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紅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尷尬情形:教師一板一眼講的口干舌燥,學生卻聽得無精打采,瞌睡連連,課堂教學效果特別不好。為什么呢?教師沒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就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求知烈火。那么,作為政治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呢?
1 課堂導入要生動,有新意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生動,有新意,讓學生感受到活力與激情,感受到生機與奔放。這樣,這節課就有了很好的前奏與鋪墊,這樣也就最大限度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學生會熱情十足的投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去,整堂課的學習氣氛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課堂導入,精心設計課堂導入。
例如,在講“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時,就可以用一段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救助視頻來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學生的汶川地震都較熟悉,所以,這段視頻一定會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能帶著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本堂課的學習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巧設疑問,發動學生思維
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教師一味的講,學生懶懶的聽。換句話說就是教師在給學生往大腦里灌知識,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學生根本不用動腦思考問題在課堂上,學生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發動學生的思維。“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與問”,當一個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維發動起來了。所以,教師如果在課堂上能夠巧設疑問,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思維的火花就會點燃。
例如,在講“價格變動的影響”中的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時,可以向學生提出“當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時,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怎么變?當轎車、珠寶等高檔耐用品的價格上漲時,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怎么變?兩者的變化幅度一樣嗎?這說明什么問題?”
在講“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時”知識點時,我先給學生用幻燈片放一個圖片:兩個小女孩站在一叢玫瑰花前,一個女孩很高興的說:“玫瑰花雖然有刺,可是卻開著又香又漂亮的花”,另一個女孩撅著嘴:“玫瑰花太討厭了,全是刺啊!”為什么兩個小女孩有不同的觀感呢?
以上問題的設置,在學生心理造成了某種疑問,引起了他們的有意注意,促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發動學生思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
3 在教學過程中,引用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成語、笑話、故事等來激發學生興趣
在教學中,常常有一些抽象又枯燥的知識讓學生厭學,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別出新裁地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覺的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講“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開頭:某先生病了,家人給他端來香蕉和蘋果,他卻生氣的連連擺手說:“醫生讓我吃水果,你為什么給我拿香蕉和蘋果,我不吃這些。”他的行為把家人弄的哭笑不得。這個故事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呢?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水果”是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香蕉、蘋果”等是矛盾的特殊性,即個性。用這個故事來分析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就使抽象的哲變得生動有趣,通俗易懂了。
教師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名言”“專家點評”和“相關鏈接”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教材在“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框中,引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死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等名言警句。在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時,可引用老子的名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惡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等名言警句。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漫畫和故事來增強政治課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 教學語言要生動,富有激情
如果一個教師的授課語言平淡無奇,精神狀況不佳,語言上沒有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快慢的變化,我覺得學生聽起來會很困,很無聊。這樣的教師上課就如同催眠曲,如果我們放下老師的架子,收起板起的面孔,用適當的肢體語言、情感語言,把知識顯現出來,再加上激情如演講師式的講課,這樣可以在情緒上感染學生,從而引起學生共鳴,這樣的課就不會是沉悶的、了無生趣的。
5 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
新課程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絕不是被動、消極、機械地承受教育者影響的客體,而是積極、能動的主體,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活動著的人。他們有不同層次的需求、理想、信念,并會形成動機,進而展開自覺的活動;他們對教育者的活動常常給予有選擇的反應,而這種反應的性質和方向都會直接影響教育活動的進程。
對于學生能讀懂的內容,老師就不必多講,只是指導學生閱讀,在理解的基礎上就可以提一些問題,對于能提出問題的學生予以表揚。問題較簡單時,鼓勵學生互相回答;問題較難時,學生回答并相互評價,老師予以指導。這樣既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教無定法。只有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才能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取得意想不到效果,才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