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蓮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火熱進行的今天,面對農村小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提出有效作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作業;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111-01
作業是課程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基本環節,是教學過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動內容。小學數學作業是小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形成能力、經歷數學學習過程和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徑。
肖川博士曾說:“作業給孩子綜合運用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天賦提供機會,使教學的影響延續到全部的生活中。” 可見,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將是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更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孩子的一個禮物。”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學生都來自本村,部分是農民工子女。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是工廠職工,他們一部分經常晚上加班,接觸子女的時間比較少,不能很好的督促子女認真完成作業,還有一部分是文化程度低,根本無法協助。學生書面作業出現了很多問題:錯誤率高,速度太慢,改錯題不主動,書寫潦草、格式不統一…根據這一現狀,有效性作業設計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級。本人提幾點建議:
一、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傳統的作業布置方式是“一刀切”,全班乃至全年級做內容完全相同的題目,優秀的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習吃力的學生又“消化不掉”,整天泡在作業堆里暈頭轉向,作業質量得不到保證,還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意識的培養。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合理布置作業。基礎好的學生用多種方法解答應用題或用簡便方法做計算題或思考題,而基礎不好的學生則做一些基礎題,鼓勵他們做難題。如:我班的陳俊杰、陳佳欣倆位差生,每次布置的作業量要少而易,還要及時引導,要不他們就望而生畏;而對陳鈺、雨涵、燕芝等優等生我會適當增加難度。
二、作業布置要合理
作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了解學生和檢查教學效果的一個窗口。作業設計不好,就達不到它應有的效果,失去了作業的價值。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講,他們活潑、好動,學習的自覺、自律性差,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習慣沒有養成。而他們的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剛剛起步,有待增強。在農村大多數兒童由于基礎知識掌握不扎實,形成了學習新知識的障礙;也有的兒童由于缺乏正確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嚴重阻礙了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影響了學習的效率。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很重要。如果作業量過多就會使大部分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而不愿做作業,根本達不到做作業的目的和效果。因此布置作業時不但要少,而且要精,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做作業的習慣,讓作業的量循序漸進地增加。如:書面作業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教材中的習題,一類是補充作業。其中教材里的習題,如“口算、填空”都是直接寫在書上,其余寫在作業本上。而補充作業則是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不牢固而補充的習題或是補充書本中未出現過的題型或是舉一反三的題。一般,低年級數學課堂作業要控制在10分鐘左右,不留家庭作業。
三、重視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操作實踐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培養技能技巧,促進思維發展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具體形象階段,還不具備完全依靠推理等抽象的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對于學習一些抽象的規律性的數學知識,還需要借助必要的操作活動。如在學習單位后,可設計讓學生回家后用米尺量一量自己周圍物體的邊的長度是多少,并把數據記下來,看誰量的數據又多又準。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長度單位的實際觀念,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鼓勵合作性作業
新課程標準已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程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因此,可以采用互動協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老師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如:設計親情的合作式作業。一個孩子能不能學好,不在于他每天做多少家庭作業。我認為可以適當的布置學生和家長共同來完成的親情型作業,讓家長參與到作業中來,這樣學生既可以學到知識,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去做一些機械性的、大量重復性的作業的負擔,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后,我們可以嘗試布置這樣一道作業:要家長帶孩子到時菜場里去買50克、500克、1千克、5千克這樣的東西,在稱東西時指導孩子觀察臺秤上的指針和刻度,并讓孩子用手感覺一下這幾樣東西的重量。讓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克與千克的知識。
五、在生活中學數學
在當今的社會中,數學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們不得不重視它的發展趨勢。同時,要求學生要懂得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尋找知識的生活原型,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來自于生活實踐中的數學作業,則是一個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的方法,特別能激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樂趣。
如學習人民幣之前先讓學生去超市了解各種物品的價格,從而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熟知各種物品的價位,學習了人民幣元角分后,老師布置學生,到超市購物,把自己購買的物品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錢?又如二年級教材所安排的統計活動內容都來源于生活實際,如統計男女生愛吃水果的人數,統計班級里參加各種興趣小組的人數,或者統計某地某個月份晴天、多云、陰天、雨天的天數等等。這些內容,學生熟悉但興趣不高。我轉念:學習了統計后,我讓學生回家了解每個月家庭用電、用水情況;一學期內每個學生用去的鉛筆、橡皮擦、本子的數量;班級中家里有汽車、機動車的學生人數等,學生躍躍欲試匯報自己的佳作。
總之,合理利用和精心設計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作業,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對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大有益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