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幸
[摘要] 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微生物的種類繁多,一些多重耐藥菌和泛耐藥菌株能夠對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診治產生明顯的阻礙作用,切實加強對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提出并實踐改進策略,能夠對臨床醫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文章以此為視角,首先對臨床微生物檢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了質量控制的方式方法,最后從多個角度給出了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若干改進策略。旨在通過本文的工作,為指導臨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可供借鑒的信息。
[關鍵詞] 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控制;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 R44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2-153-03
作為現代實驗室科學技術和臨床醫學的高等級結合,醫學檢驗近年來發展迅速,并形成了集合多種技術與多種學術門類的綜合性前沿學科。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化學實驗,因此,醫學檢驗在應用的過程中具有極強的臨床實踐性。尤其在當前情況下,臨床微生物檢驗的實踐意義越來越明顯,在抗生素合理使用、醫院感染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1]。尤其在感染性疾病的診治領域,臨床微生物檢驗能夠為有效的控制感染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重要依據。但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病原學檢查遇到了層層阻力,不但病原微生物體積微小,難以培養,在取材與檢查等方面也會使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難以得到良好的把握,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人類生存的環境中,微生物的種類繁多,一些多重耐藥菌和泛耐藥菌株能夠對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診治產生明顯的阻礙作用,切實加強對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提出并實踐改進策略,能顧對臨床醫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文章以此為視角,首先對臨床微生物檢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了質量控制的方式方法,最后從多個角度給出了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若干改進策略。旨在通過本文的工作,為指導臨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可供借鑒的信息,發現影響檢驗結果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提提升微生物檢驗的質量,使微生物檢測的結果更加可靠和準確。
1 臨床微生物檢驗中存在的質量問題
1.1 檢驗方案的設計問題
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檢驗方案設計的合理性對檢出率和有效率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在痰樣本的檢驗過程中,不同的檢驗方案在陽性率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比如,通過熒光法檢驗多次齊-尼二氏染色的痰標本時,陽性率往往能夠達到14%左右,但是,采用集菌檢查法進行檢驗時,檢出率會提高到18%左右,后者明顯高于前者[2-4]。后者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前者。可是,在目前情況下,大多數檢驗實驗室還在繼續選擇直接涂片檢查法,檢驗結果往往達不到要求。
1.2 檢驗操作規范性問題
在臨床微生物檢驗過程中,任何一步都需要通過較強的判斷能力才能有效的實施,這與臨床檢驗和生化檢驗不同,前者對檢驗人員的知識儲備和個人經驗具有更高的要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檢驗人員的操作有效性和規范性能夠對檢驗的準確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講,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需要檢驗人員不但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對操作規程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通過閱讀有關資料,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水平,以便在更高的理論基礎之上改進微生物檢驗的效果。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操作中,一些檢驗人員并未對繼續教育基于高度的重視,在學習新的專業理論與專業技術方面積極性欠缺,對檢驗質量重視不夠。
1.3 標本采集與處理問題
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檢驗質量的缺位表現在多個方面,在標本采集和處理方面也存在某種程度的欠缺。樣本的采集需要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樣本的處理方法應該正確——這些都是臨床微生物檢驗的關鍵所在。比如,在尿液采集的過程中一般要采用“中段尿采集法”,而對于尿標本的采集也要取中段尿(通常為10~20mL范圍內),并進一步的將其排入到無菌容器中[5]。可是,在實際操作中,有些醫生或者操作人員會在工作的過程中,對無菌操作的重視程度不夠,甚至不會收集中段尿,致使外尿道有常居菌進入,使尿液標本受到污染,嚴重的影響到檢驗的效果。在有關的研究中,那些未經嚴格無菌操作收集的尿液在檢驗準確率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甚至會產生更為嚴重的后果。
2 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控制層面
2.1 注重培養基的選擇
臨床微生物檢驗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基礎性工作外,還要在培養基的選擇方面付諸更多的精力。比如,需要注重培養基成分對目的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的原因在于,常規培養使用的培養基只有簡單的幾種,可是與此相對應的是,能夠引發感染的病原菌卻種類繁多,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在所用培養基中難以生長。對這些種類的細菌而言,如果繼續采用常規培養基進行分離培養,勢必會造成檢驗結果的疏漏。此外,在臨床中,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檢出率,通常會在選擇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目的在于抑制非目的菌,可是因為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有時會產生變異的情況,目的菌對加入的藥物也會“過度”敏感。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在培養前需要對培養基進行相關的性能試驗,以此來控制培養基的質量。
2.2 檢驗人員需和臨床醫生配合工作
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檢驗人員的綜合素質對檢驗結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在質量控制方面,要求檢驗人員不但要閱讀和學習相關的生物學和檢驗學的資料,還應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技能,提高檢驗的精度和效度。當然,實際情況是,一些檢驗人員對標本的傳染性有懼怕的心理,對從事這項工作的排斥性較強,在思想上難以真正進入到這一行業。可是,責任心的缺乏對檢驗人員科技素質的提高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相關領導要對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高度重視,通過巡視或者現場管理的方式,使檢驗人員意識到臨床檢驗在醫學檢驗和臨床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6-7]。甚至可以選派一些專業性強、思想穩定、具有較高技術職稱的工作人員從事這一工作,在內部培訓和外部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下,不斷的提高檢驗人員的素質。如此一來,檢驗人員便能夠對患者的病情和用藥治療情況產生直接和深入的了解,這對綜合分析、設計合理的檢驗方案,具有明顯的幫助。
2.3 控制標本的質量
對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來說,控制標本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關系到檢驗的精度。因此,在實際操作中,需要對樣本進行正確的采集、運送與處理。在進行培養之前,要號召檢驗室對標本質量進行評估,仔細區分和分離致病菌與常居菌,一面造成誤檢,影響對患者進行的準確治療。因此,為了更好的提高檢驗的效果,往往要采集厭氧菌培養標本,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對采集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是較高的,他們不但知曉標本作厭氧培養的必要性,還要對標本在正確的時間(用藥之前)進行采集與運送,提高標本質量[8]。此外,檢驗人員還應與臨床醫生互通信息,彼此配合,共同對標本的采集等工作付出努力。
3 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改進策略
3.1 加強標本的采集與預處理
在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標本的采集和預處理對檢驗結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尤其在前期工作時期,要對實驗室進行實時控制,監控質量,使之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此外,還應通過有效的途徑提升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準確性。比如,可以在有條件的醫院或者實驗室建立專業的采樣間,其中的專業人員要進行集中的培訓,把標本正確采集納入到檢驗人員的日常工作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病菌檢出率。
3.2 強化微生物檢驗的室間質量評價
正如前文所述,臨床微生物檢驗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因此檢驗過程就需從系統化的角度進行,強化微生物檢驗的室間質量評價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當然,在對室間質量進行評價時,那種簡單、粗糙的考核是不可取的,需要借助最新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實現,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各細菌室整體水平。但是,在目前情況下,我國一些實驗室的水平還較為落后,需要積極的參加到室間質量的評價體系之中,并積極、主動的借鑒衛生部、香港、澳大利亞等部門、地區和國家的經驗,這對掌握苛養菌、不常見菌、疑難菌的鑒定思路與方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3.3 對微生物檢驗進行全過程質量管理
將全過程質量管理應用于臨床微生物檢驗能夠有效的降低誤檢率,提高檢驗質量。而為了實現這一點,改進檢驗結果,需要強化檢驗工作和臨床工作之間的聯系。比如,對于部分可疑的陰性結果,尤其是和臨床相沖突的結果,檢驗人員要和臨床醫師進行信息交換,查找原因,提升診斷的準確率;再如,對于分離出來的特殊菌株,要設法保存,這對后續的科研工作以及拉近患者和醫護人員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在目前情況下,臨床微生物檢驗工作正面臨著諸多問題,檢驗環境越來越復雜,檢驗結果對臨床醫學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患者對檢驗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從這個角度講,醫院或者醫學實驗室只有重視臨床微生物檢驗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多種方式提高檢驗的精度和準確度,才能為臨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指導信息。當然,臨床微生物檢驗是一項精度極高、操作極為復雜的工作,需要在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過程中不斷的加以完善和改進。
[參考文獻]
[1] 楊春艷.談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問題[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4):122-123.
[2] 潘麗娟.加強臨床微生物檢驗的質量改進[J]. 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4):351.
[3] 帥麗華,胡志堅,孫曉紅,等.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保證和持續改進[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5):456-458.
[4] 劉文閣.對影響臨床微生物檢驗質量因素的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5(14):131-132.
[5] 孫迪迪,張亞琴,楊雪華.647株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8(2):132.
[6] 段巧玲.微生物檢驗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8(16):90-92.
[7] 芮勇宇,王前,耿穗娜,等.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 (5): 564-566.
[8] 賀志安,郭慶合,張鐵漢.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生物安全防護教育的探索[J].實用醫技雜志,2006(5):827-828.
(收稿日期:2013-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