,即工具性、綜合性、基礎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實踐,經歷閱讀探究過程,從而有效地改變純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主動建構,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