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何新華 宋小青 甘瑞華 涂月英
黃芳:女,碩士,講師,主管護師
護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實訓教學是其關鍵環節。傳統的“講解、示教、訓練”型實訓教學模式是一維的,其過分強調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學生熟練操作以掌握技能,學生沒有自主權和主動性,難以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能充分發揮實訓教學特有的教育功能[1],導致學生的能力無法滿足臨床護理工作的需要。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合格的高級技能型護理人才,本校護理學院對實訓教學進行了改革,現介紹如下。
按照現代化醫院的規格、布局、設施進行規劃,建立了面積近8000 m2國內一流的現代化護理實訓中心,包括“1 個醫院、5 個中心”,形成了高仿真的職業環境。“1 個醫院”指1個模擬醫院,內設護士站、治療室、器械室、中心供氧及病房呼叫系統、內科病室、外科病室、兒科病室、母嬰室、老年病室、更衣室、外科洗手室、產房、手術室、重癥監護室等。“5 個中心”指基礎護理實訓中心、專科護理實訓中心、綜合技能實訓中心、衛生技術人員考試培訓中心、護士執業模擬考試中心。創造學生能看、能觸、能做的教學環境,實現學生與實際護理崗位的零距離,滿足學生校內實訓需要,充分實現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
在確保基本實訓條件完善的前提下,緊跟護理教育的發展趨勢,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護理教學模型和儀器設備,其中包括ECS 高級綜合模擬人、KERI 護理模型人、婦科檢查模型、分娩及急救模型、動脈穿刺手臂、電腦心肺復蘇(CPR)急救人、心肺復蘇儀、呼吸機、心電監護儀、心電圖機、全功能手術床、全功能分娩床、虛擬靜脈注射培訓考核系統、臀部肌內注射訓練及對比模型等。先進的實訓教學條件,充分滿足了護理專業實訓教學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實踐示范和學生練習的質量和效率,使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做中學,實現教、學、做一體化。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形成具有“雙師素質”結構的教學團隊,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一方面,每學期及假期派送青年教師到臨床一線進行實踐鍛煉,強化青年教師的臨床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通過實踐鍛煉,教師將臨床護理的新技術、新理念、新動態引入實訓教學,例如留置針的使用、中心靜脈壓(CVP)的監測、新版CPR技術、一次性氧氣濕化瓶和自動止液輸液器的使用等。實現教學與臨床需要零距離,縮短教學與實際的差距,使學生到工作崗位時就能達到專業知識夠用,技能要求實用的目的。
另一方面,聘請臨床醫護人員來校兼職任教,把臨床工作經驗及所見所聞帶入課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加強教師間學習與交流,每周二召開教研室會,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集體備課,既可統一操作標準、規范示教,對質疑問題進行討論,又可把臨床新動態傳授給專職教師,促進“雙師素質”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建設。
4.1 充分利用校內實訓資源 采用情境教學等方法,實現教、學、做一體,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以“心肺復蘇”為例,教師組織學生在校內模擬病房利用ECS 高級綜合模擬人進行心肺復蘇的教學。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對患者進行快速評估。通過電腦參數的調整,學生可以觀察到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掌握心臟驟停的判斷方法。第二步,學生運用CPR 技術對患者進行搶救,通過模擬人的反應,學生可得知自己的操作是否到位,進而掌握心肺復蘇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復蘇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會激發學習興趣,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習的積極性升高。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操作情況,帶領學生進行心肺復蘇效果的評價,并啟發學生說出自身不足之處,便于學生進一步提高。在此過程中,學生也切身體會到生命重要,爭分奪秒的急迫感,促進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養成。
4.2 開放式實訓教學 在課余時間開放實驗室的設備和資源,提高設備的使用率。學生課余可到實訓室練習,大大的增加了學生操作訓練的機會。不僅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同時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及“慎獨”的精神。
4.3 與臨床見習交叉進行 第3 個學期安排學生到臨床見習,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真實的職業環境和醫院文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見習過程中,專業教師與臨床帶教教師之間相互溝通,及時反饋,對教學與臨床實際相脫離的內容進行及時的調整。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其中問題教學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場景,鼓勵學生質疑,如學生在練習普通吸痰法過程中,教師會請問學生,如果遇到老年、兒童、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痰液黏稠的患者怎么辦?啟發學生運用批判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辨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角色扮演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新鮮感和學習欲望,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參與式學習。在實訓教學中采用真人模擬、真人實踐,如各種注射、口腔護理,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切身體會“患者”的感受,進而能夠“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對于一些枯燥、抽象、難理解的內容,如整體護理查房,采用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用生動的案例說明具體問題并進行討論。既能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又有助于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真正實現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多元主體、多元內容、多元方式評價能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2]。在實訓考核中采用口試、實驗報告、病例討論和臨床能力測試等多種形式。考場設在模擬病房,實施患者床邊考核。在操作技能考核過程中,靈活變化床號、考生號、場景的設置及物品的準備等,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應變能力。在強調實踐操作的規范性、熟練性的同時,注重對患者的情感關懷和語言溝通技巧,增加人文素質的測評,素質要求包括儀表形象及語言態度,占總分的10%,目的是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護理觀念。對于考核不及格的學生,考過后教師進行個別輔導,當場補考,目的是使每個學生能都掌握護理操作。
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實訓教學,盡管很多教育者已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由于課時的限定,傳統教學方法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實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3]。所以應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貫徹“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才能確保實訓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護理水平,培養出合格的高級技能型護理人才。
[1] 柴翠萍,趙翠枝.自主合作與探究型實驗教學模式在急危重癥護理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0,25(5):65-66.
[2] 冉 波,左鳳林,譚 嚴,等.高職高專護理專業校內實訓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護理研究,2012,26 (7):2001-2003.
[3] 丁 敏,夏 玲,沈王琴,等.構建《護理學基礎》實訓教學模式的探索[J].護理研究,2011,25(12):3187-3189.