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更是人們力求認識某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參與興趣的水平對學習效果能產生很大影響。一般來說,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他就會主動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并且廣泛涉獵與之有關的知識,當他遇到困難時會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否則,他只是表面地、被動地去掌握所學的知識,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喪失信心,止步不前。所以說參與學習是推動學習的一種重要因素。
關鍵詞: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2-317-01
學生如果對某些知識產生興趣,就會表現出學習積極性或稱自覺能動性。這種態度通??梢詮膶W生的注意狀態、情緒狀態和意志狀態三方面進行考察。具體來說,學生注意聽講、注意看書、注意對老師所提的問題進行思維,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是熱情的,具有積極的情緒態度;在從事學習活動時,對待困難就有足夠的意志力,有克服困難的信心、決心、自制性和堅持性。因此,要促進學生學習,就必須激發和培養學生參與的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沒有真正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為本位,學生的參與興趣受到壓抑,致使教學效率低。為此在學科教學中,教師如能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學習,并充分發揮主動精神,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學就能獲得較大的成功。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注意新課導入新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于一種輕松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自制的教具展示課文的內容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這種采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的方式,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的智慧之門。
2、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尤為重要。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說話,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可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語言的升華和靈性的開發。面對問題,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二、重視朗讀品評感悟,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而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加之農村學生的閱歷較淺,課文中的精彩之處沒有可能引導學生一一感悟。為了使這些精彩給學生留下整體印象,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反復誦讀,以悟出語言豐富的形象內涵,意義內涵,情感內涵。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居高臨下地對課文進行品評,在品評中深化理解,升華認識,填補空白。如在《李時珍》的閱讀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這樣品評:“學習了這篇課文,你認為文中什么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選擇其中的一點說一說?!贝藭r的學生充分表述他們的真實感受,有的說:“文中第一段、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藥、‘立志學醫‘一邊行醫、一邊采藥‘編寫本草綱目這幾個詞就把李時珍的情況特點及優秀品質都介紹給我們了,她不愧是我國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我為他深感驕傲?!边@樣引導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升華認識。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閱讀《水滸傳》等課外書;通過這些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
同時,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學習《春天》后,組織學生去郊外走一走,尋找大自然的足跡,領略大自然的風采,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就能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也當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