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珠
摘 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得到共同發展,有效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089-01
現代數學教育的發展,已從單純的以數學知識技能為目標導向轉變成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一體為目標導向。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已擺在我們的面前。那么,如何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呢?
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效的課堂教學中應當有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小學生能在探索和學習過程中產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積極探索的樂趣。教師要充分調節課堂教學氛圍,把上嚴肅認真的數學課加點藝術趣味性,學生不但很容易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他們對學習數學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積極主動的探索熱情。在數學課堂上,寬松和諧的環境并不一定只有通過游戲或生動的情境才能實現,教師生動幽默的語言、和藹的態度、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有探索性的思維活動等都可以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學生爭執不休,各有各的理由。學生對這個環節興趣頗濃,參與的意識相當高昂。因為“猜一猜”這樣的活動,它不僅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說出是什么三角形,還要說明理由。這樣的活動,也為學生提供了和諧的氛圍。 二、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數學學習,特別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學習,應當為學生提供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體驗數學。如在探索與發現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我給學生提供了小組活動記錄表,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量三角形的三個角的角度,并在小組內交流發現規律。在發現規律后,再引導學生動手去撕紙、折紙來驗證自己的發現。在整個過程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去經歷操作,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也體驗了“做”數學的樂趣。再如,有一個實踐活動是:“我用硬幣設計了一個游戲:擲出硬幣后,著地時正面朝上,甲勝;著地時正面朝下,乙勝。這個游戲對甲、乙雙方公平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說這個游戲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屬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在此,我沒反駁他們,只是說,那你們還是試一試再下結論吧。因為他們經歷了猜測,驗證的實踐過程,對這一知識,他們記憶深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 三、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好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富于思考的,學生應當有更多思考的余地。學習的效果最終取決于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教師的責任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為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最簡單的一個指標是教師提問以后是否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至少用幾秒鐘讓學生思考,而不是急于下結論,判定學生會不會,特別是那些需要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創造性才能解決的問題,更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 四、進行科學有效的因材施教措施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要留心觀察和善于發現,對于同一年級同一年齡的小學生,有不同的家庭環境和不同的個人興趣,往往導致不同的習慣和性格,這就表明他們具有了各自獨立的接受知識的興奮點。教師如果很準確地掌握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奮點,然后輔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必然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里特別要提倡的是因材施教不僅僅表現在教學內容方面,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的有效選擇和科學運用。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需要,面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需要下苦功研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其中探索與發現的方法是最值得提倡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應當用這樣的方法。教學新概念、新方法的內容時需要學生去探索,但有些規定性的內容也可以用接受式的方法。如我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學生在學習字母與數字、字母與字母相乘的簡寫規律時,我沒讓學生探索,討論,而是直接出示學具紙讓學生自學這些規定性的知識。然后讓他們一起討論,我從中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奮點,以便進一步作好有效的輔導教學工作。 五、在和諧教學狀態下提高學習效率 一節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在課堂中有老師和學生的真實情感、智慧的交流,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新課程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問題來推進學生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再生成問題。教學過程能否在效推進,師生能否有效互動,都取決于這兩方面的問題的設計質量。所以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又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一環。看似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人人參與,作業也設計的有坡度,但當我坐在下面和學生一起聽課時,發現這些題目只有少數幾個同學不會,但老師還要從頭到尾全班講,這種現象在學生比較普遍,沒有提出一個有效學習的針對性問題,只是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幾乎為零。有效率的課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而不是去“迎合”老師的問題,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所以,一堂有效的課也是解決學生問題的課。 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應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學生在知識、能力、興趣等方面的需要,應當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題目,使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教學活動,都能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得到共同發展,有效提高整體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